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赋闲在家,关注领域颇多,因曾自己是一个小孩,而将后来也学着做一个父亲,对儿童早期教育颇多,也经常与相关教育人士来往沟通,时常问自己教育是什么?该如何教育?教育让人成为什么?自古儒教颇为流行,道教看者很多,行者较少,如皆不行,又可寄托于佛教。对于小孩,我们暂且还不需要让其知见太深,因为一切皆有可能,我们只需用爱关注着就可以了。如何取各家之长又要用现代直白的语言告诉教育者如何教育,这就变得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了。华德福、夏山学校、蒙特梭利、瑞吉欧,一些自主创办的homeschool,都有着非常不错的教育理念,不过在这些教育理念贯彻的时候,作为教育者首先起到体验的作用,也就是说,教育的人首先应该得到被教育,除了老师,同时还有我们的为人父母,其实从某种程度说起,我们部分的老师和父母内在就是一个孩子,不过作为成人有了自主意识会通过阅读来改变自己,而大部分孩子主要是通过模仿成人来对过程做相应的体验,也就是说教育者更多的是影响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从孩子的天地来说,很多方面成人是需要向孩子学习的。引用华德福小组的一段话:实质上,没有任何的教育比得上自我教育,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教师如何提供一个环境让孩子去自我教育,早期教育的本质元素是成人的自我教育。如果问什么才能算华德福教育,答案是不会仅仅是幼儿园的实践活动、节奏作息、使用的材料以及教室设置,不仅仅是粉红的墙壁,没有眼睛的布娃娃,手指游戏等等外在的东西,而更多的是教师如何在这些外在的实践中,和谐地呈现出教师个人的内在素质、生活态度、生活能力和价值取向,以及她与孩子,与工作、与大地、与物品、与同事、与家长、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否积极地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和未来一生,这才是教育者要考虑的真正问题。 可见一个老师的内在素质,生活智慧是何等的重要?我个人对于教育机构选择老师的一判断的标准是,老师要不象孩子一样是个纯粹的孩子,要不就是一个圆融的智者,不过这个要求是何等的高?我们看到很多老师自身带有着很多情绪化的东西,或者不能内观到内在障碍而无意识的表现出来,这从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小孩早期最主要的还是健康人格的塑造,对于一生都很重要,而我感觉象语言工具性的东西次为一点,儿童心性很真,很敏感,教育者潜伏的很深的情绪或心机都会被儿童所觉察,所以完善自己来影响孩子多么的重要,或者提供一个环境让孩子去自我教育,如夏山学校,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并保持爱的关注。
目前我较多的是关注创新型的儿童教育,而创新型的教育理念大多在民办的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中得以实行,个人感觉上海的华德福儿童之家,牧馨小巴园都是良好理念的推导者,可是我觉得更多公立的幼儿园更应该学习这些发展儿童天性的教育理念,不能太墨守成规了,公立幼儿园由于制度的框架,大多不太愿意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这使得很好的教育理念都束之高阁,太可惜了。最近看了一个上海 胡姬港湾 OKiKi的民办幼儿园机构,发现在硬件设施比较注重,可是在教育理念方面可能还停留在以前,课程研发缺乏年轻创新的老师作为中坚力量,还停留在制度层面的问题多多,幼儿园的软性价值已经越来越被现在年轻高知的家长所重视,他们需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自由意志,爱的能力等,需要一批真正懂得教育理念的人去实施,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固有框架,勇于接受创新的理念。教育是一个慢热的行业,需要真正用心的人去做,而不是短期的功利追逐,要看到远期所带来的价值。教育是一个需要勇气的行业,需要我们教育者宁守寂寞用爱心浇灌,待到山花烂漫时,我们能看到孩子在丛中笑。 有一次,和上海创艺宝贝一个中心的负责人聊天,发现很多都是把教育当做一个很赚钱的行业来做,加盟过程中也不对加盟者对教育理念的认可以及加盟者的素质进行筛选,只要有钱就可来加盟,想想早教机构已经变成一个短期追逐利润的行业,可是我真的推荐创艺宝贝的加盟机构的负责人要看看星巴克在加盟中所做的一些策略。短期追逐利润,自然消失也很快。目前天才宝贝的early MBA ,金宝贝等等都在加盟上大肆扩张,圈地运动,希望这些追逐商业利益的机构不要忘了良好的理念,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