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当早日建立联手救灾机制


 “8.8水灾”警示:两岸当早日建立联手救灾机制

  鲁宁

  2009年8月13日东方早报社论

  台风“莫拉克”已经消逝,其对台湾以及大陆闽、浙两省所造成的浩劫仍沥沥在目。

  截止昨日晚间,大陆闽、浙两省灾后恢复重建正有条不紊进行,台湾救灾工作则仍然困难重重,甚至于台中南部因整座村庄被暴雨引发的泥石流所吞噬,究竟有多少同胞被埋尚未见有确切的权威统计发布。

  人命关天----尽管大陆的灾难也不轻,但大陆同胞及大陆有关机构纷纷以各种方式表达对台湾同胞的由衷关切。血浓于水----台湾同胞感受到了大陆同胞的关切,台湾及港澳报章均就此作出正面报道。

  相对于大陆实施多年、为实践所反复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一整套救灾机制,台湾应对“莫拉克”所遭致的“8.8水灾”明显力不从心。岛内媒体及各界有识之士纷纷发表批评及反思意见:

  譬如,一贯持“右冀”立场的台湾《苹果日报》居然刊发《向解放军学习抗洪救灾》的评论,强调“危机处理不是待危机发生后再处理,最重要的是危机发生前的预防管理。台军何妨学习解放军如何抗洪救灾,重新将之列入战备任务,以挽回民众信任与信心。”

  台湾《中国日报》则干脆刊发时论,建议台湾当局“将救灾防灾列为国军的主要任务......”

  实事求是讲,“莫拉克”台风对台湾的破坏程度大于大陆的闽、浙两省。有台湾媒体则将“8.8水灾”视为台湾版“卡特林娜”(2005年9月发生于美国)飓风。

  然而,也许是天意,也许注定要被台湾同胞作对比,1959年8月7日,当时被命名为“艾伦”的台风袭击台湾,所引发的水灾在当时被冠以“60年一遇”,造成上千人死亡或失踪,经济损失惨重。然而,相对于50年前的“8.7水灾”,今次“8.8水灾”遭致的降雨量虽上升为“百年一遇”,但当年“艾伦”台风本身的烈度却要高出今次“莫拉克”一个等级。此外,50年前台湾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动员的潜在能力与今天的台湾无法相比。如是,岛内舆论普遍批评台湾当局之所以在灾难面前乱了方寸,“输就输在半个世纪岛内救灾机制没有大的长进”,非但如此,岛内舆论甚至抨击“救灾机制”经‘8.8水灾’的冲击已完全瘫痪”。

  台湾面积只有浙江1/3,全岛东西窄而南北宽,山势陡峻的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梯次比做向切割台岛南北,因而,台湾的河流均呈东西向分布,河流短而水势急。同样等级的台风,同样的降雨量,台湾所遭遇水灾的破坏程度明显大于大陆东部的沿海省份。由此所见,相对于大陆,台湾的救灾机制确有大力完善之急迫。

  常言说尺有所短而寸有所长,仅就大陆相对完善的救灾机制及受该机制作用的防灾应急能力和救灾动员能力,确有可供台湾借鉴取舍之价值。环顾这些年尤其是大陆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之后,大陆救灾机制在理念上,立足于小患大备、有备无患,从人员转移安置到洪水分流,事先均备有“去处”;物资准备上,从中央到地方,层层设置救灾储备库;在救灾组织实施时,因事先各级均设定有应急预案,一旦灾害袭来基本可做到慌而不乱;在常规多发的灾害预报环节,采取一个口子发布声音;甚至于各级政每年均编制有救灾财政预算......而整个救灾机制均受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和《防震减灾法》之法制统领,约束力是刚性的。

  就两岸联手建立救灾互援机制,于今可谓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其一、两岸和解势不可挡,建立于该基础之上的“大三通”已然实现,实现救灾互援的交通屏障已经消弭;其二、两岸经济发展皆有目共睹,均不缺联手救灾的实力,一旦两岸联手,救灾效果自当“1+1大于2”;其三、去年“汶川”大地震,台湾红十字会及台胞已开创驰援大陆同胞之先河;其四,国共两党、海协会与海基会、“两岸论坛”及各级各类民间交流----沟通协商合作管道已四通八达,没有什么问题不可以坐下来商谈。如是,“东风”就是诚意,就是共识,就是认真坐下来商谈......

  就此,早报建议大陆有关方面通过合适管道,就联手建立救灾互援机制表达大陆诚意,争取将该议题纳入定期举行的“两岸论坛”进行商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