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CPI、PPI发布还重要的是什么?


郑风田:比CPIPPI发布还重要的是什么?

统计局发布CPIPPI等数据非常重要,但比这更重要的是如何树立统计部门的公信力问题。“上半年地方GDP之和高出全国核算数据1.4万亿”等统计部门发布的数据接连被质疑,公众觉得自己“被代表”了,这背后昭示了统计部门已丧失“公信力”了。统计部门除了发布数据,更重要的工作应该放在如何打造其公信力问题上。目前统计部门去忙着解释甚至辩论自己的数据多么经得住其实更显得不靠谱。统计部门应该主动去寻找各种“挤水剂”,重点去挖掘一些专门技术数据来校正各地胆大妄为的地方政府上报上来的虚假数据,给国民一个裁决者的角色,现在国家统计局净干些“漂白”工作了,忙着为各地上报上来的不靠谱数据进行“漂白”,其实辱了自己的身份。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重要数据,讲7月份我国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1.8%,环比出现了4月份以来的首次持平。7月份工业品出厂价(PPI)同比下降8.2%,环比上涨1%,环比已连续4个月上涨。今年前7个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8%。这些数据都很漂亮,也是人们最想要的数据。CPI与房价猛涨的不相关还是让人们难以相信这个CPI指数究竟能够有什么用,除了想告诉公众我国目前还没有通货膨胀外,不知它真的还有什么大的用场。而公众面对一轮又一轮的房价膨胀,心里早已七上八下,这些数据出来,不知是诱导还是误导,反正我觉得公众不知道这些数据,凭着自己的感觉作投资或者可能更可谱些。许多数据你看了之后,盲目相信这些数据进行的重大判断,结果可能很吓人。最近,如何判断未来的房价可能是公众对未来最大的担心。

统计部门的数据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尤其是今年的金融危机,大家两眼都在盯着数据,全世界的两眼都在盯着数据。经济运行究竟如何?人们的信心又如何变动等,一直牵动着人们的敏感神经。我国统计部门发布的数据我估计应该是数年来第一次这么引人关注。关注的背后其实是期望,但由于今年这些数据太符合部分人的期望了,又引发人们对这些数据的真实度的强烈质疑。

今年统计局被戏称为“被代表局”,公布的职工工资增长数,GDP增长与各地加总GDP的巨大差异、用电量与工业增速的背离,使人们对这个多年来以善于造统计数据而倍受质疑的部门更增加的不信任情绪。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统计部门今年的丰功伟绩吧?

先是美国《华尔街日报》质疑GDP增长与同期工业用电量的大幅度下滑数据的惊人不一致,质疑统计部门公布的GDP为人为数据。这个怀疑很有力,因为经济发展与工业用电量等应该显著正相关的。虽然统计部门为这个数据费了许多口舌进行解释,还是越解释越乱。

随后是统计部门发布的职工工资增长数据也是惊人地漂亮,与老百姓的切身真实感受差距太大了,这次是引来公共的一大片质疑,统计局又忙活了半天来进行解释,弄了一个什么不同部门数据,净闹天大的笑话。

然后是各地公布的GDP与中央公布的GDP加总差距又太大,人为地多出许多又让大家对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信心力大减,统计局又是费了好大力气进行了诸多牵强的解释。

统计部门目前可以改为另外一个名字,叫“辩解部”了,但似乎是越辩越不清楚,越辩越丧失其公信力。统计数据暴露在社会公众面前。数据准不准,必要要经过社会各界的反复审视。其实统计局完成不应该做这些的事,也用不着太多的解释。我国特殊的上报体系,使统计系统的数据一直难以得到公认。“数据出官,官出数据”也一直是中国官方统计的潜规则。统计部门真要是想做点工作,还不如静下心来,搞点“剂水剂”的工作可能更重要。有时,太多的解释,越解释越扯不清,越扯越让人湖涂。

面对公众的质疑,统计局发动专家来进行解释,与过去一旦数据公布出来爱谁谁的行为相比,这也算一种进步。其实越解释越不清,大家之所以质疑,是多年对统计系统数字水分的天然反应以及统计系统的公信力丧失问题。但大家最希望看到的进步应该不是统计局解释自己的数据如何圆满可靠权威,而是统计部门如何采取措施来提高本部分的公信力问题,比如对作假的官员进行惩处,如何通过各种细微的分项数据来校正层层上报体系所出来数据的虚假信息筛选等等。果如何做了,统计数据的公信力也就慢慢出来了,效果比目前的做法要好出许多。

所以讲统计部门最应该做的,不是辩解,而是告诉公众,该如何建立第三方独立的社会统计来提升统计数据的公信力。

(评论者郑风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