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平衡秩序与社会和谐的治国纲领


  今年是建国60年,为此我正在赶写《周易国家管理思想探微》,以下是其中的一节:

   平衡秩序与社会和谐的治国纲领

      易本是龟卜和筮占之书。龟卜与筮占是占卜的两种历史形态,《周易正义》云:“卜之用龟,灼以出兆,是龟以金木水火土之象而告人。凡是动植飞走之物,物既生讫而后有形象,既为形象而后滋多,滋多而后有头数。其意言龟以象而示人,览以数而告人。”卜与筮在殷商之前,就有过相当长的历史,在社会上很普遍。按照朱熹的说法,“《易》乃卜筮之书 ”,(黎靖德《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99,第1626页)

      这一时代,卜筮也发挥着政治决疑的功能,举凡施政、战争、祭典等等较为重大的政治事项,都要占卜祸福,是国家管理中的决策工具,从信念和意志决断的层面为决策者提供依据和帮助。按照西方管理学理论,管理本身是一种决策学。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明确提出,管理就是决策。所谓决策,就是对各种可能行动的方案作出最佳的选择,付诸行动,以达到预期目的。在周代专设筮官,名曰大卜,掌管卜筮之书,对于国家大事进行决策。《周礼•春官•宗伯•筮人》曰:“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经兆之体,皆百有二十,其颂皆千有二百。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四。”又曰:“凡国家大事,先筮后卜。”这种政治决疑在古书里被称之为“鬼谋”, 这种“鬼谋”是在“人谋” 不敷应用时才被使用。《周易•系辞传下》说:“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东汉王充在《论衡•卜旅》中也说:“卜筮不可纯用,略以助政,示有鬼神,明己不得专”, 《周易》卜筮充当着管理国家的重要理论工具,以其神圣的权威让百姓相信自己制定的决策的正确性,并使这一决策得以顺利实施。但这只是易经的政治影响力的外在表现,更为巨大的政治影响力来自于解放思想。西周未年的太史伯阳父。据《国语周语上》记载,周幽王二年(前780年),西周泾水、渭水和洛水“三川”流域发生大地震,导致河水枯竭,引发岐山崩裂。担任周王室太史的伯阳父, 不用龟卜仪式和筮占程序,提出西周即将衰亡的政治预见,标志着上古卜易文化理性化的开始,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解放和认识进步的重大事件。

  

       伴随着殷周王朝的更迭,周文王对伏羲氏八卦的文字演绎,孔子对《易经》作诠释重构卜筮意蕴,所谓“《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汉班固在《汉书 艺文志》)《易传》的问世,以其高度的哲学理性,全面实现了对于卜筮的创造性转化,确立了一个宇宙生成图式。这种图式以“生生之谓易”为基调,在“天地之大德曰生”,“天生万物”的思想框架中,展开国家管理的一切立论,皆于此而展开。

       周易》的哲学思想是它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国家管理思想是它的哲学思想在政治实践中的应用。《系辞》云: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地姻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易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P37) )这种由太极而天地,而万物人类的生成模式,从本质上反应了无神论的意识形态。又《序卦传》说: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这里简要地勾勒出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国家机器、道德意识产生的历史,表达了道德是天地和人类造化的平衡秩序的重要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这是发韧于《周易》的崇尚道德精神的意识形态。它的意思是,大自然造化的人和社会组织,其本质就是“道生之,德畜之”的平衡秩序的集合体。老子还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李宗吾先生在此基础上又加了两句:“失礼而后刑,失刑而后兵”,从而全面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组织在平衡秩序下道、德、仁、义、礼、兵、刑八者联贯而下的演化规律。这表明,“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就愈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不能预见的作用、不能控制的力量对这一历史的影响就愈小,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就愈加符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57)当《周易》完成卜筮之书到高度的理性化发展,国家管理思想中已掌握社会秩序与理性的渊源关系,实践的能动性明显“以建构为主导”(沈湘平.理性与秩序———在人学的视野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4),实现对社会秩序的控制的治国特色。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尽管没有宗教伦理的约束,却从未出现过“丛林主义”占主流意识的朝代,正是因为中国社会历朝历代,隐有以道德制约私欲的平衡秩序,先哲们将这种意识形态称作“以德治国”, 成为我国政治思想的 臬。

       “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思想, 简单说来就是指阴阳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普遍法则。在以农立国的中国古代,“象天法地”是人们的固有思维方式,人们在生产和劳动的实践中,通过仰观俯视,首先感受到那些相互对立的事物,《系辞》云:“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易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P37))又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易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P37)),由男女两性的对立,可推断出乾坤、阴阳各为一对矛盾,“总之阴阳的对立广泛存在于从自然到社会的一切事物中。”朱伯 .周易知识通缆[M].济南:齐鲁书社,1993.(p241)《周易》在总结广泛的的矛盾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乾坤、泰否、剥复、损益等一系列的矛盾范畴,这样就可以将社会秩序演化分为道德、仁信、礼义、刑兵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各有阴阳两种属性,即道为阳,德为阴;信为阳,仁为阴;礼为阳,义为阴;兵为阳,刑为阴,阴阳矛盾两个方面的缓和与激化关系到社会的治乱和安危。针对矛盾和冲突,《周易》提出“和合观”,它认为中爻代表了事物的本质,二五两中爻阴阳相应,称为“中和”,指矛盾双方力量达到均衡与互补,从而处于一种相对和谐的稳定状态,它体现了阴阳互根与一无性,“阴阳相和,各得其宜,故利矣”(《周易集解》),朱子不仅把“中和”作为对立面“无过无不及”的交互作用和统一,而且提高到“和则交感、而育万物”的高度,成为宇宙的根本法则。阴阳和合观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辩证思维方式,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质、思维习惯、认知图式、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以其巨大的渗透力和生命力,深深根植于我国传统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医学乃至日常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在先秦诸子中,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强调“和为贵,礼之用”与“和而不同”的为人为政之道,揭示了“和”的本质内涵。道家也重“和合”,老子以“道”为其哲学的最高范畴,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墨子则从“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出发,将“和合”视为处理家庭、社会、国家间各种关系的基本原则,如果不能和合,则家不成家、国不成国,将陷于一种交相恶的状态之中。故有“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和合。天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和”可以说是万物的恒常性之所在,人类要像万物恒常“和”,始终处在和谐相处的统一体中。余敦康教授说:“这是《易传》的核心思想,它的一整套管理哲学都是以这个基本的价值观念作为理论支撑的。’(余敦康.易学中的管理思想〔A〕.国际易学研究第三辑〔C〕.华夏出版社, 1997. 308-309.〔23〕“万国咸宁,保合太和”是《周易》国家管理思想的最高理想,“‘太和’是最高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保合太和’即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加以保合之功,不断进行调控,使之长久保持,来造就一种符合人们所期望的万物繁庶,天下太平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