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松的货币政策”应改为“大力发展中小银行”政策


 

 

柴福洪
 
2008年9月,中国政府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适当调减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四次有区别地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合计调减2-4个百分点。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分别累计下调1.62和1.89个百分点,较大幅度地降低了经济主体融资成本。
2009年6月12日至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丰富和完善。”
人民网北京7月29日报导: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召开的上海市金融形势分析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再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
据公开数据,2009年上半年,我国累计新增信贷已达7.37万亿,远超年初政府设定的全年新增贷款下限目标5万亿元。有市场猜测下半年央行可能会对贷款规模进行管控,而央行已经启动定向票据,警告过度放款的商业银行。
刺激经济增长,必然是一个组合方案,单一货币、单一财政、单一物价、单一行政手段都不可能取到好的效果。宏观经济政策没有好政策与坏政策的之分,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之分,与当时经济的主要矛盾相联系,才能说合适不合适。例如2009年的货币政策,到下半年就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继续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就必须继续多发货币,再在7.37万亿基础之上增发货币,必然导致通货膨胀,收紧吧,又怕打击了刚刚企稳回升的势头,十份为难。
笔者认为:仍然在现有金融格局下,继续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妥,必然引发流动性过剩。应着手改变中国的金融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个体户、“三农”、居民个人消费的代货款力度。
 
一、银行与企业也有门当户对的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只有探索和遵循这种规律,才能驾驭事物的发展,推动事物的前进。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高风险行业,研究和把握自身的发展规律至关重要。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明显滞后。客户是银行的重要资源,成功地获得有价值的新客户和维系高价值客户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空前巨大的客户数据量使得准确识别有价值的个体客户变得复杂和难以有效实施。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抽取建立商业银行基于客户价值的客户识别模型所需要的知识,建立了一个考察客户目前价值、潜在价值和忠诚度的客户价值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进行客户识别与分割。此外,根据某商业银行的客户样本进行实例研究。划分出多个客户细分市场,根据每一细分市场的特点设计了简单的营销策略,才是商业银行的根本。所以,银行有其自身利益诉求,大银行要到与自己的业务相匹配的大客户,小客户不是他们的业务,非大客户的个人业务,没纳入大银行的视野。
站在政府的角度看,银行的定位决定其客户对象,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大银行是靠不住的,即使以最大股东的身份命令其设置中小企业业务中心,也是达不到目的的。
所以,作者要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银行,也讲门当户对”。
“门当户对”的含义是:大银行只可能对大客户感兴趣,对小客户,尤其是个人业务是不感兴趣的,政府期盼国有(工、农、建、中、交等)大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个体户贷款支持力度,是不可能的。因为它的营销模式与成本、盈利起点决定了它的客户对象,感情与行政命令代替不了大银行的的定位。再用感情与行政命令的计划经济模式来思考问题,只能是缘木求鱼。
若国有商业银行没有改制,仍然是不计成本、费用,为党和国家的需要为第一需要的话,感情与行政命令当然还起作用。这就叫体制、性质,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必须是“政治经济学”,不是单纯的《经济学》,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早就讲清楚了。在中国办任何事情,不与政治相联系,就会犯错误,就会带不可挽回的损失。
因此,我们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中、小企业与个体户货币需求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股市与房企得到资金注入),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的银行结构不合理,本来就没有为中小企业与个体户服务的银行。我们犯了“期望一个清华研究生毕业的女孩子找一个初中毕业的农民工做老公”的错误。
 
二、中小银行才能为中小企业服务
“初中毕业的农民工最多只能娶一个高中毕业的老婆(不排除特例)”,这就叫“门当户对”。老祖宗的话,我45岁后,才认识到它的规律性、实用性。国家的经济事务管理也是这个道理。
大银行成本大,盈利期望值高,中小企业与个体户的贷款需求,客户量大、数额相对较小,需要的服务繁复、多样,大银行是不愿也不可能做的业务。这样的服务,只有那些小资本、草根的、懂得中国国情和民情的、熟人之间的、没有任何官方背景的小银行,才愿意做的业务。
中国民间也讲信用,但信用要靠实力来支撑。在贫困人群中,那些乡间俗语、骂人的俚语,比法律更起作用。在中国式“人情”世界里,讲民主与法制、讲制度与规范,一般来说没有意义。其实,那些最贫困的人群,除经济承诺外,是最有中国传统道德的一类人群,之所以他们贫穷,与他们的道德观念落后,是有一定联系的。“让人同情的人,也有可狠之处”的道理就在这里。这是作者长期与贫困人群接触的体会所在。
因此,作者建议:地、市级区域行政单位,都应建立本区域的银行,县级区域行政单位也要建立自己的个体户银行。前者,视为中等银行,后者,视为小银行。前者,以中小城市为经营重点,服务对象为中小企业;后者,以城乡集贸市场和个体户为经营重点,服务对象为个体户和个人消费者。省和国家,成立中小银行联盟,建立与各大银行互联互通业务。
同时,进一步健全农信社和邮政银行,二者与新成立的中、小银行形成竞争态势。其中,邮政银行设到村级,与全国直达村级物流网络同时建设,国有大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分别建立各自的贫困地区帮扶计划。这样,我国的银行系统,才算初步完善。
其中,地、市级与县级中、小银行的建立是关键所在,它起到“鲶鱼”的作用,农信社与邮政银行,必须给他一个竞争对手,用竞争来满足复杂的需求,这才是市场经济。政府不可能关照到每一个居民的需要,关键是建立满足市场复杂需求的机制。
如果中国政府及时把“宽松的货币政策”改为“大力发展中小银行”的政策,中国的就业、脱贫等一系列问题,就会有缓解的基础。
 
三、民间融资与外国金融要正确引导
中国的市场经济操控者,两眼只看到美欧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模式,没有深入研究中国的国情、民情与社情。引进外国金融业,一般只可能在大中城市与中国的大银行形成竞争态势。中国的民间融资行为,一方面,的确存在放高利贷与高息吸储的现象,对储户不负责任的欺骗;另一方面,其根源在于,民间的确存在融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否则,欺骗性高息吸储就没有市场。
第一,金融业对外开放有限度。外国银行到中国来,必然是中国的金融市场有利可图,否则,绝不会在中国设置分支机构。在加入世贸组织有承诺,不能不开放金融市场,但决不能让外国银行占有中国金融市场的份额过大,让其大到可以左右中国金融的程度。
第二,外国金融业不得控制国家核心产业。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控制就是命脉控制。“天晴给你打伞,下雨收伞”的市场经济贷款规律,始终不能忘记。因此,中国的核心产业,一般情况下,不得让外国金融业染指。
第三,中国的优质企业不得让外国投资者控股。中国的金融业,本来没有发生外国投资者控股,但有“战略投资者”。这次世界金融危机的事实,给我们上了一课,外国“战略投资者”看中的不是中国的银行,怎能么把中国的银行做大做强,看中的是银行在股市的股价,我们所希望的现代管理经验,不知学到没有。我不调查也知道:“唯利是图”与“注重细节。
(在此,说两句题外话)中国一些优质企业与战略资源,有被外国企业和投资者控股的现象。从金融业的“战略投资者”行为看,他们是“利益才是永恒的”,友谊是不可靠的。
从美国汽车轮胎特保案、欧洲反倾销案、铁矿石价格谈判、俄罗斯取消“蚂蚁市场”事件看,中国经济安全、外贸安全,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中央政府统筹解决。我们的全民意识与思想观念,必须更新,与发达国家打交道、经商,要讲法制、按标准、讲优势、论强权,既要做君子、又要防小人。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决不能单方面感情用事,在政治理念上投感情,在外交辞语上花本钱。
第四,中国的民间融资行为,不能一棍子打死,除单纯欺骗性吸储(集资)外,有需求的民间融资行为,可以改造、引导其转变为规范的民间小型银行。
第五,对那些以融资为名,实质是诈骗行为的吸储(集资)者,必须严厉打击,决不手软。尤其是那些没有金融专业知识人才的地下经营的诈骗公司,永远也不要让其有一丁点生存余地。
为保护储户利益,新批准的私营银行,必须限制在某一较小区域范围内经营,严格监管。中小银行应有一个辅导、帮扶期,细化监管工作,落实到日常事务中去,其规模要有所限制。因为银行业,是高风险行业,任何状况下,政府是最终担保者。
 
 
                                       2009823星期日
                                                  
作者简介:柴福洪, , 19575-- , 湖北蕲春人,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职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公共经济。
    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方式:电话:0713-8348688 传真:0713-8345265 
    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桃园街109 邮编:43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