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阶段析
喻 建 国
对所有个体来说,整个人生可以分成若干个阶段,人生中每一个阶段里的主要动态组成是矛盾、冲突、运作、跃迁。人的一生按照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可的埃里克森对人类发展的阶段分解可以得到八个阶段:
1.(出生—— 一岁)
2.(二岁—— 三岁)
3.(四岁—— 五岁)
4.(六岁—— 十一岁)
5.(十二岁—— 二十岁)
6.(二十一岁—— 二十四岁)
7.(二十五岁—— 六十五岁)
8.(六十六岁—— 死亡)
埃里克森认为每个阶段中都有危机,我觉得应该把危机这个词改一改,因为它没有恰当地说明过程中的真谛,实际上过程中是由矛盾、冲突、运作、跃迁来填满的。
在这八个人生的阶段中埃里克森提出,每一个阶段,对于不同的个体由于危机处理得是否得当会产生不同的发展效应,其实对于人类来说,每一个个体的人生发展阶段的效应会构成一个复杂的效应体,如果要简单地用线性来表示,可以用区间来显示,这样比较能够真实地把效应体简略地形象地显示在人们的面前。
第一阶段:[ 怀疑 ,信任];
爹二阶段:[ 怯懦 ,自主];
第三阶段:[ 彷徨 ,主动];
第四阶段:[ 卑微 ,勤进];
第五阶段:[ 混乱 ,稳定];
第六阶段:[ 离群 ,乐群];
第七阶段:[ 自私 ,博爱];
第八阶段:[ 失望 ,完美]。
个体在第一阶段中,如果经常接触的是自己的母亲或者是直接监护人,并在母爱的直接浸润中或是在直接监护人的准母爱的直接浸润中,个体所需要的保暖衣着、母乳奶水,个体所渴望的肌肤抚摸、言语交流,均得到充分的满足,此时个体对他人对外部世界就会十分信任,该个体的人格就会初步建立信任这样一种美德;如果杰出的虽然是自己的母亲或是直接监护人,但是母爱残缺或是直接监护人的准母爱残缺,个体常感暑热冬寒、缺乳缺水、少有问津、难得关爱,此时该个体就会对他人和外部世界产生怀疑,该个体的人格就会初步建立起怀疑这样一种不够完美的德性。
个体在第二阶段中,为了自我解决生活的需要,一般会自我尝试自主操作,腹饥唇干时想着要自己取奶瓶,便胀尿急时想着要自己拿便盆,对感兴趣的物体想着要自己拿到手上,对自己向往的地方想着要自己爬过去,为了宣泄自己的感情想着要自我发音或自我摆弄身体或四肢,如果监护人能够很好地让其得到充分的满足,该个体的人格就会初步建立自主这样一种美德;如果个体在这方面的需要得不到直接监护人的提供,或者是直接监护人过渡控制,包办代替,使该个体自然萌发自主美德的形成受到阻扼,个体独立意志的萌发和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干扰,该个体的人格就会初步建立起怯懦这样一种不够完美的德性。
个体在第三阶段中,对自己所处的时间和空间更具探寻要求,喜爱按自己的希冀改变自己的处境,具有一定的创造要求,也能更亲和地与自己的群体配合,按群体的常规行动,如吃过饭将碗匙放到应该摆放的地方,用过抽水马桶后会放水冲洗,显示了些许责任心,如果监护人能够很好地让其要求得到充分的满足,该个体的人格就会初步建立主动这样一种美德;如果个体在这些方面得不到一定的满足,个体的内心会产生内疚和羞愧,焦虑也会袭上心头,长此以往,个体将无所适从,左右为艰,经常举棋不定,该个体的人格就会初步建立起彷徨这样一种不够完美的德性。
个体在第四阶段中,按照现在的社会结构,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中学习和生活,也会频频面对社区,大量接触新知识,大量接受新能力的培养,从感性和理性方面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并且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朗诵完一段课文,解出了一道数学题,完成了一次实验,操作好一个动作,如果在他们所处的时空中能够使他们得到很好的发挥,他们的人格就会建立起勤进这样一种美德;如果他们所处的时空不能让他们得到这些满足,经常使他们蒙受失败,感受自己无能,他们就会厌恶学校,甚至仇恨社区,讨厌学习,拒绝参与社区活动,他们的人格就会初步建立起卑微这样一种不够完美的德性。
个体在第五阶段中,将会遇到许多青春问题,个体还将在这个阶段中对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进行定位,学习和深造是这个阶段中生活的重要内容,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将在这个阶段中初步定型,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如果个体能够在这个阶段中树立远大的理想,培育成熟的心态,其人格就会建立起稳定这样一种美德;如果个体对自己十分迷茫,又没有远大的理想,他的社会角色的定位势必十分混乱,甚至青春问题还会将其带入歧途而不能自拔,个体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生的定向,胡乱撞钟,闯到那是那,他们的人格就形成混乱这样一种不够完美的德性。
个体在第六阶段中,显示了成人初期的迫切要求,热衷于和异性建立社交关系和更进一步的亲密关系,恋爱和婚姻成了这个阶段中重要的追求目标,此外,个体还会在这个阶段中大量接触社会,大量建立广泛的社交,友谊和友情成为这个阶段中十分美好的内容,如果个体处理得当,其人格就会建立起乐群这样一种美德;如果处理不当,个体就会陷入孤独的怪圈,个体还会远离人群,丧失友谊,更谈不上什么友情,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将严重受到扭曲,生活在孤独中,独来独往,我行我素,甚至厌恶群体,厌恶社会,经常有失败的阴影笼罩在自己的生活中,他们的人格趋向形成离群这样一种不够完美的德性。
个体在第七阶段中,将充分展现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在服务群体、服务社会、服务民族、服务国家、服务人类的各项工作中贡献自己的体力、智慧和才华,个体将对自己的家庭负责,对自己的后代负责,对自己的父母和长辈负责,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个体将使自己的生活积极向上,朝气蓬勃,个体的人格也会建立起博爱这样一种美德;如果个体不能实现如上的生活状况,进入这个人生阶段的中期就势必陷入一种停滞的状态,其心理状况必将是一种萧条的肃杀状况,个体势必过渡沉迷于自我并运用各种脱离实际的幻想来处理现实问题,对岁月的流逝感到十分恐慌,个体人格将会趋向形成自私这样一种不够完美的德性。
个体在第八阶段中,将从老年跨入衰颤,渐渐步入死亡,个体经常会回顾自己的一生,审视自己的过去,评估自己的作为,也可能有为第三代开创灿烂人生的良好愿望和行动,如果个体在人生前七个阶段中都建立起了美德,个体将会感受到人生完美的感觉,对自己自尊自信自豪,觉得自己没有虚度一生,其人格展现为完美这样一种美德;如果个体在前七个阶段中都没有建立起美德,在这个阶段中生活将会感到十分沮丧,如果自己的后代又步自己早年的后尘,人格展现为非美德甚或更糟,此时该个体将对整个世界感到怨恨,个体人格也将始终笼罩在失望的无助氛围中。
人生发展阶段中的人格展现实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效应体,本人的区间表达法只是用两个极端作为区间的端点,就某一个具体的对象,其个体在某一人生阶段中的人格展现往往是落于这个区间中的某一个点,并非一定是处于这个区间的极端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