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在魏国


商鞅在魏国

公元前361年,商鞅入秦。这是一个仅仅29岁的年轻人。然而发布求贤令的秦孝公比他还年轻,22岁,刚刚登基为王。此时,七国争雄,秦国只能算二流国家。
23年后,当秦孝公和商鞅去世时,秦国已一跃成为超级大国。这对君臣的相遇,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变法时代。如果没有他们,140年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也许难以实现。
 
   在魏国兜售自己
     商鞅是卫国公族的后裔。他所置身的战国时代,是一个饱学之士周游列国、到处兜售自己的时代,他们不需要祖国,朝思暮想的都是知遇之恩。
   商鞅也不例外。他从小研读刑名之学,摸索出一套变法理论。尽管对法律、军事的研究已超出前辈吴起、李悝,但他的这套办法,在本国毫无兜售希望。
    第一个机会来自魏国。魏国国相公叔痤,对商鞅的奇谋十分欣赏。不知道是商鞅的不幸,还是魏国的不幸,就在公叔痤决定向魏惠王推荐商鞅时,公叔痤已被病魔夺走了大半条命。他只能竭尽余力,告诉前来探病的魏惠王:我死之后,希望您能以举国之事,听候商鞅的调遣。
   魏惠王估计被公叔痤这句话吓到了:商鞅?他才20出头,乳臭未干!当然,他尊敬老臣,没有当面说国相老糊涂。
   公叔痤非但没有老糊涂,反而姜是老的辣。他看懂了魏惠王的表情,无奈,狠了狠心说:既然您不用商鞅,那一定要杀了商鞅。人才如战略物资,自己不用也不能资敌。
    等魏惠王走后,公叔痤越想越不是滋味,一个青年才俊将因自己而死?不知是不是人之将死,其心也善,他派人叫来了商鞅,告诉他事情的经过:你赶快逃走吧。
   公叔痤的急切溢于言表。看来,他一生最后的努力就是保全商鞅的性命了。然而,面对一个垂垂老者,商鞅的表现告诉大家,姜不一定老的辣:国王既然不能听您的话而信任臣下,又怎么会听您的话杀臣下呢?
   果然,魏惠王没有杀商鞅。
    既然公叔痤死了,商鞅在魏国的前景也就等于零。下一步去哪里?他把战国七雄一字儿排开,思索哪个国家会成为自己的买家。
    恰在此时,秦孝公的求贤令发布了。

   商鞅的目光越过了函谷关,他决定入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