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体积”与“阈值”


  常听很多父母说:“我也知道教孩子识字有好处。可是我们费了很大的力气,教会了他几十个,也没看见什么特别的效果,后来干脆忘得一干二净。这么教法还有什么用?”于是,他们对早期教育也产生了怀疑。

  您知道原子弹是怎样引爆的吗?

  造出来挺复杂,凝聚了“两弹元勋”们多少智慧和血汗,不过原理上却很简单。有一种物质叫做铀235,因为本身是不稳定的放射性同位素,它自己就会衰变,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如果一块铀235的体积比较小时,这种衰变很慢,能量是缓缓释放的,可以被控制,不会引起爆炸,可以用作象核电站这样的“温和”应用;如果一块铀235的体积大到超过一定的程度——“临界体积”——时,它的这种衰变就会自然地形成一种“链式反应”——可以理解为一种极快速的“滚雪球效应”——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所以,原子弹实质上就是将两块体积略小于“临界体积”的铀235作为“炸药”放在弹壳里,互相分开,当引爆时,通过引爆装置将两块分开的铀235迅速挤压到一起,使它们的总体积超过“临界体积”,由此便引发“链式反应”核爆发,瞬间把整个广岛(Hiroshima)摧毁,夷为平地。

  这个“临界体积”,事实上就是一个“阈值”。未达到这个阈值,物理上是一种现象;一旦超过这个阈值,就会出现另外一种现象或反应。而“阈值”是客观世界中最普遍的规律之一。比如,100摄氏度就是一个最常见的阈值。在一个大气压下,未达到这个阈值的水,无论是1度还是99度,都是液态水;而一旦超过这个阈值,水就变成了水蒸汽。

  教孩子识字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她只认识几十个字,并不能达到独立阅读的水平,那样的话,所谓的“识字”就纯粹还停留在摆设的阶段。家长一旦不能坚持反复地灌输,孩子自然就会渐渐地淡忘,前功尽弃。我们大人之所以不怎么忘字,不是因为我们比孩子记忆力好,而是因为我们天天在阅读、在反复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