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壁垒难挡狂奔肥猪


  不到凌晨4点,法库县叶茂台镇干了十几年杀猪活计的汪宝山又起身了,头天晚上,沈阳买主来信儿多要几头猪。汪宝山像往常一样,一棍子先打昏两头,然后依次将它们挂在房梁上伸出的铁钩上,开膛、去蹄、刮毛、扒“下水”,摘下扔到屋外的板车上,接着又是一头。当汪的老母亲把板车推到从叶茂台到沈阳的小客线路的车站时,开往沈阳的小客早已掀开了“后门”,汪母只说了句:“今天要的多,才杀完。”便听凭别人把已经套好编织袋的肉塞上了车,远去的小客和猪肉扬起了尘土,汪母把换得的几张人民币往裤兜深处按了按,向尘土相反的方向走去,而此时的汪宝山也因为完成了利用小客向沈阳夹带私屠乱宰猪肉链条中的重要一环,而回家倒头睡起了觉。他亲手杀出的猪肉,被小客运到了沈阳,“下车”后,又被沈阳方面的接货人送到了北行、五一商店、九路等农贸市场。

  几天的暗访接触中,汪宝山告诉记者,他是受雇于他的哥哥,于是汪宝庆又走进了记者的视野。汪宝庆做猪肉生意不比他弟弟的杀猪生涯短,起初他把2元左右收来的猪,送到了法库县定点屠宰点,为的是盖上戳后能到沈阳卖个好价,可是“政策”变了后,猪盖戳后也只能在法库卖,于是哥俩一合计,肥水不流外人田,干脆弟弟杀、哥哥找“路子”往沈阳送,终于汪宝山有了这“一头10块钱”的活。

  这仅仅是利用小客夹带,其他的像夜间偷运、与检疫肉搀杂等方法还有很多。就是这些肉、这些人和这些方法,使沈阳肉类市场的维权者日以继夜地忙碌着。

  沈阳市商业局放心工程联合执法队以及沈阳市动物监督检验所执法队一直是沈阳肉类市场维权的主力军。在前者的一份近期总结中,记者发现,该队近期对沈阳肉类市场违法案件查处54起,结案54起;在全市范围内取缔、停业整顿私屠乱屠点16个;罚没病死及未检疫猪肉近60吨,案值近10万元。

  用执法队员的话说:“连司机在内19个人,每天都在外面‘打假’,执法队里几乎每天都有新案子,又每天都有案子了结。”他们就不明白:“为什么这些肉类市场上的违法、‘造假’者就这么疯狂,打得越严、越紧,他们越像脑袋削了个尖似地往里钻?”

  “法制割据”和“条件限制”都没好使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998年,全国第一次定点屠宰经验交流会在沈阳召开,会上,沈阳作为全国第一个生猪定点屠宰先进市,在生猪定点屠宰、销售、管理等方面的做法被与会领导专家予以高度评价。“高度评价”的内容有“增加了税收、保证了质量、防止了污染”等等。总之,在沈阳这个“菜当家肉挂帅”的北方城市,定点屠宰极大地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全、健康。

  说到定点屠宰,是1996年的事,当时的统计数据显示,沈阳及周边共有屠宰点100余个,1996年实行定点标准后“缩”为66个。这里必须提及一下昌图,这个县历史上从文革开始,就是生猪的主产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该县担负着沈阳这座几百万人口的城市近1/3的猪肉缺口工作。而这之后颁布的“定点”标准使昌图为数不少的屠宰点失去了“饭碗”,1998年,当时的沈阳市政府班子颁布了一个“11号令”即当时的《沈阳市生猪屠宰、检疫、销售管理办法》,这个办法的中心意思是,沈阳市各农贸市场、宾馆饭店等等有猪肉销售的地方,使用的猪肉必须经过沈阳市肉联厂一家。而周边郊县的猪肉只能在当地销售。这个办法一出台当时就有一些人大代表及业内人士和养殖户站出来,他们尖锐地指出,上面的做法不知初衷何在,但确实保护了沈阳的一些猪厂以及连带的各项产业。但是这些人为制造的流通阻碍,保护的是地方小经济,损害的是消费者权益。而以后猪肉市场的发展事实也验证了这一点。

  地方立法使沈阳的猪肉市场“割据”出了市内与郊县以后,不少养猪户不得不算起账来,把猪运进沈阳检疫、屠宰,一头得交10元左右的费用,往返的油料、过路费也得加进去,加上养猪的饲料钱、人工钱,被猪肉的市价一核,买一头猪好的费用持平,不好的还要赔。于是,在低迷了一段时间后,周边郊县不愿被“憋死”的人们,想起了“办法”。

  2001年3月份的辽宁省“两会”,出台了《辽宁省生猪屠宰管理办法》,区域“割据”变成了“条件限制”。《办法》似乎意识到了流通的“大势”,于是规定,在省内流通的生猪必须到符合规定的定点屠宰机构屠宰,并取得生猪制品检验检疫合格证;在运输方面,车辆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并取得省卫生厅颁发的消毒证明。而事实却是,省内有定点资格的屠宰厂只有沈阳和大连市两个城市的肉联厂,而“消毒证明”几乎就没有发放过。

  “流通”才是硬道理

  记者采访过程中,从商业部门得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沈阳市每天消耗5000头左右的生猪,一年下来就是近200万头,而这其中竟有10%是从非正规渠道流入的未检疫及病死肉。一名老检疫工作者不无悲凉地说:“10%啊!20万头啊!”

  现在已经有人在反思“法制割据”和“条件限制”给我们这个猪肉市场带来了什么?税收吗?那么非法流入的20万头猪又使沈阳流失了多少检疫、屠宰费税!质量吗?10%的比例不足以使人们对自家盘中的肉炒蒜苔望而生畏吗?连不少记者采访过的一线执法者都无奈道:“猪肉市场难管,真难管!”

  其实流通的猪肉市场环境不是没给沈阳机会,而是沈阳在一次次地错过它。1996年以前,可以说沈阳和周边地区生猪及猪肉存在流通,周边地区猪肉在价格上的实惠,也使沈阳市民受益过。只是肉质与卫生问题证明定点屠宰还是势在必行的。但是,“定点”不应是“限点”,如果把因“定点”而增收上来的各种税费收入适时地投放在“点”的合理增设上,那么管理屠宰、检疫、监督网络不但可以羽翼丰满,阻碍流通的“症结”之一也可迎刃而解。在沈阳现有的“物流”体系上,如果由专门部门负责组建一个“肉类物流”,不但运输问题解决,而且每年的“运输资源”也会为沈阳带来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但是,“流通”的大门不是就此永远把沈阳关在了外面。从商业及检疫部门传来确切消息,沈阳目前正在辉山地区筹建一个集生猪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于一身的大型肉联厂,而且该项目的部分资金已经到位。据了解,该项目是一家已在天津有运作经验的出资方牵头的。内部人士讲,如果该项目成功,不但可以牵动沈阳及周边地区猪肉市场的正规化流通化,而且它的能量可以辐射到全省甚至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