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本报记者  刘长杰  大连报道

  7月18日9时,天气炎热。

  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泉水基地港口异常忙碌。在海上,东莞海昌订购的三套抓斗卸船机已经装上轮船,准备起航运往东莞;在岸边,华能福州电厂的两套抓斗卸船机,印度ESSAR公司的两套抓斗卸船机,葫芦岛港订购的两套港口装卸机……正在整装待发。

  “现在是码头发运的高峰,预计到十月底,岸上的这些装备才能都发运走。”泉水基地第二事业部副总经理江利丰说,整机用轮船装运,节省了大量的后期装备时间和人力物力;而让重工·起重集团实现大型设备装运省时省工的原因,就是泉水基地有自己的港口和泊位。
 


  与其他重工企业的物流相比,和生产车间零距离的临港优势,就是当初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将自己的第一、第二、第三重工机械事业部布局在泉水基地的初衷。



  今天,大连工业企业圈里的人都知道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的日子过得不错。仔细探究,圈里的企业家就会发现,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今天的竞争优势来自于昨天的未雨绸缪。

  产品创新保增长

  今年一季度,国内最大的90级大型船用曲轴在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华锐曲轴公司通过了中国船级社和用户的联检,正式下线。从第一根50级曲轴下线到第一根90级下线,该集团仅用了一年多时间。这意味着该集团不但具备了大型船用柴油机曲轴的批量生产能力,而且成为国内惟一能够提供从50到90系列曲轴的企业,从而彻底改变了我国船舶制造业船等机(柴油机)、机等轴的尴尬局面。



  与此同时,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研制的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兆瓦风电机组也成功下线,这标志着我国兆瓦级风电机组自主研发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2008年,在传统产品市场严重萎缩的形势下,该集团仍然实现销售收入124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再次创下历史最高水平,并连续14年领跑国内同行业。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市场萎缩中能够安然度过并实现增长,得益于集团的未雨绸缪。”大连重工·起重集团董事长宋甲晶说,他们早在几年前就围绕国家的产业发展方向主动承担起国家重大装备及大型铸锻件、关键功能部件国产化的重任,另辟蹊径,开发出兆瓦级风力发电设备、大型船用曲轴、隧道掘进机/盾构机、风电齿轮箱、核环吊、大型关键铸锻件等6种新拓展产品。

  正是这“新六艺”,才让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的事业“遇冷不冷”。

  产业研发谋未来

  “今年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的销售收入要达到200亿元,利税35亿元。” 宋甲晶董事长表示,集团要把开拓新市场作为重点的突围方向,其中,在全年预计200亿元的商品产值中,以风电、核电、水电、火电设备等为主的6大新产品将占据60%以上份额。



  2008年11月,由该集团设计制造的世界上起重量最大的2万吨桥式起重机,在烟台首次将重14000吨的半潜式钻井平台甲板模块成功吊起,并与下船体合龙。对此,宋甲晶的评价是:传统产品市场萎缩不等于没有需求,一些高、精、尖的重大装备,一些目前还需要进口的装备,比如矿山、海工装备,都是我们多年来一直瞄准的市场,也是我们今后自主创新的方向。



  “与此同时,下一步我们还要在清洁、高效、节能、环保的传统产品上,走独、特、专、新的差异化之路。” 在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总部,宋甲晶向“辽宁沿海千里行”采访团成员透露,该集团还将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探索市场的新领域,如地铁、机场、核电建设,机场控制工程改造、新型起重机及核岛主泵市场服务等。“除了装备制造,我们还将向国际工程总承包领域进军。”

  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仍然是正在复苏的市场丛林中那只早起的鸟儿。

  ***此为发表于20090727时代商报“辽宁沿海千里行”系列报道专栏的第四篇报道原文,发表时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