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实践:到底是谁出了问题


   投资实践:到底是谁出了问题(转)
  重温一下大师的淳淳教诲。在股票市场下跌的时候,谨记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教导:“从根本上讲,价格波动对真正的投资者只有一个重要的意义:价格大幅下跌,提供给投资者购买的机会;价格大幅上涨,提供给投资者出售的机会。而其他时候,如果忘记股票市场而把注意力放在股息和公司运作状况上,他将会做得更好。”股票代表一个人在某一个企业的所有权。只要这个公司的业务在稳定地发展,公司在盈利,长期来讲,股票就会上涨。只是要注意的是“市场先生”,当市场先生心高气傲的时候,他定的股价会非常高,这时候你就不应该向他买股票,而当市场先生心灰意冷的时候,他定的股价就会非常低,这时候你不可卖股票给他。一个聪明的投资者绝对不能受市场先生反复无常的感情的影响而做出买高卖低的决定。“只有在不受感情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进行的投资才是最明智的投资”,这就是说,不要寄予营利的厚望,也不要担心有所损失而忐忑不安,更不要随大溜,看别人购买自己就盲目地跟着购买。投机者喜欢买股价上涨的股票,而投资者却喜欢买股价下跌的股票,尤其是那些股价跌到股票实际价格之下的股票。 

    当沃伦·巴菲特读到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提出“聪明的投资者应该盼望股价跳水而不是不断上扬”的观点时,巴菲特自称他看到这一段时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知道了怎样做才是正确对待股市上下波动的态度以及安全边际效应的问题。1998年,巴菲特在佛罗里达大学商学院发表演讲时这样说:“对于大市的走势,我一无所知。虽然我的偏好无足轻重,但是我希望它向下调整。市场对我们的感情是无暇顾及的。这是你在学习股票时,首先要了解的一点。 如果你买了100股通用汽车的股票,往往就会对通用一下子充满感情。当它降价时,你变得暴躁,怨天尤人;当它攀升时,你沾沾自喜,自以为聪明,对通用也是喜爱有加。你会变得非常情绪化,但是股票却不晓得谁买了它。股票只是一个物质存在而已,它并不在乎谁拥有了它,又花了多少钱。我们对市场的感情是不会有一丝回报的,我们依靠的是一个异常冰冷的肩膀。 未来十年里,在座的每个人都可能是股票的净买家,而不是净卖家,所以每人都应该盼着更低的股价。未来十年里,你们肯定是汉堡的大吃家,所以你盼着更便宜的汉堡,除非你是养牛专业户。如果你现在还没拥有可口可乐的股票,你又希望买一些,你一定盼着可乐的股价走低。你盼着超市在周末大甩卖,而不是涨价。”

    现在,让我们抑制一下内心的冲动一起想想,自己为什么在每个地方都跟他们相反?到底是谁出了问题?

                投资实践:以买下整个公司的心态考量

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最重要策略之一,就是以买下整个公司的心态来考量这笔买卖是否划算,但是许多人却常常忽略了这一点。而今市场又开始大幅下跌了,如果继续下跌,接下来正是以买下整个公司的心态来考量买卖的时候。

比如,如果有人愿意出价每股14元买进万科,以万科的总股本是109.95亿计,这意味着万科公司价值为1539.3亿元,他也是愿意按这个价格进行整间收购的。如果按这个价格买进,未来是什么情形呢?万科2008年净利润是40亿元,由于他已经全面控制了万科,其净利润自然全部归属于他。假定万科以后每年都按10%的速度增长,其结果是需要16年才能收回当初的成本。但是如果他只愿意出价每股10元的价格,则意味着万科价值降至1100亿元,但是仍然需要13年才能收回成本。换言之,无论是以1500多亿元,还是以1100亿元的代价去获取现在每年4、50亿元的回报,并不是什么划算的生意。但是,如果他只按每股5元或低于5元的价格买进,那么其情形就不大一样了。假定以每股5元的价格买进万科,那么就意味着万科公司价值仅550亿元——比有人出价每股10元要少支付整整500亿元,更比有人出价每股14元要少支付整整1000亿元。这样,他只要出价550亿元就可以全面控制万科这家公司,而且只需9年就可以收回全部成本,然后在以后其余的时间,每年坐享100亿以上的净利润,而且现在只以550亿元的代价获取4、50亿元的回报,算起来这也是一笔蛮划算的生意。

当然,如果要与沃伦·巴菲特收购史考特·飞泽公司相比,那又可能差一些。1986年,巴菲特收购史考特·飞泽公司时,这家非上市公司当时的面值是1.726亿美元,巴菲特的公司伯克希尔·哈萨维出价3.152亿美元,表面上比面值足足多了1.4126亿美元。但是,从1986年到1994年间,伯克希尔·哈萨维公司累计分得股息是6.34亿美元,为当初并购费用的2倍,而且仅4.5年就收回成本,巴菲特就是做这么划算的生意。

格雷厄姆要投资者设想买下整个公司的观点,让许多投资者茅塞顿开。以买下整个公司的心态来考量买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也是测试证券价格过低还是过高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的投资家乔治·海曼就曾说,他在证券投资中就一直使用格雷厄姆所说的这种技巧,这使他实在受益匪浅。

 

          投资实践:永远耐心等候投资的机会

  大盘下跌了20%,我的一些空仓朋友正在大举买入。但我以为目前股票的价格确实要比前一段便宜一些,但也不见得就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如果不信,举几个例子看看:

    中国石油,本次高点16.55元,当前14.22元,而去年低点9.71元;

    江西铜业,本次高点51.08元,当前37.20元,而去年低点8.27元;

    万科   A, 本次高点14.94元,当前10.69元,而去年低点4.80元;

    兴业银行,本次高点43.48元,当前34.04元,而去年低点14.57元;

    中信证券,本次高点38.80元,当前27.27元,而去年低点17.94元。

    很显然,买入股票的最佳时机就是股票最便宜的时候,而当真正最便宜的时候,我们却又有无数拒绝买入的理由。投资中,真正要做到独立思考,独树一帜并非易事,因为报纸、电视、互联网以及朋友的意见或专家的观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但是聪明的投资者的原则是,只要股票足够便宜,便可以买进,并且不受身边的噪杂喧嚣的打扰。但是如果股票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而且市场估计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其实际价值,那就不值得买入了。买入的股价越便宜,意味着将来的收益率就越高,反之亦然。而现在如果买入,可能还有一些收益的空间,但那也不过是蝇头小利的事,并不会产生什么超额利润。如果一定非参与不可,在我看来,确实没有什么意思。

    本杰明·格雷厄姆的伟大法则之一,就是投资者应该买进那些便宜得让你亏无可亏的股票。在这一点上,吉姆·罗杰斯是与之相同的。罗杰斯认为,如果你是因为商品具有实际价值而买进,即使买进的时机不对,你也不致遭到什么重大损失。因价值而买,行情过热则卖。“平常时间,最好静坐,愈少买卖愈好,永远耐心地等候投资机会的来临。”“我不认为我是一个炒家,我只是一位机会主义者,等候机会出现,在十足信心的情形下才出击。”如果连一个公认的投机大师也是持有这种观点和策略,那么我们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