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杰克逊:天才,本应如此


全世界都在哀悼迈克尔·杰克逊,我本不想落入这个俗套。可是,还是想写两句。

听到MJ去世的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震惊,第二反应是,替他高兴,终于解脱了。 

我说这话,看似无情,其实却是“情太深而不忍”。

 

我是听着MJ的音乐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他的喜爱已不用多说。仅举一例,当年的《Thriller》、《BAD》这两张专辑几乎把磁带听烂了。后来,资讯多了,他的演唱会看了很多。而后来的MJ,更是我的大爱。

 

他去世后,我再次找出他的歌舞,在深夜里静静地看。很多怀念他的节目,都不可避免要谈到“黑变白”、“孪童”,节目一到这里,我就想转台,看不下去。

 

在各种纪念他的文字里,我印象最深的是这句————大意是“在他晚年隐居的岁月,他经常一个人在深夜里,坐在旋转木马上,转啊转、转啊转……”

 

是的,一个天才,到底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对他的解读有很多很多,但我看下来,感觉还不太究竟。

在我看来,他在尘世的50年历程,其实是一个天才的完美之旅。

  

体验痛苦是艺术家的本能

 

5岁,他登台表演,从而没有童年。他不只是没有童年这么简单,还在童年遭遇了来自他父亲的暴力。所以,他对自己彻底的不认同。他父亲不仅嘲笑他的青春痘,还指着他的塌BI子说:“你长成这个样子,可跟我没关系”。这是怎样的一种否定啊?MJ后来在采访时说:“我当时想自杀”。

 

他父亲这种严厉与训练也成就了他的辉煌,所以,MJ在采访中说起他父亲打他之后,也非常智慧地说了一句“另一方面,我感谢他”。

 

但无疑,这种梦魇般的生活和当时所经历的不安全感、不被认同感已经在他的心中扎下根,就算他在理智上明白“他父亲是成就他事业的一个人”,但,童年的遭遇影响人的一生,所以,他后来的不断整容、想戴面具生活都与他童年的经历有关。

 

这个精神解剖非常正确,而且已经有大把的文章论述了。但是,我认为,不只如此,在他内心深处还有另一种他自己也未必意识到的“本能的选择”。 

 

我想从另一个维度来更深地思考,从天才的角度探讨MJ的内心。 这个世界上没有偶然的事件,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是经过选择的。所以,即使是所谓偶然,也只是当事人遵从了下意识的指引。

 

艺术家,不同于常人,他要创作,要创造,要开天地风气之先,要前无古人,这其中的挑战与艰辛,是普通人无法了解的。所以,一个艺术家,通常都下意识地选择“痛苦”的生活,这样才有感觉,才能创作。

 

看看很多大艺术家的生活,大多在痛苦的深渊里挣扎。凡高,其实他的家族在荷兰有很深的人脉和背景,他有一个海军上将的叔叔,他本来能过上体面的生活,都已经安排好了。可是,他非要选择吃不上饭的画家之路。唯一有所不同的是毕卡索,他是通过“换女人”来实现艺术上的突破。我这里探讨的是大艺术家,或者是天才的道路选择.而很多生活得很不错的艺术从业者,不在我说的范畴之内。

 

在MJ去世后,有人和我争论,MJ为什么一直揪着“童年遭遇”不放?就算童年的阴影对他有影响,他成年后,也应该明白了,自己能克制,而且他父亲也成就了他,他也知道啊。再说,那个年代,又不是只有MJ一个人遭遇过家庭暴力?

 

这就是以普通人心态来看天才的自以为是的理解。

 

其一,童年经历对人的影响非常之大,不是想放就能放下;其二,正如前面所说“艺术家下意识地要痛苦里生活”,没痛苦,还要下意识到人为制造痛苦呢,更何况,MJ有过那么一个悲惨的童年,这其实正是他创作的最好源泉。甚至,在他的下意识里,他还要细心呵护这种感觉。所以,他一直不想长大,不断与孩子接触。

 

普通人,有过那种的经历,都想忘记,会下意识地避开这种“童年”、“孩子”的事情。可是,MJ不,他创造了“Neverland”乐园,与孩子同乐,保持童真。

 

这个过程,其实时刻在提醒他,他曾经有过怎样的童年,他在这一过程中,仍会感受到那种“来自童年的锐利的尖痛”,这让他有感觉,有创作的欲望。

 

我这么分析,好像MJ很冷静,很理智地选择了这种生活。不,如果那样,他就不是MJ了,他也不会真的痛苦了。这一切的过程,都是下意识的选择,都是他不知不觉,却发自本能的选择。 

而这个本能,就是他的天才本能,一个艺术家的天然选择。

 

我一点也不否认,他对孩子真诚的爱。这种爱,是真实的,而且是无私的。在这种爱里,他理解那些得病的孩子,想让他们快乐,他不想让那些孩子重蹈他的覆辙。他自己说“我对得病的孩子和人类,感同身受”——这是艺术家的通感能力,完全真诚,而且是天赋。

 

我在2003年写过这样的一点感慨:一个人在童年时代,再扩大一点到少年时代,散发出来的都是生命里最本真的东西,没有被世俗所污染的纯真品质。而这个本真的东西最接近自然最接近上帝,我们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在追寻童年时的梦想。不过,世界上99%的人已经把这些都遗失在现实世界中了。所以,一生像孩子一样的莫扎特才能写出灿烂辉煌来自天堂一样的音乐,一直长不大的顾城才能写出“世界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天才的迈克尔杰克逊一直与娈童事件牵扯不断也应该与此有关。以一颗童心看这个世界,你才会发现它是多么丑恶,也只有童心才能感知来自天堂的光芒。

 

所以,在他的娈童绯闻发生的时候,我从来没有相信过。因为我听他的音乐、看他的作品,再看到他那纯真、腼腆的笑容,我相信他。

 

天才艺术家,不仅要保持童真,还要保持对痛苦的感受力。

 

所以,在第一次有关娈童绯闻发生后,他一如继往地继续与孩子们亲近、接触。这在外人看来不可理解,普通人可能会想,“有过绯闻了,就少接触,注意一点吧”。但在MJ来看,这是他作为一个天才艺术家的必然选择。或许,世人的误解,也是成就他天才的一种“途径”。

 

MJ自己并不自知,他只是被本能趋动着。在这个过程中,他更感受到了艺术的召唤,他的创作一如继往,而且还有更大的突破。在过去的岁月里,每次MJ有新专辑问世,每次出现在世人面前,他都有不同的面貌,他都有新的蜕变。

超越自然、超越自我 

 

身体是种语言,MJ的舞蹈已经说明了,但其实,面孔也是一种语言。

 

关于“黑变白”之类的说法,真是太小儿科了。在“White and black”时代的MJ,那张面孔,其实已经超越了黑与白、男与女、神与人之间的界线。

 

是的,他的面貌从小就不被父亲认同。但是,就算他要整容,整成这个样子,是不是也太过了?这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昆西·琼斯在采访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意是MJ那些怪异的行为,他都理解,普通人不理解也很正常,“否则,人人都能写出MJ那样的音乐了”。

 

我喜欢MJ那张面孔,这是一种超越了种族、性别界限,也超越了现实与未来的一张面孔,当你看到,你不能不为之心惊。真正有心者,面对这样一张面孔,应该有所想法——人性的根本到底是什么?

 

其实,MJ是在用他的面孔在说话。只是,能明白他的人太少太少了。

 

当然,这里我还得再次表达,MJ整容成了那张面孔,但其实,他未必真的明白他要说的话,他就是在本能的趋动下,非完成不可。是的,他的整容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不可否认,他有过那样一张完美的面孔。有过这样的时刻,也许就足够了。

 

音乐、舞蹈、身体、面孔,这一切,都构成了他那天才的一生。是他天才一生的本能选择,而且他也真的做到了。连他的死,也有着天才般的凋谢。他身边的人说过一些话,大意是,对于依赖止痛药,“MJ其实心里都明白,但他还是往最终的路上一往无前地走去”。在我看来,这天才般的毁灭,也是MJ下意识的选择。

 

喜欢MJ的人,可以接受一个老去的老态龙钟的MJ,一如继往喜欢他,但问题的关键是,MJ自己接受不了自己的老去。

 

所以,在我看来,MJ的一生,其实是一个天才的完美之旅。

 

以童年的际遇为由头,以身体为语言,向这个世界贡献了他的才华,带动了世界的“某种”进步。甚至,他以身体为语言,想说的话,今天的人们都未必能够了解。我有时想,他或许是穿越未来而来的人。

 

最后想说的一点是,天才,是向内求索的。MJ的一生,换用普通人的说法,就是“自残”。“自残”的结果,就是留下了无数天籁般的音乐和经典的舞蹈。

 

温柔的声音、绅士的举止,腼腆的笑容、对世人的爱,这是一个舞台下的MJ。而当今有很多所谓的“伪艺术家”既没有舞台上MJ的才华,却有着所谓的“天马行空”的举止,这是一种“向外求索”。

 

由此,我想到周星驰电影《神龙教》中,周星驰与冯希范对峙时,当所有的武功都已经用尽,周星驰把几根钢针插在自己的穴位上,“以逼出自己的潜能”。

 

MJ的天赋已经无须多言,之后的一些选择,有意无意地,他在向内求索,逼出自己的潜能。当这一些都已经完成了,他有意无意地选择了“终点”——恰到好处地谢幕。

 

是的,人们了解MJ越多,就越痛心,为他在此人世所遭遇的一切而痛心。但是,对MJ,不能以常人之理思考他的内心。

 

抛开他身外的一切,回到本质上,看他的样子,听他的音乐,看他的舞蹈——他的忧伤、爆发、超越,以及他所传递的大爱、对儿童的关注,这才是真正想对世人说的话。而这些,已经超越了时间。

 

也许,仅仅是也许,他来尘世的50年,其间的际遇正是“他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