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城市化”?
▲廖进中
什么叫“城市化”?现在来谈这个问题,似乎有点不识时务,太幼稚、太搞笑。不过,我觉得,谈谈它,还是大有之必要。而且,我还认为,越是“幼稚”、“搞笑”的,越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貌,不是有俗话说,“茄子不打虚花,细伢子不讲假话”吗?
“城市化”的概念,很多很多,有兴趣者,您尽可以去看“老八股”、去查“新文献”。但我是不查不看也不用,倒不是说害怕人家讲我也“学术不端”――拾人家的口水,而是我感觉那些说法大都是“隔着靴子抓痒痒――太难到位”,还没有从逻辑的原点和历史的起点进行思考。那么,我的“城市化”是什么?非常简单和直白:“城市化,就是‘让农民进城’”。朋友们如果不同意,您可以拿这与那些您认为更“科学”、更“规范”的定义,去粗取真后进行对比,看看其本质含义到底差别有多大?
有了这个定义,那“为什么要城市化”的问题,就马上会一清二白:城市化的目的就是让咱们的农民也享受现代文明。城市能先现代、先文明起来,本来是农民“让”的,但有人就是不懂得饮水思源,就是不愿意“让”农民。当然,您可以把我上面的这个论断说得更“正规”、更“宏大”一点,比如说,中国的革命,从来就是农民的革命或农民开始的革命,而共产党革命的目标就是让农民过上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还比如,农民太穷,农村太苦,农业太落后,城市化可以帮助农民实现进城的千年梦想。再比如,更多的可能还有,城市化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城市化是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的经验总结;城市化可以拉动消费,带动投资以克服各种危机;城市化可以改变中国的“‘过剩经济’之谜”;城市化可以改变传统的“出口导向”模式;城市化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等等,等等。但城市化与“农民”二字的联系,无论如何是抹不去的!
有了这个定义,那“依靠谁去城市化”的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依靠谁去城市化?当然是“农民自己”!办任何事情,都要先寻求“动力源”,城市化的动力源只可能是渴望改变命运的“农民”。对政府而言,我们改革的推进,从农村土地承包开始,哪一项不是源于农民?城市化建设难道就会是例外?对农民而言,《国际歌》不是说,“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吗?事实上,如今城市化建设中的那条街道,哪栋高楼,哪座大桥,不是农民修?城市人生活中的哪桶矿泉水,哪袋精白米,哪堆赃垃圾,不是农民干?如果其他人也靠得住,那怎么会存在过去几十年的“城乡二元”的体制怪胎?怎么会有现在所谓的“提高城市门槛、严格人口准入”的胡言乱语?怎么会有人说农民进城强抢了他的饭碗、嘈杂了他宁静的家园的咄咄怪论?怎么会有人假惺惺劝说:“农民你农村有土地,生活很稳定,空气好新鲜,何苦要来城市”,可除了受处罚而不得已的贪官,他自己和他的儿女们就是不愿去当农民?
有了找个定义,那“怎么样加速城市化”的思路也可以立即凸显出来几条。怎么样加速城市化?其一,把外地已经进了城的农民及其子女留下来。要尽快出台政策,让农民人口的流动与他的资金、土地、房产的流动同时进行,要知道,留下了这些农民,也就把他们的生产资源有效地从农村转移并配置到城市中来了。其二,把近郊农民的拆迁利益保护好。城市化必然要扩城,而扩城就要有近郊农民的拆迁,近郊地理位置造成的“级差地租”是市场经济规律使然,地方政府要抛弃“经营城市”的老观念,要把因城市化而使得土地增值的大部分留给农民,而不是政府和开发商。其三,要尽可能的避开旧城改造建新城。这样,既可以保留原有城市的历史遗迹,也可以减少城市化的经济成本、政治成本和时间成本,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只是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其首要问题是先“雪中送炭”――让农民进城,而非“锦上添花”――将大量资源化在城市美化上。
总之,只有把城市化定义为“让农民进城”,深刻思考我们的革命到底是“为了谁”?我们的思想观念、建设理念才可根本改变,我们的城市化才不是“半拉子”城市化,城市化推进才可能真正加速,一个落后的农民大国才可能变为现代化的市民大国。
国家如此,那湖南呢?那各地呢?基本的道理应该是一样的。红网邵阳版要我在原帖子《邵阳的发展首先要大力抓城市化建设》的基础上再“献计献策”,我就先简单讲这么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