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蒋介石的夫人也是特使宋美龄,在白宫同罗斯福夫妇共进晚餐时,谈起美国工人罢工的事情。罗斯福问宋美龄,假如中国政府在战争时期遇到这样的事情,该如何处理?宋美龄安祥地用一个涂色的长指甲在自己的脖子上划了一道,做了一个优美的杀头手势,使席间所有的美国人惊讶不止。罗斯福夫人事后说:“宋美龄对民主制度能够讲得很漂亮,但是她可不知道怎样实行民主制度。” 宋美龄虽然14岁就到美国留学,饱经美国文化的沾染,虽然对美国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公民社会”那一套也讲得是头头是道,但是终因骨子里缺乏一种“公民精神”,所以一遇到具体的事情,她首先想到仍是东方政治思维。如此看来,一个人拥有“公民意识”是一回事,而具有坚实的“公民精神”则是另一回事。宋美龄不是“新人”,而是“旧人”。旧人,只能穿新鞋,走老路。所以,百年来我们始终在旧历史圈子里打圈圈。
当今世界,“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早已经成为世界的主流,80%的国家都已经实现跨入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指由自由公民和社会组织自愿组成的社会。“公民社会”完全不同于今天中国的“传统社会”。“公民社会”中“公众利益”取得了中心地位,过去为权贵阶层服务的官僚政府变成了“为公众服务”的公务员机构,过去的“平民”变成了现代的“公民”。“公民”把人类推进一个全新的新世界。
“公民社会”最初诞生在欧洲。欧洲先有伟大的“文艺复兴”后有了不起的“启蒙运动”,欧洲人也是率先从思想上把旧时的“平民”打造成具有新时代“公民精神”的新人,然后再由这些“新人”带领欧洲率先跨入“公民社会”。借鉴欧洲的经验,当前中国也需要的是一场“启蒙运动”,用“公民意识”“公民精神”来革新我们几千年沉重的旧国民性,率先打造出第一批中国公民。
我把一个人成长为“公民”过程分成三个步骤:一拥有“公民意识”、二树立“公民精神”、三实现“公民权益”。拥有“公民意识”是属于最开始最浅显的那一层,它只需我们付出10%的努力;而公民精神则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最具实质性的中间那一部分,它需要我们付出70%的努力,才能实现我们和“公民精神”的融合。实现“公民权益”是最终要实现的目标,但当广大国民都普遍树立“公民精神”的时候,实现“公民权益”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它只需我们付出最后20%的努力即可。
今天中国拥有“公民意识”的人们恐怕至少在一亿以上(相当于英法两国国民总和),可是为什么没有形成“力量”,推动社会不断进行“公民社会化”改革,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大都是仅仅停留在“公民意识”的表层,不具备真正“公民精神”。口头上高谈“公民意识”,和真正的与“公民精神”融为一体,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有的人口头上“公民意识”高谈阔论,说的神采飞扬,但一到具体生活中具体生活事例则往往是一副“旧国民性”十足的模样——极端自私、极端冷漠、极端不宽容、浮躁冲天。遇到网络上和自己意见相对立的人或事立即漫骂不止,表现为极端刻薄专横(这是旧国民的“专制之气”在发作,而缺乏真正的公民“宽容精神”);遇到街头倒地的乞讨残疾人又漠然走过(这是旧国民的“冷漠之气”在发作,而缺乏真正的公民“博爱精神”);遇到社会不平之事又只习惯于发发牢骚“私下而愤”而不敢“公然而怒”(这是旧国民的“软弱之气”在发作,而缺乏真正的公民“刚性精神”);遇到周围的人乱闯红灯、乱丢果皮,自己也欣然从之(这是旧国民的“自私之气”在发作,而缺乏真正的公民“公德精神”);工作或学习上,为了方便也顺应社会潮流偶尔作点假兑点水,也心平气和接受(这是旧国民的“虚假之气”在发作,而缺乏真正的公民“诚信精神”);遇到邓贵大们高举“爱国主义”大旗,居然也呼啦啦群体响应呐喊声震天(这是旧国民的“盲从之气”在发作,而缺乏真正的公民“独立精神”);遇到“邓贵大们”高唱“大国崛起论”,民族情节也开始飘飘然(这是旧国民的“浮躁之气”在发作,而缺乏真正的公民“理性精神”)……。所以,“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之间的差距是十分巨大的。我们头脑中涌起“公民意识”是很容易的事,但要真正在自己身上树立起“公民精神”是十分的不容易的。
当前,我们的青年依然好高务远,抬头只看“公民意识”;低头只想“公民权益”;而对中间那一部分最重要的树立“公民精神”视而不见。 不树立“公民精神”,人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公民”。然而“浮躁”依然是今天中国人的主要故事,对漫长而又艰辛的树立“公民精神”过程(新国民浪潮)没有兴趣,大部分人们只喜欢过去那种“短、平、快”的剧烈变革,喜欢那种“一挥而就”的极端变革——过去一百年我们不断追求巨烈社会变革的结果就是我们陷入旧的泥潭。满身沾满“极端主义情绪”的国民,对于“一点一滴的坚实努力”则不屑一顾。所以,我们的“新国民浪潮”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极艰难、极漫长的过程。但是路再艰难,我们也需一步一步去走,因为我们坚信这是我们最坚实、最有用的一条路……
我们的身边也许有一部分人不明白:“为什么不去改变我们的环境,却非要首先改变我们的国民呢?”其实,“环境”也是由人构成的,人的改变可以推动社会的改变。改变环境,靠谁?最终还是靠“人”,可是从1840年以来,中国就一直是世界上“人”最最多的国家,我们从来就不缺“人”,可是为什么一百多年来“帝王社会”环境总不能根本改变呢?原因就在于我们有的是太多太多的“旧人”,而缺乏“新人”。旧人只能推旧车,走旧路。我们想走出一新路来,就必须首先有一批“新人”……未来的中国,每一个“公民”(新国民)都好比一滴小雨点,千万滴的小雨点落下来,便汇成“启蒙运动”的滔滔大河,大河的尽头就是我们渴望百年的“公民社会”辽阔大海。一个个小雨点,这也许就是我们的今天起点!
我们的身边还有一部分人不停地抱怨“发声,没有宽松的空间”,非等到有了一定的“宽松的空间”后再来做。这大概就是“旧国民”的惰性吧,或者叫旧国民的依赖性。大家都想等别人先走出一条小路来,自己再沿着路走。于是“坐等主义”便成了一些人的主旋律。其实凡事都需从一点一滴做起,网络社会的到来,为“新国民声音”还是留下一定的空间。我们不能干等那个“极好的空间”到来,再去做。从一点一滴做起,才是最坚实的。如果大家都来从点滴做起,那个“极好的空间”也会很快到来。
让我们大家丢掉旧国民的依赖性,都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路,一天一天地就会被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