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间时光飞逝(教学方法篇二)


 

在上篇博文中,我谈了如何应用新教学方法教学。随后,我抽时间分别听了刘瑾、田焱、王鹏飞、何源等老师为新员工讲的课,可以说各有千秋,他们普遍采用了案例研讨、角色扮演、游戏、辩论等方法组织教学,共同的特点是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中心。

梅里尔·哈明教授在《教育的革命》一书中,谈课堂教学的目标时曾说过:教学应促进学生的活力、尊严、自我管理、团队合作以及感觉(sensing)。下面我以这本书的方法为线索,再深入谈教学方法。

活力

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以上几点具有普遍的意义,并且最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的活力,让他思考和表达。昨天早上王鹏飞老师讲课时,我担当评委的角色。其间,他提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由于从发问到要求举手回答的时间间隔太短,明显大多数人有些茫然,只有少数人踊跃举手。我当时就建议王老师别急着问答,而是让每个人听清楚问题,然后把自己的答案写在笔记本上。这样的好处是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对问题进行了思考,而且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时候,几乎每个人都希望有发言的机会,因为自己有备而来。接下来,王老师请所有同学分别举手,示意自己选了哪几项。别小看这个大家举手示意环节,它实际让全班同学参与了思考及表达的过程。这就促进了学生的活力与热情。

许多老师课堂提问,学生抢答,回答者容易集中在少数积极的学生身上,渐渐地其他学生的活力就下降了。

提高活力的方法还有许多,比如注重课堂节奏的设计,每十分钟变换方法和注意点,让学生不觉间跟着节奏走。

尊严

尊严,即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没有信心,太容易了没兴趣,太难了又望而生畏。所以,有些老师采取讲一段内容之后,让同桌或者相邻的同学相互讨论、交流,使不会者多了一次理解的机会。而且学习者的交流有时因角度一致,更易理解。会者既展示了才能又复习和加深了记忆。何乐而不为?教师这时要注意观察学习者的表情。如果还有较大比例的学生不太明白,可以考虑让不太明白的同学提出疑问,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回答他的问题。

我在这次教学过程中点评一个小组发言时,使用了很尖刻的评语,像个选秀节目的毒舌评委,而且随后的阶段评分,该小组也得分最低。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个小组的讨论是一片寂然,小组成员很无措的样子,显然我的评语打击了他们的尊严,毕竟这不是一个以娱乐观众为主要目的的选秀节目,而是以激发学生活力参与思考和表达为目的的教学活动。为了表达我的歉意,待到评选当天三位优秀发言人的环节,我特意选择了该组的发言人,感谢她胆子大,结果不幸担当了“靶子”的角色,自己“受辱”,全班收获。

她也是一位善于在挫折中学习的人,在培训结束总结时,她讲的话让我颇受安慰:“没有多少人爱听讲课,可是这次培训采取地教学方法,让我很轻松,甚至对第二天的上课充满了渴望。”

自我管理

我的最后一课是讲“欧亚DNA”。上课前一天,我临时起意,把这堂课变成辩论课,把各小组分成三组对手,三组对手中由正方阐述“欧亚DNA”的内容及理由,反方对正方所讲的“欧亚DNA”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提出质疑与反驳。当天晚上,除有部分小组成员留在校内查询资料讨论外,各小组纷纷开了QQ群,在网上进行讨论。第二天据我调查了解,前一天几乎所有学员均十二点以后休息,还有不少成员凌晨二点以后才休息。辩论赛不算很精彩,但大家的自我管理、团队精神得到如何激发与磨练可想而知。发言者的有些观点非常有见地,我当即表态,我们“欧亚DNA”的修改稿中将采纳这些观点,话音未落,掌声热烈响起来,他们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就创造了价值而鼓。我也相信这些新员工以后谈起“欧亚DNA”一定是洋洋洒洒,侃侃而谈,像个专家。

时间

开放式课堂的难度在于大家的表达与时间有限之间有些矛盾,其实这里也有一些小技巧。比如我上文所讲大家总结的环节,我要求每一个人在本子上记下来今天记忆最深的一项内容,计时一分钟;然后分小组共享自己的总结,各小组还有一个任务,经过讨论后,选出两名代表参与全班分享,如果后面组的发言与前面的有重复,后面的发言者要调整内容,计时三分钟;在大家发言环节,我跟着做点评,用时大约五分钟。请注意我仅用了十分钟时间,让所有的人参与了总结环节,而且分享了别人的观点与看法,特别是小组之间要PK,所以大家都很较劲,兴趣盎然。这种方法既节省了时间,也呼应了前面所说的节奏感,学生不再是期盼着下课的铃声,而是发现不觉间时光飞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