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甲子变迁再思录


芜湖解放六十周年,我曾在《芜湖甲子变迁之思》(见420日《芜湖日报》)中写了芜湖人翻身自由、当家作主的喜悦,也写了芜湖人追求进步和富裕经历的曲折、苦痛与新生。

芜湖与共和国走过六十年,这一甲子,仅从经济层面看,或许可以用二个阶段、一个转折来勾画其轮廓,遂有芜湖甲子变迁之再思。

二个阶段是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解放初期的芜湖,像样的道路只有长街、二街、北京路和中山路,城区面积才7平方公里。论经济,全市只有8家奄奄一息的轻工企业,叫得响的工业基础就是“芜湖四刀”(剪刀、菜刀、剃刀、锉刀)。1949年到1979年,前三十年的最大成绩,一是建设起一座新兴的中等城市,二是建成一个产业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这三十年发展,一条基本经验就是要依靠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来建设芜湖,发展经济和工业。因为,虽然芜湖早在1876年就开放通商,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不要说发展和进步,社会安全、个人的生命和尊严都无法保障。芜湖具有现代意义的快速发展,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开始进行的。这三十年也有教训,一是国有企业长期生长在计划经济环境中,效率不高,活力不足。这个因素,决定了前三十年芜湖“南烟北铜中芜纺”的“小而全”发展格局。二是为了工业化、城市发展,长期忽视农民、农村,城乡发展不平衡。三是长期压抑个人的生产积极性,社会的经济机能走向僵化、枯涩,进而影响老百姓生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初期,芜湖的年文久和“傻子瓜子”是非常不容易的。   

与前三十年比,后三十年,从1979年到2009年,如凤凰涅磐,完全大变样。总结这段历史,有四点是值得认真总结的经验。一是崇尚创新取、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取小进即满小富即安,为芜湖从农耕文化、小农意识向工业文明、现代都市意识转型,提供了思想支持,并且引发了一系列体制、机制上的重大改革,建立了促进芜湖发展的制度框架。二是坚持清晰的发展战略和明确的思路,并把这种战略、思路告知全体社会成员、每一位干部,“三个国家级”、“招商引资”、“工业强市”、 “城乡一体化”、“全民创业”、“2215发展目标”、 “奇(瑞)(方)特之城”、“动漫之都”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家喻户晓,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出不管什么层级,大家都知道自己为什么在干,都有一个努力目标。这是一种向心力的整合、芜湖精神的凝聚。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芜湖在全省是较早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进入新世纪又大力倡导全民创业,这既是一个突出成就,也是一条基本经验,更是推动芜湖未来发展的动力之一。四是坚持开放带动主战略。依托各级各类开发区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培育具有芜湖特色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路子。这三十年,是在完全不同于前三十年的内外环境下发展的。一是世界范围内的产业梯度转移。芜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始终遵循国内外产业分工和转换规律,积极引进利用外资。二是芜湖东向发展,更大程度上融入长三角。从政府行政服务,到各种资源要素与生产要素,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各类市场与发达地区全面对接,成为芜湖走向“蓝海”的重要标志。

我们送走了两个三十年,又将迎来一个新的甲子年。站在历史的坐标上,真是不胜唏嘘。如果前六十年,是中国翻天覆地、芜湖日新月异的六十年,那么从今以后的后六十年,一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芜湖经济社会与时俱进的六十年,这是一个由新生而兴盛转折。临渊履薄,更好、更快、更专业地自主创新、构建和谐,中国、芜湖又一个甲子的变迁,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