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著作才能照耀千秋,如论语。普通的怎么能够呢?


 

理由:

1、《第三次浪潮》是20世纪八十年代的书了,精确预见了诸如21世纪的民主等。

当时我10多岁,多多读了马克思的书,视为异类。同时也深深痴迷。

2、这里没有读过《第三次浪潮》的吧?

没有读过《大趋势》的吧?

似乎现在的 大学生也几乎没有人读尼采、叔本华、康德、弗洛伊德了吧?

所以,我发现:社会类的知识或者见解真的需要阅历。

所以我 赞成国家的主席必须45岁以上才能有资格。

3、《世界是平的》太厚了,

见解却平常,不外乎全球化、

地球村、太平世界之类,重复的内容太多。理论性、逻辑性也差点哈。

4、最后再来说:马克思也说了,资本主义一天的生产力相当于以前的20年。

5、社会类的知识或者见解真的需要阅历,为什么呢?

因为社会也有物理学上的惯性。

6、社会的惯性,有时候我们会赞赏;有时候有人会诅咒,我记得一句诗:死亡也不能免去他的罪责,象形文字蚂蚁般聚会,也不驱散人们心头的阴云(大意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