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医药技术交易路在何处?


 
□中国医改红灯区 戴天岩
 
中国的生物医药技术来源多是科研院所,应用单位多是生物药品企业、医院、健康服务机构,但技术交易多是政府主导,缺乏民营交易所或交易中心的出现,而且,交易平台并没有真正操作起来,技术交易是针对生物医药这个特定的行业,行业特性明显,专业化程度高,没有专业的资源积累,做起来确实难度大。
就全国生物医药的市场而言,大学除了211大学之外,如果500所大学,每年需要转化的技术和成果平均在2亿元/所,则这个领域的技术交易额可达到1000亿元;发改委的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教育部的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实验室、研究所、三级教学医院等,如果有2500个这样的机构,如果有每年需转化的技术和成果平均在2000万元/家,则至少有500亿元技术交易额。加之中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产学研结合、技术股权合作、技术投资、技术转让、药品保健品品种转让与合作推广等,如果1万个企业平均500万元/年,则至少有500亿元技术交易额。综上所述,则每年的技术交易额应该能达到2000亿元以上,如果按照交易中介10%的费率来计算,则中介产业的收益可达到200亿元/年。
技术交易的空间是足够大,但缺乏一个全国性的、专业化、制度化的交易平台,建立这个平台需要立足于专业领域面向国内,进而立足行业面向国际进行推广,尤其是行业的资源能力和行业的推广能力是重要的。中国生物医药技术交易路在何方?一定要深入了解生物医药技术交易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的症结和克服“瓶颈”因素,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八个方面:
一、技术交易的中介业不发达
政府主导的交易平台或孵化器等,多是宣传多,实际操作不理想,即风大雨点小。很多的技术都是在襁褓中就几乎夭折了,因为产权人或产权单位多不关心或不注意推广,科学家确实没有这个精力去做推广,他们关心不断探索新事物、新技术,对于成果的应用重视程度不够,当然与这个行业的技术交易中介业不发达有关系,因为中介业要求的专业化程度高,操作难度大,比药批简单卖药(特殊商品)难度要大得多。
二、销售工具简单化
政府想到成立交易中心、专利数据库等,但每个技术转让,涉及到:技术的说明难、应用复杂、价格很高、谈判弹性大、专业化交流服务要求高等,所以,简单地建立一个规模数据库(如国家专利库),却没有一个优秀的专业化、高水平科研技术人员、推广队伍,也缺乏一套整体的科研合作思路和长期技术支持工具,很难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技术交易。
对于普通的产品销售,可以通过广告和电话营销等交易销售手段来实现,但对于技术交易只能通过人员推广来实现,人员推广是成本最高的,所以,缺乏一定人财物力的单位是很难实现的。
三、科研合作或科研转化成问题
    技术交易的本质是科研转化和科研合作,科学家搞概念不可行,企业家不懂科学也不行,科研合作不单是技术的转让,重要的是技术产权单位对技术承接单位的技术支持,只有通过长期的技术支持才能实现技术成果转化成商品并推向市场,技术交易不是一个交易时点,而是交易点后的长效技术支持,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中国的大多企业科研水平低,科研水平好象是“用黄牛在耕地的农民”,科研单位好象是“在天上开飞机的飞行员”,一个天一个地,要实现天地合一,重要的是在孵化环节,不但要增加技术中介企业,也要增加很多科研技术孵化公司,才有可能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四、专利和成果鱼目混珠
    从中国的专利申报看,国家以致全国的专利局接受申报的专利至少一半都没有价值,中国的专利审查制度是形式审查,几乎所有专利的审查都没有对内容审查,说白了,即使你想拿一堆臭狗屎,也可以报成香饽饽,因为任何一个行业都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去对内容审查,也缺乏对国内外的同类专利去比较,甚至很多的方法也申报成专利了,专利都不成其为专利了,对于国家只收取专利费就好了,专利库基本就是充满一堆垃圾的数据库,都没有技术性,还谈什么转化?
    中国科学和科研领域,我们也要谨防很多科研人员玩概念,新瓶装旧酒,只是蒙混那些“用黄牛在耕地的农民”,因为很多领域的发展已经到了穷尽的地步,很难再创造新成果、新技术、技术创新了,特别是,医药领域,一个新品种的研发都是要花巨额资金来完成,对于中国的大多数企业而言,基本上是实现不了的,只能是做点仿制药或中成药,当然,科学家搞概念也就不是什么希奇的事情了,学术论文抄袭、造假,技术上炒作概念都不足为怪,我们需要睁大火眼金睛仔细去辨别。
五、交易环节的诚信问题
中国的商业以及各个领域诚信都是存在问题,比如食品安全,苏丹红、吊白块、三聚氰胺等,最近惠氏、雀巢等婴儿奶粉涨价,但中国的老百姓还是去抢购这些进口品牌,为什么?中国人对中国制造不放心,因为受害的太多了,相比较而言,对国外进口的产品质量还是很信赖的。
对于技术转让和交易而言,一旦中介商帮交易双方接上头,双方就单飞了,中介实现交易的成本是很高的,也需要玩很高的踩钢丝技巧,还得保证相关人的佣金,否则,说凑合成功一单交易就是空话。说到底,还是有不少中国人缺乏诚信,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诚信就显得越为重要,特别是一个想做百年的企业或想做大的企业就更为重要了。
中国的专利转化和推广,只要留心一下就知道,大多存在着陷阱和骗局,多是一些骗子公司赚取专利人的广告费用、推广费、宣传费,实际上,什么也不会推广,一个字“骗”,至今仍然是屡禁不止,中国的专利人,苦啊!
六、缺乏市场驱动的交易平台
交易平台不是指一个数据库,一个交易平台或交易所,需要能够就某一个细分行业,把买卖双方不断纠集起来,实现信息的互通有无,实现技术信息的共享,一个交易平台包含着以下要素:(一)技术成果数据库;(二)科研推广、科研合作的管理和推广队伍;(三)专业化领域的专家咨询能力;(四)科研成果或技术的市场规划和市场项目的规划设计能力;(五)一套交易规则和制度;(六)细分专业领域的人际网和资源优势。
只有具备了产学研结合的条件,一个成熟的交易平台才能实现。每个专业领域的技术成果转化,都需要独立的专业化队伍才实现,并不是用一个万能钥匙的队伍可以实现任何的技术交易。
七、博览会和交易会没有成为交易的主流
对于技术交易而言,除了人员推广之外,博览会、交易会、学术研讨会是最主要的形式,P2P传播的营销方式是最有效果的,技术交易也是可以利用国内外大量的学术会议做合作推广,也可以利用广交会、小交会等形式做商品直接展示推广。
八、产学研行业联盟不普及
目前,科技部推进的产学研联盟多是政府主导的,并没有在市场中形成自发的主流。作为技术推广和科研合作而言,产学研联盟是需要发展的,特别是中国还缺乏一个技术评估、技术代理、技术推广、技术孵化的一个交易平台,这样的产学研联盟体系还没有出现,一个中介企业是可以和大量的科研机构合作,前提是可以推广出去大量的科研技术成果才行,科研转化不是说的,而是做出来的。(关于生物医药技术项目合作或推广,联系或交流 E-mail:[email protected]、msn:[email protected]
注:以上观点纯属个人见解,也属于观点交流建议,有错误之处请交流。
 
来源于:中国医改红灯区(http://blog.sina.com.cn/cny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