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北大荒.知青岁月---
黑龙江边
(四)住店与洗澡
刚到黑河,先解决住的问题。那时,各方面条件都很差,黑河市没有什么正规的招待所、宾馆。好像我们先是进了一家大车店。院子里是牲口棚,几匹骡子、马在吃草料;屋里是对面炕,大炕席上盘腿坐着几个车老板儿,吧嗒吧嗒抽着老旱烟,一股呛人的烟味儿直往外窜。老朱往里一看,说:“这儿不行!”我俩扭头就往外走。
不多时,我们在一家小旅馆住了下来。这是一家小二楼的旅馆,在当时的黑河,已是外地人较好的住所了。在旅客住宿登记的柜台前,张贴着一个很显眼的通知,内容大意是,由于边境地区形势紧张,为保障旅客人身安全,每晚8点至次日早6点,禁止一切人员外出。落款是旅馆还是公安部门,我记不清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宵禁的通告。小旅馆里,每间客房有三、四张铁管制成的单人床,房内没有卫生间。客人想解手,到楼下公共厕所;想洗脸、洗脚,自己拿小搪瓷盆,到水房打热水,端回房里洗,洗完了再去倒脏水。安顿好住处,老朱提议找地方洗个澡。
提到洗澡,我当然很高兴。要知道,当时在兵团,别说是在连队,就是在团部,也没有洗澡的地方。至于师部,倒是有一个浴池,但当时我还没有去过。现在回想起来,我是1969年5月到的兵团,直到转年5月,母亲送我妹妹到51团3连,之后,我送母亲回天津,探亲一个月,这才有了洗澡的机会;探亲假结束,返回兵团后,到这次来黑河,又有将近一年时间没有洗澡了,所以听说能去洗澡,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现在的年轻人,如果看到我这篇文字,一定很不理解。洗个澡有啥大惊小怪的!现在全国随便走到哪个城镇,到处可见各种档次的浴池、浴馆、洗浴中心、洗浴俱乐部;温泉浴、桑拿浴名目繁多,足疗、按摩各取所需。但在30多年前,即便在大城市,普通人在家里也是没有条件洗澡的,只能到浴池、也叫澡堂子去洗。
我和老朱来到黑河市的一家浴池,很快就洗上了澡。快一年没洗澡了,我感觉舒服极了!在大热水池子里泡一泡,不但洗去了灰尘,也洗去了一身的疲劳。这次洗澡还有两个特别之处,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一个是存衣物的方式。当年如果在天津洗澡,你来到华清池、福仙池等浴池,交费后,服务员把你让到里边,如果有床位空着,他会指定你把衣物放在床头的木箱里;若是此时没有空床位,服务员会顺手拉过一个柳条编的大筐,让你放衣物。等你从里边池子、淋浴洗好出来,可能服务员已经把你的衣物倒到某一个空床位里了,而且绝对不会认错人、不会弄丢了衣物。
相比之下,在黑河浴池洗澡更有意思。我们先交费买牌儿,收款员给每位顾客两个相同号码的小木牌儿。来到里边,顾客脱了衣服,交给服务员。服务员接过衣服后,用一根带铁钩儿的绳子拦腰一捆,要过顾客的一块小木牌儿,与衣物捆在一起。然后,只见他用一根细长的钩杆子(长木杆前边有个铁钩)钩起衣物,轻快地挂在了屋顶的铁梁上。这时,我才发现,浴池休息室的屋顶四周排列着几排铁管做的横梁,上面整齐地挂满了一捆捆衣物。另外,我们手中另一块小木牌儿,上边有皮筋圈儿,可以套在手上。洗完澡以后,凭小木牌儿取衣物,服务员再用钩杆子,把衣物从屋顶上钩下来。这一招儿,既安全、又卫生,可能是黑河市或是整个东北城市的首创吧!
另一个特别之处,就是洗完澡,我们坐在椅子上休息时,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邻国苏联---就是前文说到的黑龙江对岸那座巨大的铁塔,像在邻街一样,高耸入云,清晰可见。我这才意识到,自己身处边境线上。刚才洗澡时,全身放松的感觉,立刻荡然无存了。
从浴池出来,我们随便找个小饭馆吃点儿东西后,赶紧返回小旅馆,因为晚上不能外出。
说来也是凑巧,我们到黑河市那天,正赶上苏联那边过什么节日,是旅馆服务员告诉我们的,他也说不清节日的名称。我只记得,当晚站在窗前,抬头望着大铁塔那边漆黑的夜空,只见天上不时升起一束束彩色的礼花,红的、绿的、黄的、白的,十分耀眼。我们这边是不准外出,黑龙江对岸是过节狂欢。记忆中,那天夜晚,我的心情有些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