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公园凭什么不让市民拍婚纱照?


市民公园凭什么不让市民拍婚纱照?

丁启阵

 

清早起来,看到一条手机报新闻:

 

新华焦点:北京公园管理中心日前明确表示,在颐和园、天坛公园、北海公园、中山公园、北京植物园等十一家市属公园内禁止拍摄婚纱照。

 

公园不是市民的休憩场所吗?为什么、凭什么作这样的限制?婚纱摄影妨碍公园管理什么事情了?公园不让拍婚纱照,让人去哪里拍?……被搞得一头雾水,我只好上网寻找相关报道。

在北京晨报网看到了标题为《北京11家公园拟禁拍婚纱照,进园拍照先交钱早质疑》的新闻。不知道是因为新闻稿出自新人手笔,还是北京市公园管理本身就存在混乱,关于公园禁止拍摄婚纱照,一会儿是“拟出台新规,11家市属公园将被禁止入内拍摄婚纱照”,一会儿是“天坛公园、北海公园、紫竹院公园、红领巾公园等明确表示,不允许进园拍婚纱照”,一会儿又是“下一步准备出台规定,在颐和园、天坛公园、北海公园、景山公园、中山公园、香山公园、北京植物园、北京动物园、紫竹院公园、陶然亭公园、玉渊潭公园等十一家市属公园内禁止拍摄婚纱照”。禁止令是否已经开始生效,如果还没有开始生效,具体什么时候开始生效,新闻的一个Wwhen),没有说清楚。因此,我这里姑且理解为:北京某些市属公园已经禁止拍摄婚纱照。

仔细阅读该报道,寻遍字里行间,我找出了公园不让拍摄婚纱照的所有理由,一共有四条,如下:

 

一、“婚纱影楼(包括摄影工作室)的拍照活动属于有组织的商业行为,在管理和限制范围内”;

二、“在天坛、故宫等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摄影、录像等商业活动,需出具文物局部门的同意函”;

三、“好好的绿地,他们就站在上面拍照,草都被踩坏了”;

四、“影响其他游客”。

 

四条理由,犹如玉皇大帝的天条,凭借人类智力,按照人间逻辑,都是很难理解的:

既然禁止有组织的商业活动进公园,难道公园里卖吃卖喝卖纪念品的摊点都是无组织的或者非商业性质的活动?如果是为了文物保护,故宫不让拍婚纱照还说得过去,因为里边到处都是文物,天坛、中山公园等就有些牵强,里边那么多空地呢,紫竹院、植物园、陶然亭、玉渊潭等就简直是匪夷所思了。难道说,三十年的花木、三年的竹子、三个月的金鱼,都成了需要保护的文物了?保护绿地的草,为什么单单禁止婚纱摄影?不少公园里,练气功的,踢毽子的,抖空竹的,玩各种玩意儿的,都把草地踩成了一块块寸草不生的硬泥地,怎么没见颁行禁止令呢?影响其他游客更是可笑,如果是为了讲究清静,任何一个人进去都是影响其他游客的,影响走路,影响视线,影响偷情,每个人都恨不得整个公园里就只有他一个人、他们两个人、他们一家子呢。其实,这其他游客何尝不影响婚纱摄影者?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会觉得婚纱摄影是公园里的一道风景线。一对对新人在哪里秀甜蜜,秀恩爱,秀幸福,会让人觉得生活有点色彩,有些意义,也可以证明我们的人民生活是很丰富的,社会是很和谐的。这有什么不好?

从公园管理角度讲,禁止入内绝不是一个好的办法。完全可以在准其入内之后,再加以适度的限制。比如,限制其接近文物古迹(其实早被圈起来卖门票了),限制其进入国外进口名贵草种的草坪,限制其在公园内的交通要道进行拍摄活动。之所以在草坪前加了修饰语,是因为,我觉得咱们的公园管理有点过于强调“草道”而忽视了“人道”。草地成了圣坛,人们只能对它们行注目礼,市民成了只配对草地顶礼膜拜的信徒,成了草地杀手——需要防范的牛羊之类。我一直纳闷,公园里为什么不种一些经得起踩踏的草,不弄一些能让人在上边走一走的草地呢?难道说,只有种上这些名贵的草种,才能表示我们走进了新时代?才能证明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才能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至于说,婚纱摄影是有组织的商业活动,规定一个统一的收费标准,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动不动就禁止入内呢?难道想要昭示世人,新婚夫妇和婚纱摄影组织,地位等同于旧社会半殖民地时期的“华人与狗”吗?

我不清楚,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禁止婚纱摄影进入公园,是不是北京市政府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比如说,公园不让拍摄婚纱照的同时,开放其他的一些地方(如天安门广场、市府大院、中央机关所在地中南海之类),以满足市民拍摄婚纱照之需;或者,开通市民婚纱摄影公交专线,让市民都去人烟稀少、人迹罕至的郊区或乡村拍摄婚纱照;又或者,干脆规定整个北京市地面都禁止拍摄婚纱照,由北京市政府统一安排专车(拖拉机也行)、专列(闷罐子也成)、专机(国航班机也无妨),把拍摄婚纱照的人都拉到外省乃至外国去,让他们去外省外国进行商业活动,去破坏外省外国的文物古迹,去践踏外省外国的草坪,去影响外省外国的其他游客。美其名曰,北京市要在不远的将来建设成名副其实的首善之区。

难不成,不久的将来,北京市政府要颁布这样一条法令:禁止市民拍摄婚纱照片?

                                                     200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