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寥寥6000多字,但思想博大精深,被尊为世界十大兵书之首。为何这个成书于2500年前的兵书,历久弥新,光彩不减?其奥妙就在于其光辉的哲学思想。实际上,把《孙子兵法》看成是一本哲学书已经成为学者们的共识。郭化若先生就曾说过“孙子伟大的军事思想是以他伟大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甚至说“它是古代一部优秀的兵书,也是一部出色的哲学著作。”
孙子身处先秦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哲学思想著作主要有《易经》、《道德经》、《论语》等著作,这些著作都在论述一个共同的哲学命题——道。《道德经》则是一门专门论述“道”的哲学,是先秦哲学集大成者。[6]
孙子也不例外。在《孙子兵法》中,孙子对“道”极为重视。他认为,“道”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死,而不畏危。”(《孙子兵法.始计篇》)。虽然孙子没有明确地指出这个“道”和《道德经》里的“道”有什么联系,但从《孙子兵法》的总体思想看,这两个“道”含义相同。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孙子和老子都认为,“道”是君主的根本,君主要做“有道之君”。
孙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主孰有道。”(《孙子兵法.始计篇》)君主要有道,这也是《道德经》所一再强调的,如“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道德经三十章》)而君主有道的表现是什么呢?孙子认为就是“不糜军”“不惑军”“不疑军”,如果“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孙子兵法.谋攻篇》)孙子进一步把做有道之君视为知胜的根本原则,即“上下同欲者胜”和“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孙子兵法.谋攻篇》)老子对于有道君王的观点和孙子完全一致,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第二,老子和孙子持有相同的战争观
老子基于“道”,提出了“善为士者不武”(《道德经六十八章》)。这和孙子的“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的战争观完全相同。孙子提出“故善战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孙子兵法.形篇》)这和老子的“太上,下知有之”(《道德经十七章》)也是完全一致的,等等。
老子认为,“不武”的根源在于“道”即“天之道,不争而善胜”(《道德经七十三章》)。那么,孙子的“不战”的根源何在?无疑,也应该是基于“道”的。
第三,都承认“道”的运行规律是相反相成的
孙子说“兵者,诡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孙子兵法.始计篇》)老子说“反者,道之动”(《道德经四十篇》)。这两句话,都在讲矛盾双方的相互转换的。老子用“反者,道之动”的原理,推导出了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道德经四十五章》)等深奥的思想;孙子则用“兵者,诡道也”推导出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以及“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孙子兵法.势篇》)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道”是孙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全胜思想的哲学基础。
顺便说明一下中西哲学的本质区别何在?中西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道”和“逻辑”。“道”是中国哲学的基础,“逻辑”是西方哲学的基础。这两个概念虽然都属于形而上的范畴,但却有明显的不同。《道德经》开篇第一句话就指出了这个不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所讲的“可道之道”就是西方哲学的基础——逻辑;“不可道之道-常道”,就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道。“可道之道”的逻辑可以通过分析、分割的方法来说清楚的,可以给出明确的概念,就像克劳塞维茨给战争所定义的“绝对战争”的概念一样。而“不可道之道”的常道,是和宇宙这个终极系统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源,是不可用分析、分割的方法来说起清楚的。但是,基于常道的学说,因为和宇宙这个终极系统密切联系,所以才哟长久的生命力,如《道德经》、《论语》等等。《孙子兵法》也是这样。正因为它的哲学基础是“常道”,贯通了宇宙之本,所以虽寥寥6000多字,且成书于2500多年前,到现在还是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道,《孙子兵法》全胜思想的哲学根源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