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这个东西实际是很简单的东西,尽管我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琢磨才明白这一点。从诞生起,实质都一样,后面我会说。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如此。只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表现有了点变化。有些“节目”没有了,增加了新“节目”,有些节目只是稍微变了变脸,当然还有许多是保留“节目”,从未变过。我们来看看。
第一收费征税。这个自古都有。深层意义暂且不谈。
看看现有的税种吧。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辆购置税、车船税、印花税、契税、烟叶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筵席税、关税、船舶吨税、农业税等。
历史上可能还存在其他的税,有些税已经取消,或者将要取消,随着社会的发展会增加一些税。有一点是肯定的,税是要收的。古已如此,今亦如此。
我们来看看近几年的税收数据。
2001 年全国税收收入共完成15157亿元(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收),比 2000年增长19.7%,增收2496亿元。
2002全国税收收入突破17000亿元,全年共完成17004亿元(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收),比上年增长12.1%。
2003年12月31日,2003年全国税收收入共完成 20450亿元(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收),比上年增加3446亿元,增长20.3 %
2004年全国税收收入完成25718亿元(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收),比上年增长25.7%,增收5256亿元。
2005年全国税收收入达到30866亿元(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收),比上年增长20%。
2006年,全国税收收入(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未扣减出口退税)继续稳定较快增长,共入库37636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增收6770亿元。
2007年全国税收收入完成49442.73亿元(不含关税、契税和耕地占用税),比上年增收11806亿元,增长31.4%。
2008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54219.62亿元,同比增长18.8%,增速比上年回落14.9个百分点。
人民交税,国家、政府收税。皇粮国税嘛,天经地义。
收费我就不说了。看看乱收费的新闻,无处不在的收费站,就略知一二。
可以收,当然也可以不收。
2004年开始,取消牧业税和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实行取消农业税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对种粮农户实行直接补贴、对粮食主产区的农户实行良种补贴和对购买大型农机具户的农户给予补贴;吉林、黑龙江8个省份全部或部分免征了农业税,河北等11个粮食主产省区降低农业税税率三个百分点,其它地方降低农业税税率一个百分点。
2005年上半年,中国22个省免征农业税;2005年年底28个省区市及河北、山东、云南三省的210个县(市)全部免征了农业税。
据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50多年来,我国财政收入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税所占比例已大幅下降。1950年,农业税占当时财政收入的39%,可以说是财政的重要支柱。1979年,这一比例降至5.5%。从2004年开始,中央决定免征除烟叶税外的农业特产税,同时进行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工作。2004年,农业税占各项税收的比例进一步降至1%。2005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
小时候,笔者每年夏天都要送“中粮”。也看到过干部到村民家里催缴粮,收各种费用。也听说过许多干部与群众围绕着个事发生的故事。看来,这种事情至少在一定时期里不会再发生了。
媒体当然好好的宣传了一番,内容我就不讲了。
笔者倒是认为收不收税,无所谓绝对的对与错。收不见得不好,不收也不见得好。深层逻辑我就不讲了。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收与不收好像都不是农民说了算。
收了这么多税,政府有钱了,肯定的做点事,把钱花掉。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查的财政预算报告显示,2008年中央财政支出安排为34831.72亿元。
5625亿元:突出加强农业基础;
1561.76亿元:保障优先发展教育;
831.58亿元:大力支持深化卫生体制改革;
2761.61亿元:编织社会保障安全网;
417.6亿元:促节能减排和自主创新;
253.05亿元:支持文体与传媒事业;
555.2亿元:支持抗冰救灾和恢复重建;
8467.02亿元:财力转移力促区域发展协调;
再看看2009年的数据。
项 目2009年预算数(亿元)
一般公共服务1313.61
外交268.93
国防4728.67
公共安全1161.31
教育1980.62
科学技术1461.03
文化体育与传媒279.75
社会保障和就业3350.69
保障性安居工程493.01
医疗卫生1180.56
环境保护1236.62
城乡社区事务3.95
农林水事务3446.59
交通运输1887.20
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757.50
粮油物资储备等事务1780.45
金融事务315.58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970.00
国债付息支出1371.85
预备费400.00
其他支出1688.39
对地方税收返还4934.19
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8854.50
中央财政支出合计43865.00
这只是中央的,地方政府一样有税收,有收入,也要花掉的。
当然,这些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搞不太明白,看不太懂。
实际很简单,一个国家跟一个家庭一样,柴米油盐都要花钱的。
公务员的工资要付吧。
办公大楼要建吧。
办公设备要买吧。
办事要用车,车要买吧,油要买吧。
开会要钱吧。
领导国内国外考察要钱吧。
接待客人要花钱吧。
修路要钱吧。
各种基础建设要钱吧。
各种公益事业要花钱吧。
国有企业投资要钱吧。等等。
从这些来看,国家是肯定要收税的。
再看看现在正议论纷纷的各项改革吧。
先说说最近高等教育改革。
目的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等教育体制。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年国务院又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意见》,提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加快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积极探索发展的新路子,使规模有较大发展,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努力提高办学效益。
1996年,原国家教委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提出,到本世纪末,要使省区内高等学校的总体布局进一步合理,全国高等学校数进一步减少,推动有条件的高校进行实体合并。同时提出,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当发展民办高校。
将高等学校按层次分为研究型大学、省部级重点大学、一般本科院校、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五个层次,将研究型大学、省部级重点大学作为“211 ”工程进行重点建设;通过中央部委与地方政府“共建”、中央部委所属大学划转隶属关系、高校之间实行实质性合并、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大学改制为职业技术学院等方式,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
1999年5月,大部分中央部委属重点院校实现了与地方政府的共建,10所部委属重点大学划转教育部管理,在一般院校中,除铁道、邮电、石油、银行、航空航天等行业性强的院校外,其他部委属院校大都划转省级政府管理;合并院校116所,新建高校34所,增设职业技术学院39所,发展民办高校17所,普通高校从1080所减少到1053所。
我从自己的感受来说说教育改革。
第一个感觉,学费贵了。我读大学的时候每年学费800元,而且还有补贴、补助,基本是免费读的。第二年“并轨”了,很快就变到以千为单位,三五千不等。现在好像以万为单位了。这只是学费,其他的费用我就不说了。当然关于考上大学交不起学费的消息也多了。我上学的过程中也听到一件事,同班的两个同学,由于父母下岗,家里没钱,新学年两手空空返校,什么事都没有。甚至同班的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么回事。
第二个感觉,大学生多了,研究生多了。我们那时候考上大学,是一件大事。一个村也许几年也出不了一个,大学生很骄傲的。不管是专科、一般本科、重点本科。实际看看数据就知道了。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 2008年有550万。2009年估计超过600万。我们那时候一年全国也就几十万。再看看研究生招生规模。1999年全国研究生培养单位招生9.22万人; 2000年全国研究生培养单位招生12.9万人;2001年全国研究生培养单位招生17万人;2002年全国研究生教育招生20.26万人;2003年全国研究生教育招生26.9万人;2004年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32.63万人;2005年全国招收研究生36.48万人;2006年研究生教育招生40万人;2007全国招收研究生42.4万人;2008年,全国招收研究生44.8万人; 2009年,全国招收研究生47.5万人。跟原来的大学生规模差不多了。
现在到大学校园走一走,有一种感觉就是人真的多,尤其是早上与下午。记得我们原来上学的时候,校园很安静的。甚至吃饭,由于开餐的时间延续很长,感觉不是很多人。
第三个感觉校园漂亮多了。这一点在我们离校的时候已经可以感觉得到。到处都在开工建筑,可是我们是无法享受了。
大学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洗澡。我所在的学校有一万多人,可是澡堂呢,很小。我没有统计过,总共的水龙头加起来应该不超过60个,而且一半几乎是坏的。从进学校到离校,有些水龙头从来没有好过。于是洗澡成了生活中的大事。要一下午的时间。排队占据绝大部分时间。有很多现在想来很有意思的事。一个水龙头下十来个光溜溜的人排队,一个一个来,有些人边排队,没事干,无意识的一边在身上搓,很好笑。大池里就更是壮观。密密麻麻的站满了人,你想坐下去,有点困难。我们自也有办法,不洗还不行吗?我们一般两个星期洗澡一次。当然也有人洗冷水,但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干的。
现在的大学条件可是不能同日而语了。
第四个感觉找工作难了,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人多了。我们几乎不存在这个问题。虽然也开始通过人才市场找工作,没有找到工作的极少,一般是不愿意找,或者希望找更好的,也不着急。至于找不到工作采取极端行为的好像没有听说过,尽管大学中也听到过几例极端行为的消息。
深层的变化,笔者不是那个圈子里的人,就不得而知了。
再看看医疗改革、住房改革。好像都有一个特征,都涨价了。
郎咸平说过一句话:房改之后住不起房、医改之后看不起病、教改之后上不起学。好像有点道理。
再看看我们社会中那些有“权力”的人。
陈良宇官至上海市委书记,位列中央政治局委员级别,身居如此高位,却动起了老百姓社保金的“别样心思”:他违规动用了10亿元的社保金,并在项目审批、土地规划、职务升迁等方面大肆为他人牟利。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成克杰四年里受贿4000多万元、日均敛财近3万元——这是惊人的受贿记录。他与情妇李平联手,上演了一幕幕疯狂的钱权交易“二人转”。由于成克杰在位时“一手遮天”,此案还牵连出十余名厅级高官,贪官几可以“窝”论处,震惊全国,被称为“广西现象”。
曾锦春,在郴州,作为与煤矿行业完全无关的市纪委书记,曾锦春的绰号却是“曾矿长”——他独揽了全市矿权的审批。他的总家产高达6000多万元,这些钱财来自为行贿的私营矿主办理采矿证、争夺矿山资源,助违法人员甚至黑帮头目干预司法等等。曾锦春手中的王牌是纪委的“两规”权。在郴州,不论你是否党员、干部,一旦得罪了曾,很可能就有“两规”之虞。曾锦春曾被上级调查过三次,最后都不了了之,人称“三不倒书记”。
李真,从“政治暴发户”到“经济暴发户”,仅用了7年的时间。他的“能耐”在于,在当河北省委主要领导的秘书时狐假虎威,大肆伸手敛财,被称为“河北第一秘书”。
丛福奎,一位手握重权的河北省副省长,摇身一变成了求神拜佛的“老佛爷”,演绎出了一套全新的腐败版本。丛福奎不仅在佛教界有师父、有法号,供养起寺庙来更是一掷千金,甚至在被两规后仍大谈佛法,俨然一名虔诚的佛教弟子。然而,信佛对于丛福奎来说除了寄望个人命运外,还有更重要的利用价值,就是借佛敛财、倚佛洗钱。利用这种方式,千万余元的“善款” 就这样从私企老板的口袋流向了丛福奎的荷包。
余振东,涉案金额高达40亿!余振东创下了贪官涉案金额之最。时任中国银行广东开平支行行长的余振东通过购买房地产,炒卖外汇,赌场挥霍等,将大部分资金转移海外,自己也随即仓惶出逃,以为至此万事大吉。
褚时健改革开放的第二年,褚时健担任了玉溪卷烟厂的厂长,从此踏上了他人生的辉煌期,18年间他为国家贡献的利税至少有1400亿,但其个人总收入为80万元。巨大的失衡下,他悄悄向国家伸了手,在59岁这个特殊的时候带着无期徒刑的判决离开。
徐其耀这位江苏省原建设厅厅长不仅“贪绩”卓著,而且在其桃色履历表上还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徐其耀被批准逮捕后,有关部门在他随身携带的包里搜出一个笔记本,上面居然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的100多个情妇的名字!为博红颜一笑,他一次就收受他人巨额贿赂2000多万元。
马向东,据说他在澳门赌博的豪爽令港澳“赌神”都黯然失色——他在两年半时间内去澳门狂赌17次,4次登上澳门赌船“东方公主号”去公海赌博,曾3天输掉上千万元。但凡招商引资,他必定是走一路赌一路,就连1997年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他也多次溜到香港、澳门进行豪赌。
王怀忠,安徽省原副省长,是公然索取巨额贿赂的典型。大部分腐败分子是因为抵御不住诱惑而收礼、受贿,而王怀忠不仅先后16次非法收受贿赂达人民币230余万元,还4次主动寻找“糖弹”吞吃,成为利用权力去“拦路抢劫”的“江洋大盗”。最为嚣张的是,当王怀忠得知中纪委专案组进驻安徽、即将对他展开调查后,他竟筹资200万元,放言以此“摆平” 中纪委,其性质之恶劣堪称空前。
这个是不用我多说,再简单不过了。以上人物只是典型而已。
下面我们看看权力人物的办公环境。
下面是一些比较突出的,由于笔者出去旅游的机会比较少,未曾亲眼目睹,只是从网上看了看,真的很气派。
安徽阜阳市花费3000万元建造政府办公楼。
浏阳市行政中心主楼,据说耗资三亿。
江津市几江街道办事处办公大楼被网友称为“国内第一豪华街道办事处”。
山西忻州煤矿安监局的办公楼,据说仅有10个工作人员。
贫困村、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仙塘镇徐洞村耗资400多万元兴建6层办公楼。
重庆市万州区天城交通局仅有12名职工却拥有7000平方米的“欧式”办公楼。
重庆市忠县黄金镇政府修建的像宫殿一样的办公楼。
实际,留一点心不难发现这个现象。笔者到过不少城市,发现许多政府机关办公楼建得非常宏伟、漂亮、有气势。一般都是所在城市中一道很好的风景。另外好像有些国有企业的办公楼也建的非常不错。笔者原来所在的单位的办公楼就很漂亮。应该有一二十层吧。我们是建设施工单位,本来人就不多,再加上绝大部分都在工地,因此办公楼是多的不知怎么分配。记得我去办离职手续的时候,人力资源部的办公室真的大。才几个人,由于办公桌都是有隔板的人都找不到。当时的感觉倒不是办公室大,而是太冷清了。做研究的人来看倒是可以,上班吗,总的热闹一点。
拆迁,很普通的词,要建新房子,老房子就的拆迁。要修路,有些房子就得拆迁。任何家庭、一个城市、一个国家都会面临这个问题。然而,今天拆迁两个字包含了太多的内容,远非那么简单。而加上一个前缀就更不简单了——强制拆迁。与其对应的一个词迅速流行,那就是“钉子户”。
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繁华地带一工地中的九龙坡区杨家坪鹤兴路十七号房屋,因开发商和房主杨武、吴苹夫妇未达成协议、僵持三年尚未拆迁,孤独地耸立在被挖空的工地中,被中国网民和国内许多媒体称为重庆“最牛钉子户”。
2008年1月7日,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涟城镇东门村桥西组,开发商带了执法大队、带了县消防队,浩浩荡荡上千人来到这块土地上,声势浩大的驱赶老百姓来了。尚在睡梦中的老百姓被吵醒了,大伙拼了命的保护自己的住房,政府派人往百姓家中投放汽油,用消防车往屋里喷水,强压力的水柱瞬间击碎了所有的窗户玻璃,漫天的水在冬天零下七八度的情况下淹没了家中的一切,水面上漂浮着燃烧的家具和物品,外面大挖掘机轰轰的扑头盖脸而来……冲出去要保护自己住房的百姓被消防水车的水柱冲的无法招架,打的打倒的倒……爬到屋顶不让挖掘机靠近的老百姓被无情的从高处推下……哭声、喊声、机器的轰隆声、大火烧东西的噼叭声、流水的哗哗声,瞬间弥漫在这片曾经安静的土地上……,这里很快就会变成县里炒的火热“梅园小区”。
2007年7月自从收到法院下达强制拆迁的通知后,漠河县28区所谓的钉子户由3家只剩下2家,7月11日王姓住户已经与开发商谈妥房屋转让价格自动搬迁,剩下的只有住户包玉珠、王桂兰,法院原定与7月13日拆迁,改为7月14日拆迁,为此漠河县法院星期六没有休息,但在强制拆迁过程中遭遇户主王桂兰强烈抵抗,强制拆迁没有进行下去,当时法院出动了大批全副武装的警察,王桂兰,包玉珠亲戚朋友赶到现场不下100人,当时围观群众1000人左右,在强制拆迁过程中,户主王桂兰爬上屋顶,高呼:“谁动我家房子我就死在上面,”并手持汽油瓶与警察对峙,现场情况一度非常紧张起来,不得已法院工作人员在现场宣读了强制拆迁决定后匆匆离开,法院的行政厅谷厅长当着现场围观群众的面说到:“开发商随时有权强制拆除王桂兰,包玉珠的房屋。”就在法院工作人员与大批警察离开后,开发商居然做出了惊人的举动,开发商指使工地装载机绕到房屋后面,将王桂兰居住的后住房强行撞倒,撞房司机在王桂兰家人发现后欲逃跑,被王桂兰家人堵在驾驶室里,王桂兰、包玉珠两位住户当时报警,在过了15分钟后警察赶到现场,可警察的话却让在场群众出乎意料,:“我们领导指示了,撞你房子的事你们找开发商协商解决,我们不管这事,如果你们打架或者有冲突我们管”说完这些话就欲离开,尽管群众在现场怎样求助,还是开车离开了。
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而且情节都很“引人入胜”。这种拆迁场面笔者小时候看到过,那时候的拆迁依据是“计划生育法”。
实际中国的钉子户不算很牛的,补偿达到要求就会高高兴兴的搬。真的牛的是那些“你给我个世界,我也不搬”的人。
如果没有记错,我们小时候好像没有城管这个词。现在有了,而且知名度迅速上升,被广大群众所熟知。时不时的登上各大媒体的头条。
2008年1月7日下午3时30分左右,湖北省天门市水利建筑工程公司党支部书记王述堂和公司总经理魏文华到位于汉北河的工地办公事,4时左右返回天门市区,途经皂毛公路。车行至天门市竟陵湾坝村附近时,他们看到数十名身穿制服、头戴钢盔的城管人员在推搡村民。
魏文华感叹了一句“城管又在打人了”,便将车停在路边,下车观看,连车门都没来得及关上。看了一会儿,魏文华便拿出自己带有摄像功能的诺基亚手机,准备将现场的情景拍下来。不到两分钟,便有一二十名城管人员过来动手殴打,之后又有二三十名城管人员将魏文华围了起来。殴打持续了四五分钟,魏文华倒在地上,打人的城管人员若无其事地走开了。最后虽经抢救,但因伤势过重不幸离世。
魏文华什么人呢?
曾被评为天门市优秀共产党员、十佳标兵,以及湖北省优秀企业家。
2007年4月24日下午,年近70岁的白志信老人从首都图书馆查询资料出来时,发现东南侧的便道上有两个小商贩在掩面哭泣,遂问他们发生了什么事?商贩回答说他们的东西都让城管队员给砸了。老人抬头一看,前面不远处一群城管队员正把便道上的其他小商贩的三轮车等物品往汽车里塞。“我看见一个妇女趴在地上,用双手和身体护住自己叫卖的小饰品。一个城管队员走上去,不由分说对着她的脸就连抽了四五个耳光。”老人对记者说:“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冲上去对着那些城管队员喊‘不要野蛮执法!要人性化执法!要依法执法!给农民一条活路!’刚说完这几句,一个城管队员走过来,凶狠地对着我就是几脚,踢到我的腿上。我连忙伸出胳膊揪他的脖领,不让他再打到我。这时其他城管队员一拥而上,围着我拳打脚踢,还拼命掰我的手指。后来在围观群众的怒吼下,那些城管队员才停住手,但没想到他们反而诬陷是我先动手打的他们!”
“我活这么大岁数了,没想到今天遭到了城管队员的群殴。”老人说着说着,竟然伤心地哭了起来。
老人是什么身份?
教授。
2007年06月11日,一辆客运三轮车倒在站前街与自强路交叉口,车窗碎玻璃散落在地。
车主彦丰称,他是石家庄高邑县人,患有小儿麻痹症,并向记者出示了残疾证。事发前,他在火车站广场站前等活儿,3人将其拦下,在同行的劝说下彦丰离开了广场。当他驾车走到站前街与自强路交叉口时,一人拿着一根1米多长的铁棍将彦丰拦下,铁棍直接砸到车顶上,碎玻璃顿时撒了一地,随后三轮车翻倒。
彦丰说,在场的有一位高姓城管队员,并拿棍子多次捅向在车中的自己。他称“自己从倒翻在地的车中爬了出来。” 而目击者告诉记者,确实看到有人用棍子砸了车,当时三轮车没有熄火,车在转向时翻倒。但多位目击者称,打人的就是城管队员。
读者想想这个问题,这些城管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这样肆无忌惮,无所顾忌呢?什么东西在为他们撑腰、壮胆?
警察的事我就不说了。
警察很纳闷,我们为了群众出生入死、不畏牺牲,可是人民群众为什么就不喜欢我们呢,甚至恨我们呢?
“鱼水之情”好像变成了梦话?
警民冲突倒是常常听到。
所有的事情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东西——权力。
现实中的权力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