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山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实践
——凤翔县西白村的调查
吕守奎 张晓伟
凤翔县糜杆桥镇西白村是一个沿山村,现辖9个村民小组,686户,2668人。近年来,该村以新农村建设星级管理为载体,立足资源禀赋和优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大力推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设施完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走出了一条沿山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之路。2008年,该村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新农村建设五星村。
用工业反哺和促进农业,传统农业村
走出一条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发展之路
西白村是一个共同富裕的村庄。该村靠山,山中有大量的优质石灰石资源。西白村人靠山吃山,村党支部、村委会提出了“脚踏石地、点石成金、借石发财”的思路,先后组建了集体性质的采石厂、水泥厂、采矿服务公司和民“营”村“管”的运输公司等企业。多年来,全村劳动力全部在村办企业上班,就连因下岗回村的在外职工也实现了再就业,而且还安置了不少邻村村民。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38元,工资性收入占到了80%,高于全国和省、市、县平均水平。现在全村人人有事干、人人有钱花,没有暴发户,也没有贫困户,家家都是富裕户。全村9个村民小组24条村组主要道路全部硬化、绿化、美化,686户通过村上补贴家家看上了有线电视,2668名村民每年每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款等费用也全部由村上承担。
西白村的实践表明,共富共享,离不开集体经济的力量,守住集体经济,就守住了和谐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根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根本方向,民“营”村“管”的“借鸡下蛋”也是一条重要途径。
透晰西白村推进工业化的轨迹,可以说没有市场经济的浮躁,却有创新发展的活力。在第一户村办企业采石厂经营收益丰厚的时期,他们没有一味的坐享其成、分光吃净,而是坚持突出主业、多元发展,围绕采石厂相继办起了水泥厂、运输公司和采矿服务公司等企业,形成了采矿、加工、销售、运输、服务“一条龙”这样相对闭合的产业链,为西白村的长期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在许多村大干快上举债建设的时候,他们没有贪大求快,而是坚持量力而行,稳健发展,对全村产业发展和学校、村组道路等基础设施科学规划、稳步推进,避免了由于盲目扩张而陷入村级债务负担过重的窘境。更为可贵的是,在水泥厂等集体经济企业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没有简单地一卖了之,而是创新经营管理模式,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把企业承包租赁给私人经营,不仅保全了集体资产,而且使企业焕发了生机;对村民个人出资经营的运输车辆,他们由村上统一管理,避免了无序竞争,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村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了村民、集体经济增收的“双赢”。
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接,
山区农民演绎出城镇居民的精彩生活
西白村是一个生动快乐的村庄。虽然西白村并非凤翔县数一数二的富裕村,但西白村的农民过得很快乐、很惬意——村上有集体投资建设的“沁欣园”休闲娱乐广场,有村党支部因势利导、村民参与组建的秦腔自乐班、狮子队、腰鼓队、秧歌队、锣鼓队、扇子舞队等10多个文化队伍,有村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老年人活动中心。现在该村村民能歌善舞、能吹会打、能说会道,每逢喜庆节日或农闲时节,村民都会围绕大政方针、好人好事、孝亲敬老等主题,或自发组织排练、表演,或演唱歌曲、西府曲子、秦腔,或在图书室读书看报,或在活动室跳舞、下棋,自娱自乐,其乐陶陶。今年春节期间,村党支部还组织举办了锣鼓大赛和狮子舞、扇子舞等表演,9个村民小组均组队参赛和表演,全村村民度过了一个热闹欢快的喜庆佳节。
透过农民的快乐,我们发现关键是西白村有符合时代特征、农村特点、农民要求的西白村文化——“沁欣园”休闲娱乐广场、老年人活动中心、村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场所,使村民有了集中释放和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提升自身素质的空间载体;秦腔自乐班等文化队伍也绝不仅是农民的自得其乐,它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了一个村的团队精神,建设了一个共有的精神家园,每个村民在这样一个团队和家园里总是能够找到自信,总是能够积极进取,形成了昂扬向上的内生动力。
西白村的实践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符合时代特征、农村特点、农民要求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重要任务、战略之举。
让村民当家作主,
老先进探索出新型村级治理机制
西白村是一个和谐有序的村庄。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老先进,近年来该村坚持走自己改造自己的路子,先后荣获省级小康示范村、省级小康村先进党组织、市级“五个好”村党支部、市县文明村、卫生先进村等殊荣,正在向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乡村生活共同体迈进。
途径一:规范化管理。早在1997年,西白村就在全县率先推行了规范化管理,明晰和规范了村党支部、村委会及村干部的职责定位,完善细化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实现了有章理事、有人管事;村党支部、村委会制订完善了党员议事会、村民议事会、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等26条管理制度,并挂牌上墙,村上的重大决策都由村两委会提议、党员代表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决定,保障了村民的参与权、知情权、议政权和监督权,形成了村两委班子团结民主、干部实干奋进、村民凝心聚力的格局。
途径二:环境优化工程(村庄美化工程和环境卫生工程)。村上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完善基础设施,整治村庄环境,现在该村条条道路有绿篱带、大多数农户大门前有花坛、户户庭院都整洁;围绕创建省级卫生村,一方面不断强化村民卫生意识,一方面对公共卫生划分责任区,定期检查清理,村上出资组建了村级卫生保洁队。同时,积极推广沼气,让群众用上清洁环保能源,走上了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途径三:两大网络服务(社会治安网络和社会保障网络)。充分发挥村调解治保组织和民兵的作用,坚持不懈地开展干部和民兵夜间巡逻,形成了以党员干部、团员民兵、企业单位为主体的群防群控安全网络;建立面向孤寡老人、病残孤幼等特殊群体的帮扶制度,让每个村民都能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多年来该村无信访、无赌博、无治安刑事案件,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幸福祥和。
小村也有大政治。在当前农村从传统村落向新型社区转变、农业社会向全面小康社会跃升的阶段,西白村的实践启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级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自身力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必须进一步加强制度和载体建设,完善基层管理和服务网络,让农民群众直接参与管理,表达个人意愿和合理诉求,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以党内民主促进社会民主与社会和谐,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促进乡村和谐,进而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