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华/文
近几日,关于石家庄是否要改名字的争论,在沉寂了一年多之后,再次被媒体激活,且热度大幅度上升。去年一月,我曾经撰写短文一篇,名曰《石家庄,不要为名字而自卑!》(http://www.chinavalue.net/Blog/BlogThread.aspx?EntryId=40350),反对更改石家庄名字的提议。新的更名争议,引来一些网友对我这篇尘封了的旧文进行点击。当时,提出改名的人给出的理由是石家庄这个名字太土气,“阻碍了这个省会城市的发展”,所以我反对。这一次,我却赞成石家庄改名,并不是因为我也认为它的名字土气,而是因为它将与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合二而一。
去年在河北省两会期间,一名陈姓官员政协委员提出,由于石家庄这个颇为土气的名字不能承载作为省会城市的厚重,建议将其更名为北宁、冀都、西柏坡或者白求恩。委员提议一经披露于报端,即刻招来网民无数板砖,吓得老陈等主张改名的人把头缩了回去。我在文章中写道:“石家庄人民不可因为城市名字的所谓不够高雅响亮而小看了自己、小看了这块土地、小看了这座具有很强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大城市。所以,我要说:石家庄,不要为自己的名字而自卑!”
在我写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又两次出差石家庄,去年还专门去游览了位于石家庄北面的正定县,虽然都是走马观花,但还是对石家庄和正定都有了一些了解。根据报道,正定目前正在进入撤县建区的快车道,今年年底可能就要变成石家庄市的一个区。尽管目前正定作为一个县级城市,行政上隶属于石家庄市,但是它毕竟是一个独立的城市。如果将它与石家庄合并,成为后者主城区的一部分,势必导致正定这个千年古城地位的消失。这是许多人的忧虑。
正定县地处冀中平原、滹沱河北岸,古称真定、常山,清朝时改为正定,曾与北京、保定并称为“北方三雄镇”,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汉朝。它于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由过去的东垣县改名为真定县(意即真正安定)。虽然正定的行政归属在历史上经历多次反复变化,然而它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却得以完整地沿袭至今。应该说,现今石家庄这块地方,本来就属于正定。
正定城名胜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享有“古建筑宝库”美誉。它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五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七处,其中有以“京南第一古刹”驰名的隆兴寺(当地俗称“大佛寺”),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隆兴寺内21.3米高的铜铸大悲菩萨是全国最高的立式铜佛,与唐代建筑华塔、开元寺钟楼和须弥塔、天宁寺凌霄塔、临济寺澄灵塔以及五代遗物文庙大成殿,堪称中华文物之精粹。正定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其名震天下的历史人物就包括百岁帝王赵佗、常胜将军赵云、一代名臣范仲淹等。去年我在拜谒赵云故里的时候,竟有一种回到老家般的冲动,在其后院习武场上“一试身手”(见下图),渴望沾上一点祖先的英豪霸气,找回些许祖先的盖世武功。
石家庄是现代中国的一座新兴城市,作为省会城市也有40余年发展历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且发展潜力巨大。但是,如果没有石家庄的北扩东进,正定作为一个独立的城市,完全可以继续独善其身,在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基础上去实现自己的现代化,因而也就没有石家庄更名的必要。然而,毕竟这一老一新两个城市距离太近,在各自同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合并成一体,扬长避短,继往开来,也是一次绝佳的历史机遇。
从现实行政区划上讲,正定归石家庄管辖,是石家庄市的一部分,正定撤县建区是一种区划调整。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石家庄与正定的合并,实际上是石家庄对正定的回归。两个城市合并,只能有一个名字,可以保留两者中任何一个名字。然而,遵照传统习惯,权衡利害得失,我认为将石家庄更名为正定是合适的,最好恢复千年古名“真定”。从音韵学的角度讲,“真定”二字一平一仄,比“正定”二字皆为仄声更为和谐好听。因此,我们主张石家庄更名为正定或真定,绝不是因为石家庄这个名字有点儿“土”,而是因为这块土地曾经长时间地叫做“真定”,是要还历史一个公道。
2008年5月下旬,笔者在石家庄讲学之余,赴正定拜谒赵云故里
2008年5月下旬,笔者在河北省正定县赵云故里后院习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