把握回暖大局 坚定发展方向
今年以来,在极其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审时度势,坚持实施了旨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振兴计划,各项政策措施成效显现,经济运行企稳回升,积极向好。7月份,一组组振奋人心的数据, 更加提振了人们对经济回暖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7.3万亿的信贷供给与4万亿的财政投入,对中国经济结束下滑并逐步企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显露出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仍不稳固,存在许多不稳定、不确定、不平衡因素。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的大背景下,外需萎缩、内需不足、财政增收困难、企业利润下滑等一系列问题无不警示我们,困难时期仍未过去,必须做好与各种困难和复杂局面做“持久战”的准备。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首要任务是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夯实经济回升的基础。这对经济刚刚走出低谷、尚未根本摆脱危机造成困难的发展中大国尤为重要。如果增长不保,就可能出现工厂倒闭、人口大量失业等严重问题,不但调整结构、改革体制、保障民生、扩大消费等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政治和社会稳定也可能出现问题。当前最为关键的就是要继续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不容有丝毫犹豫和动摇。在17日召开的中国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温总理明确指出:“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同时,必须坚定不移的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应急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在刚刚结束的央行年中工作会议上,也进一步明确将坚定不移的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关键的关键是调整优化结构,提升经济回暖的质量。我们应该看到,全球经济金融形势仍在振荡反复,形势仍复杂多变,这对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突出的问题就是信贷规模的大幅度增加。上半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近7.4万亿元,同比多增近5万亿元,为去年全年新增贷款的150%,引发了一些人对通货膨胀的担忧以及对银行业持续稳健发展的质疑。面对这样的形势,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心应从“保增长”为主转向“调结构”为主,更加关注回暖的质量。在全国人大财经委第22次全体会议上,委员们表示“下半年经济工作中要进一步把调整结构、扩大国内消费和促进就业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要严格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防止货币信贷超常规增长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规模,引导货币政策适度增长。” 在刚刚结束的银监会第三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刘明康也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强风险管理,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并提出了十项风险控制要求,内容涉及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合规信贷、内外部审计、授信客户管理、风险定价、经营激励机制、流动性管理、贷款投向、住房按揭等多个方面。作为银行业机构下半年应继续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更加关注节能环保,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循环经济和民生工程,继续加大对国家重点工程、中小企业、“三农”、节能减排的信贷支持,同时严格控制对“两高一资”、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通过控制优化信贷投向,达到调控经济更好发展的目的。
经济企稳回升,无疑将增强全国人民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信心。但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提醒我们,这个关键时期需要牢牢把握大局,坚持调控方向,立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不动摇,巩固企稳回升的基础,为经济全面复苏积蓄更为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