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多人烦
钱多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成本提高了,买房越来越不太现实了;外汇储备多了,温总理睡不好觉了,他每时每刻都在担心美元贬值,资产缩水。
钱多人烦,这是一个看似矛盾的命题,在市场经济主导的中国,依靠民众的辛勤劳动,有了很多货币,本来是值得庆贺的事情,然而一不小心,泛滥的货币发行就给公众带来了灾难,GDP增长的好处与普通百姓无关,但是通货膨胀的后果却让他们处境尴尬。
今年以来,中央政府奉行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直接导致了上半年的天量信贷,7.37万亿元纸币通过银行流出。除了大的国有企业、这些资金的主要流向是股市和楼市。大量的资金导致股市从年初的1800点上涨到3500点,而楼市则超越了2007年最疯狂的时候,房价上涨,地王频出。普通百姓在承受着严峻就业压力的同时,还不得不面临物价上涨的严峻形势。目前资产价格的上涨已经带动了自来水、猪肉等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人们的生活成本在上升。
目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有两个明显的后果,一是经济开始回暖;二是流动性严重过剩,楼市股市水涨船高,资产价格猛涨。由于中国的经济回暖是全凭投资拉动,四万亿的投资下去了,GDP一下子就会上来,可是对普通老百姓而言,这些不断膨胀的GDP对他们却没有什么现实的意义。
随着通货膨胀的征兆越来越明显,人们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微词也越来越多,有专家甚至提出,目前不是奉行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而是“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政府部门、商业银行和投资者的多方博弈过程中,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成为不设防的货币政策。
至今,没有任何一个权威职能部门出来解释,什么叫适度宽松,这个度如何来衡量和把握。适度宽松难道是决策层拍脑袋就可以确定的吗?
问题还在于在目前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新增信贷很难进入实体经济中。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劳动、资本、土地的数量决定产出,也就是说生产要素的数量决定一个区域的产值和经济规模。去年土地和资本的价格都处于高位,唯有劳动的价格在下降,所以生产难以维继。而今年则是土地价格在上升,资本和劳动的价格同时下降,这种生产要素的畸形同样在阻碍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在中国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高速发展,但是劳动力的价格并未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因为人多,劳动力价格低廉,劳动没有得到起码的尊重。这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国内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得不依赖投资和出口。而投资和出口的过度膨胀则又反制劳动力价格的提高,更加削弱了国内民众有购买能力的需求。
中国将大量劳动运到美国换回大批美元,一旦美国的消费缩水,出口问题就大了,美元一贬值,中国经济就感冒了。
回到问题的本原,货币是什么呢?货币是劳动交换的中介。没有劳动,中介也就难以发挥作用,钱多人烦也就在所难免。减少这些烦恼的唯一方法就是调整货币政策,从极度宽松真正回归到适度宽松,掌握好这个度很重要。
毕竟,中国决策层一贯犯的错误是,一放就松,一松就收,一收就紧。世界经济尚存在很多不可预知的因素,金融危机尚没有过去。
微调是一个好主意,但是微调出效果关键在于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