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则小故事引发的思考
喻建国
我读到国外的两则小故事。一则是说一场暴风雨过后,成千上万条鱼被卷到一个海滩上,一个小男孩每捡到一条,便送到大海里,他持续不断地捡着。一位恰好路过的老人对他说:“你一天也捡不了几条。”小男孩一边捡着一边说道:“起码我捡到的鱼,它们得到了新的生命。”一时间,老人为之语塞。
还有一则故事是发生在巴西丛林里,一位猎人在射杀一只豹子时,竟看到这只豹子拖着流出肠子的身躯,爬了半个小时,来到两只幼豹面前,喂了最后一口奶后倒了下来。看到这一幕,这位猎人流着眼泪折断了猎枪。如果说前一个故事讲的是善良的圣洁,那后一个故事中猎人的良心发现也不失为一种“善莫大焉”。
这两则故事都能起到这样的作用:要爱护所有在这个世界上和人类共同生活的动物,让它们的存在使这个世界存在得更合理。不过细加分析也可以从中延伸感悟。那位小男孩,肯定衣食无愁,如果他生活的地方不是种粮食的,而是靠捕鱼为生的,他也许就不会有故事中所介绍的动作,他也许就会把捡来的鱼一一收入箩筐,带回家中。那位猎人也一样,如果他是全部依靠狩猎为生的话,他绝不会流着眼泪折断自己的猎枪,他肯定还会把两只幼豹连同那头倒下的母豹一起带回自己的家,而且还会记下这一经验,以后要跟踪临死前的母豹,这样还会找到幼豹,可以得到更多的猎获。
也可能那位小男孩为了让生态更好地循环,他把一部分鱼捡起并送其回大海,让它们可以再长大一些,或是让它们再去繁衍后代,使鱼群保持一定密度;那位猎人也很可能让两只幼豹得到一定的抚育,让它们再长大,以后再去猎获它们,让这块捕猎地的生态很好地保持着均衡。
两则小故事是说给孩子们听的,这里更多的是动情的渲染,对于成人来说,他们会思考得更多。成人有搞政治的,有搞经济的,有搞科学的,有搞社会学的,有搞教育的,有搞文学艺术的,……每一行当的成人有每一行当成人的思考,对这两则故事,每一行当的思考可能都会有各自的独特思考界域,得到的阐述都会有各自独特的观点,它们很可能汇合成一个极其庞大的阐述论集。
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件事物、一个动态、一种存在,人们有不同的看法,这是绝对的,所有这些各自的看法,孰对孰错,孰不对不错,孰半对半错,孰几成对几成错,也由各种不同的准绳来判定。准绳也是万万千千的,在不同的时空,有不同的流行准绳。
对两则小故事,我讲了那么许多,目的就是一个,当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要辩证一些,要有时空基点,要有角度基点,要有容积基点。在下断言的时候,要明确断言的时空基础、角度基础和容积基础。千万不要武断,不要声嘶力竭,否则的话,实在是很可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