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香港银行的KODA(1)


  (1)什么是打折股票?

  打折股票不是股票,而是一项跟股票挂钩的风险极高的复杂金融衍生品,英文叫Accumulator,或者叫FA(Forward Accumulator),也叫KODA(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业界基于其特性及英文谐音,称之为“I kill you later”(我晚一点杀你)。作为一个风险极高的复杂金融衍生品,Accumulator有以下主要特性:

     1、是风险级别为最高级别5的高风险复杂金融衍生品

     2、收益有限、风险无限,可能会血本无归

     3、交易需要保证金

     4、适合对未来一年市场看涨时买进,看跌时千万不能做,否则将导致巨亏

     5、二手市场流通性有限,一旦买进,无法卖出

  具体来说,该产品的复杂性体现在:

     1、买入股票的行使价往往比现价低10-20%;

     2、当股价升过现价3-5%时,合约自行取消;

     3、当股价跌破行使价时,投资者必须双倍吸纳股票;

     4、合约期一般为一年,每张合约最低投资金额为780万元。

  港交所前董事韦伯(David Webb)称这类Accumulators是“剧毒”衍生产品,呼吁投资银行要停止发行,以免荼毒投资者。

  

  (2)外资银行洗劫内地千名富豪数千亿 受害者仅10位起诉

  2009年07月24日 22:48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夏华旺 北京报道

  香港成为内地富人的伤心之城。

  银行的一个10分钟电话,卷走内地客户1000万元,类似的故事很多,过去的一年,外资私人银行家掏空了内地富豪的数千亿财富。

  上海企业家金亮(化名)是香港私人银行的客户。2007年10月12日,他在银行的账户有现金港币24838元,美金987元,其他约163万美元全部是票据和股票投资。

  当天下午,金亮的理财顾问向其推荐一只“打折股票”中国铝业,金亮答应买1000股试试。离奇的事情随后发生,一年后,金亮账户中的千万资产全部蒸发,实际购入了50万股中国铝业,也被银行强行斩仓,金亮倒欠银行23万港元。

  7月22日,金亮对《华夏时报》表示:“面对彻头彻尾的欺骗,我已经三次前往香港和外资银行交涉,银行始终在回避核心问题,给我的回复前后矛盾;下一步,我会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各种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

  数千亿财富被席卷一空 受害富豪多达1000人

  银行向金亮推荐打折股票,实际向其出售的是一年期的金融衍生产品,英文名称为Accumulator,风险级别为最高级5级,每张Accumulator合约最低投资额为780万港元,交易需要保证金。

  7月22日,金亮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最保守的估计,内地至少1000个私人投资者买入这种产品,多数人血本无归,每人平均损失在1000万港元以上。”

  香港投行人士分析,2007年,香港的银行售出1000亿美元的Accumulator,这些合约一半以上都卖给了内地投资者。

  7月21日,在清华大学的研讨会上,杨兆全律师说:“按内地投资者购买了500亿美元计算,则折合人民币为3000亿-4000亿元。如果平均每个投资者投入2000万元人民币计算,则内地有受害投资人1500人到2000人。”

  为寻找更多的“难友”,7月11日,金亮在北京成立“香港私人银行受害者联盟”,目前有10位投资者走到一起,共同寻找境外银行涉嫌欺诈的证据,他们面对的银行包括荷银、星展、恒生等多家知名银行。

  在受害者联盟中,有多位投资人已经前往香港起诉。金亮说,他们目前正在交换证据阶段,还未开庭,每人诉讼的费用都消耗100万港元。和受害者联盟的10位成员相比,更多的投资者选择不公开,但他们也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在维权。

  金亮说:“受损失的人,大都是有一定社会地位或知名度的人,还有很多人有投鼠忌器的心态,担心蒙受巨额损失的消息对外公布后,生意上的合作伙伴可能会上门追讨欠款,银行也可能收紧贷款,因而不敢对外披露。”

  衍生品被包装成打折股票 内地律师团声援认定欺诈

  在看完金亮当时购买产品的录音记录后,杨兆全律师说:“连产品的名称都没有介绍,很难证明银行对客户说明了所售产品的主要特点,所谓的打折股票是累计股票期权。”

  杨兆全律师还称,银行业务人员存在隐瞒产品类别的事实,还隐瞒了投资款仅是保证金,对风险未予以充分披露,银行客户经理具有欺诈的故意。

  金亮与外资银行负责人多次交涉,银行方面采用拖延战术,并提出,希望金亮能全面了解自己签署过的文件以及电话录音,不要以一句话作判断;并表示调查小组觉得已经给予了金亮回复。

  而金亮向本报坦陈,银行向其出售这项产品,双方连合同都没有,依据就是10分钟的电话交谈。自己2000年在某银行开户,和银行签有开户文件,但不能以开户文件作为买卖股票累计期权合约的合同。“就像有人在医院登记住院,医院不能以登记证明为依据,明明是脚上的手术,却把病人内脏摘除掉了,还不用负任何责任。天底下哪有这个道理?”

  最让金亮愤怒的是:“银行没有告诉我们,他们是我们的对手方,他们一直告诉我们的都是私人银行客户的理财顾问,他们明明是庄家,却装成理财顾问,骗我们去对赌。”

  7月21日,在清华研讨会上,多位律师指出,尽管案件涉及境外银行,中国相关法院有权受理香港银行对中国境内投资者、受害者违法销售有毒理财投资产品引起的民事诉讼案件。

  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教授董安生认为:“涉外理财产品,本质上是涉外合同,即使是违规在内地销售,造成事实后,首先要承认合同的合法性。在合同签订时,境外银行很可能已经设置条款,规避了中国管辖,投资者胜诉的最大可能,是抓住产品中存在合同性欺诈的问题。”

  巧合的是,7月份,经过七个月的调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宣布,已对10家售卖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相关结构票据的金融机构采取处罚措施,这10家金融机构将对购买雷曼相关结构性产品的投资者做出的赔偿总额达1.05亿新元。

  7月21日,来自银监会法律部的一位人士称,外资银行在内地销售的这类产品没有经过审批,销售过程本身就是违法的。7月23日,一位衍生品专家告诉本报记者:“境外银行拿着这类美国严禁销售的产品,骗到中国的家门口来了,中国应该像新加坡一样有所作为。”

  “境外银行卷走中国富豪几百亿美元,失去的却是在中国未来的业务。”一位业内人士对本报表示,外资银行曾经气势汹汹准备在中国市场攻城略地,如今正在丧失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地位,也彻底粉碎了内地富豪崇洋的幻想。

 (3) 香港累计股票期权亏6000亿 港媒戏称"阿Q苦主"

  来自: 管理员                           日期:2009年7月8日

    2008年05月09日 10:27   来源:证券时报   郭 蕾

  

     平均每个投资者亏损额达1亿港元

      受港股大幅下挫影响,最近几个月,一种名叫Accumulator的衍生品令不少投资该产品的人士损失惨重。有人取Accumulator谐音,戏称其为“Ikill you later”,香港媒体更戏称该产品的投资者为“阿Q苦主”。

      香港保证投资者协会会长吕志华昨天指出,Accumulator带来了近6000亿港元的巨亏,涉及人至少有5000-6000人。该会日前频频约访香港证监会、金管局等部门为“阿Q苦主”申诉。昨天,吕志华联同香港立法会议员陈槛林约见了财经事务及库务司司长陈家强,就加强香港场外衍生工具交易交换意见。

      富豪、上市公司亦是“苦主”

      据保证投资者协会会长吕志华透露,自4月初至今,该会已经收到了14-15个“阿Q苦主”的求助个案,他们的平均投资金额超过1亿港元,当中有2-3位投资者来自大陆,也有海外人士。

      除个人外,香港还有上市公司参与Accumulator投资。昨天,香港老牌工业企业鸿兴印刷发布盈利预警称,公司投资衍生金融工具公平值亏损1.69亿港元。吕志华表示,该公司很可能就是“阿Q苦主”,并相信类似的香港上市公司可能还有不少。此前也有香港媒体报道,某上市公司董事长因投资Accumulator蒙受数亿元亏损。

      据陈槛林介绍,很多“阿Q苦主”在蒙受损失后完全不知道从哪些渠道进行申诉。也有人向银行、香港证监会、金管局提出申诉,甚至报警,警方及监管机构已经受理了部分申诉。但还有很多人有“投鼠忌器”的心态,担心蒙受巨额损失的消息对外公布后,生意上的合作伙伴可能会上门追讨欠款,银行也可能收紧贷款,因而不敢对外披露,甚至不敢向监管机构求助。

      吕志华估计,香港市场上所有Accu-mulator产品涉及的金额可能高达5000-6000亿港元,每个投资者投资的金额高达1亿港元,受害者估计也有5000-6000人之众,相信实际的人数远高于此。

      凸现衍生品监管灰色地带

      近年来,香港金融衍生工具推陈出新,种类繁多,场外交易也蓬勃发展。尽管此前香港证监会曾发表声明表示,Accumulator未对市场的稳定构成重大影响,但保证投资者协会人士均认为,Accumulator恰恰反应了场外市场以及不受监管的金融衍生工具可能为香港金融市场带来严重问题及冲击。

      吕志华认为,此次Accumulator事件市由以杠杆方法累计衍生产品的合约导致的,而直接受害人是所谓的“专业投资人”,结果拖累港股大幅下跌,他建议从三大范畴加强监管。

      首先,是杠杆金融产品必须获得证监会批准方能销售。吕志华表示,保证投资者协会收到的求助个案中,7成个案都涉及同一家银行。而该银行代销Accumulator产品时,客户只要支付最低15%的资金,即可购买挂钩的证券,而其他银行代销该产品时提供的借贷杠杆均在30%左右。据记者了解,香港市场上提供应借贷杠杆低至15%的银行只有汇丰一家。其次,应该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专业资格。再次,要重新探讨“专业投资者”的定义。

      目前,根据香港的《证券及期货条例》,拥有投资组合达800万港元或以上者即为“专业投资者”,向其售卖Accu-mulator产品的相关文件和手续无须获香港证监会核准。对此,吕志华说:“有钱和懂得投资是两回事。”他补充道,香港资产超过800万港元者高达62万户,而这些人是香港最重要的纳税人,不能将这部分人置于监管机构的保护范围之外,这对他们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