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的“豪宅门”


近日有媒体报道,基金经理郑拓花了5000万现金买了汤臣一品的一套房子。看了报道,惊诧之余不免深深叹息。一个子虚乌有的事情竟被渲染得沸沸扬扬,不得不让我重新思考该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

 

下面这篇出自于另一位记者之手的文章,也许可以帮助大家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我不希望,中国每一位优秀的基金经理,最后都选择离开;我真心希望,中国每一个基民,都能够随着中国基金业的成长而收获投资成功的幸福;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过安宁的生活。

 

当基金业遭遇小三门和豪宅门 来源: 东方早报

 

基金八卦年年有,今年最雷人。从王亚伟的“小三门”到刚刚发生的郑拓”豪宅门”,个个都很劲爆。

前天,一条“爆炸性”传闻在业内广为流传:基金经理郑拓用5000万元买了一套中国最贵的楼盘——“汤臣一品”。

这一传闻不仅仅是以小道消息传播,还被刊登在国内某报上。报道称,有关方面要求郑拓详细公布5000万元房款的资金来源,但他说不出来,只好选择主动辞职。

一个基金经理,即便年薪两三百万,在上海这样的城市生活,买一套5000万元的房子也非易事,且不说首付1500万元金额不菲,3500万元的负债也够可怕。于是,“烽烟”四起,对郑拓的猜疑、笑话接连不断。

不过,交银施罗德有关人士给出的答案,或许会让以讹传讹者瞠目结舌:“郑拓”买的豪宅不是“汤臣一品”;而买豪宅的郑拓,非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之郑拓。

又是一个重名所造成的“美丽误会”。

笔者不禁纳闷,一个并不复杂的传闻故事,为何没有人向当事方求证?根据上述报道,该文作者曾向客服电话询问了郑拓本人是否辞职离开。令人惊诧莫名的是,在没有得到客服人员的确定答案后,郑拓就被“证实”买了豪宅。

这样“雷人”的传闻今年太多。之前,国内最牛基金经理王亚伟被传出“小三门”事件,报道还称王亚伟的妻子大闹华夏基金,华夏基金副总裁张后奇亲自主持会议进行协调。

一个跟基金本身毫无关系的故事,成为年度最吸引眼球的基金笑柄。

事后,张后奇曾向早报记者感慨,报道见光后,从没有人向作为“第二男主角”的自己了解过真相。张后奇说,从级别来看,王亚伟高于自己,如果发生闹事,也不该由自己主持此类会议,一个最简单明了的级别常识,就足以质疑传闻的可信度,但多数人都宁愿选择相信。

细查上述雷人报道,消息来源多不靠谱——”豪宅门”传闻来自一位券商人士的说笑,“小三门”故事来自一个网络帖子。

口际传播和网络传播因为无所避讳,可以让听者、看者得到很多平常得不到的真相,但其同时也是制造假消息的流行场所,因为无需负责。

而靠事实和公信力“吃饭”的媒体,为何也屡屡“制造”新闻?

毋庸置疑的是,答案之一是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哗众取宠、铤而走险成为部分从业者的生存之道。新闻的专业底线在低级趣味竞争面前,日益难以坚守。

但答案是否惟一?

毋庸置疑的是,基金业异常繁复的流程制度,甚至令一些无关痛痒的芝麻问题都不能及时得到回应,敏感话题更是问了也白问。久而久之,小道盛行,八卦风起。

不断出现的基金娱乐事件,让基金从业人员一边享用八卦给生活带来的小小乐趣,一面暗暗担忧不负责任的八卦对行业带来冲击。

基金对媒体的私下指责,从“惟恐天下不乱”到“随便运用舆论公器”,不一而足。而每次A股暴涨暴跌之后,在天下围攻基金经理“砸盘”或“托盘”的同时,一些基金经理也在埋怨媒体推波助澜,鼓励追涨杀跌。

媒体与基金之间的“防火墙”日渐厚实,信披最透明的基金业,季报、年报中,有用的信息少了,没用的废话多了;观点越来越短,越来越模板化,过去一直被津津乐道的基金经理认真、个性化语言几乎全部被“抹杀”。在号称信息多元的当下,基民、记者们了解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的通道,反而越来越有限。

基金们常问,记者为何要追逐?记者答,读者需要。记者们问,基金们为何喜欢藏着掖着?基金经理们说,怕信息噪音。结果是,越神秘的,越被追逐;越不透明的,越被扭曲。

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多年不接受媒体专访,不了解王亚伟的媒体,都在掘地三尺,满足投资者对王亚伟的好奇,无所不用其极地“搜索”王亚伟的信息。

王亚伟在最近的“调查门“传闻后,曾公开面向媒体。他抱怨:“我三年前就感觉到,基金业将日趋娱乐化,事实的发展也验证了我的判断。”

到底是谁娱乐了基金业,而基金业又娱乐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