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前三章里就很具体说明了意识是怎么通过内在反思从感性确定性经过知觉,而在知觉阶段发生自身“颠倒”。从而,过渡为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
我们知道,黑格尔在意识进展到自我意识的开头之处便写道:“确定性前此的各个方式对意识来说其真理性都是意识之外的某种东西。”说明了什么?就这就说明:意识阶段的意识和意识对象之间的关系是自我和他物之间的关系,只是在概念上缺乏对确定性和真理性的同一。
在意识阶段之内,意识 表现为对对象(也就是他物)的意识,这种对对象的意识肯定也是从感性确定性开始。而感性确定性的意识就是自我感觉的意识,对象表现为感性的对象,自我的感 觉意识与感性对象相对立。在经历到对感性对象的感觉后,通过反思,意识发现“自我意识”与对象的“感性意识”之间并不能达成一致,也就是说,自我通过感觉 所能确定的和所能说出来的对象“这一个”和自我的“这一个”只是共相,而自我想要确定的和说出来的却是一个个别的对象和一个个别的自我。
原本感性意识只是想通 过将感觉到的对象的存在确定下来,以便在反思中能够保持自我与对象的区别,从而意识到并保持自我的确定性,结果发现“自我”在语言上,所达到的只能是概 念,即便自我只是在内心里使用语言对感觉到的内容进行意会,也是在概念上说出和想到共相,纯粹感性确定性里的个别的“这一个”的内容始终是变化的和不确定 的。
因此,感性所达到的确 定性就只能是“这一个”的共相,对象是一个“共相”,自我也是一个“共相”。对此,黑格尔认为意识被迫回返到自己,因为对象方面的真理性的和本质的东西现 在对对象已经不复是本质的东西了,也就是说,个别对象的“这一个”现在已经被对象的“这一个”的共相所否定,这一个别对象的存在只是还保存在自我的意谓之 中。
同样,对“这一个”对 象的意谓的自我也被自我的“这一个”的共相所否定,前面说道,对象只是为意识而存在的对象。因此,意识和对象之间的相互否定其实就是意识的自我否定,而意 识的自我否定在逻辑上也就是意识的自我反思。换言之,意识通过自我反思将感性确定性里的对象和自我提升到“共相”水平,以共相或普遍性为对象的意识。这, 就是知觉。
在知觉阶段,意识仍以 同样的方式展开了意识和对象之间的矛盾,最后意识如同在感性确定性那里发生过的那样被迫返回自己,亦即它自己又反思自己,并且通过各种比较发现:“不仅它 自己对真理的认识里,包含着向外把握与返回自身的这两个不同环节,而且毋宁真理或其他事物也以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其自身”,于是乎,意识超出了前两种对 待知觉的态度,朝向无条件的普遍性和知性领域而发展运动。
知性以无条件的普遍性 为其对象,这一阶段的意识还没有把它的概念当作概念来延用,对意识来说,对象从同他物的关系中返回到自身,因而它成为自在的概念,但是意识还不是自为的概 念,因此它在那返回到自身的对象中认识不到自己。也就是说,从对象和自我两方面综合而言,知性向自身有了双重的返回:对象返回自身成为自在之物,意识返回 到自身成为自在之我。
但是,在知性水平上,意识还是对自身进行了某种颠倒,经过自我反思由“力和力的表现”的扬弃进入到了“超感官的世界”。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分析一下在知性阶段上的这一意识对自身的“颠倒”。
如同伽达默尔所 认为的那样,这一“颠倒”在意识过渡到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探讨到意识怎样成为了自我意识?或者说,意识怎样意识到它是自我意识?黑格尔在 论“力和知性”一章里描述和区分了两类“超感官世界”。第一“超感官世界”就是经由力向的返回而来的,成为力的表现,即为现象界的内在核心,于是,这里出 现了一个三项式的相关关系,现象界是中项,知性和超感官分别处于中项的两端。
不难看出,第一“超感 官世界”之下的意识和对象是相互对立的,虽然有现象界作为中介,使得知性能够间接地将对象转化为意识的存在。自身等同的“超感官世界”由于是一个静止的规 律王国,它自身毋宁直接表明自己同变动不居的现象界有着差别,于是,由于对象自身的存在(现象)与其概念(内在本质)之间的不一致,知性要求差别表明自身 是内在的差别或自己本身的差别,按照这种方式,这第二个超感官世界就“颠倒”了世界,并且既然一方面已经出现在第一个超感官世界之内,所以,这第二个超感 官世界就是颠倒了第一个超感官世界,也就是意识在这里完成了对自己的颠倒又颠倒。在内在差别里,无限性成了知性的对象,而“当这种无限性的概念成为意识的 对象时,于是意识就是差别的意识的意识,同时又立即是扬弃了差别的意识。它是本身自为的,它是对无送别者划分差别,换言之,它,就是自我意识。”
从对意识阶段的辨证运 动的以上描述中可以发现,无论是感性确定性还是知觉和知性,在意识对象的反思中自我或意识总是被迫返回到自己,表明意识那里存在某种从他物回归的必然性, 而这种从他物回归的必然性离开意识的内在反思是说明不了的。黑格尔对此写道:“自我意识是从感性的和知觉的世界的存在反思而来的,并且,本质上是从他物的 回归”。
显然,这里的他物应该 理解为相对于自我意识而言的他物,也就是说意识在忙于经验感性的和知觉的世界的存在之时,本质上是与他物打交道,认识对象真理,但“这样的对于一个他物、 一个对象的意识无疑本身必然地是自我意识、是意识返回到自身、是在它的对方中意识到它自身。这种从前一种意识的形态的必然进展,(前一种意识形态以自身以 外的一个事物、一个对象为它的真实内容,)正表明了不仅对于事物的意识只有对于一个自我意识才是可能的,而且表明了只有自我意识才是前一个意识形态的真 理”。
这是黑格尔在意识达到 力和知性环节时所写下的一段话,它同样表明自我意识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一种意识形态事实,而是意识意识到自己要认识作为他物出现的对象,认识对象环节上的真 理,只有对于一个自我意识才是可能的。前面已经分析了自在的存在只是为意识而存在的自在,换句话说,意识所认识的对象其实只是它自己。就此而论,意识在投 身于对感性和知觉的世界的经验之时,自我意识作为潜在的结构或真理已经预先作为结果存在于意识之先了,这是一种逻辑上的在先。
其实,黑格尔在这里所 提到的自我意识就是从康德老先生那儿得到的,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将自我意识的综合统觉功能作为主体的否定属性提了出来,以此来沟通现象世界和主体世 界,但在康德那里的自我意识和主体之间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一致,自我意识只是主体认识对象世界的功能和属性,还不是主体自身,因为主体自身在自我意识 之外,是主体方面的自在之物。这里,黑格尔对康德的自我意识理论进行了一次“颠倒”,也就是将康德那里作为宾词和属性的自我意识颠倒为作为主词的主体本 身,主体就是自我意识,于是,现在“出现的乃是内在世界对于内在世界的直观…… 这就是自我意识。”
上面论及了意识通过内 在反思经过一系列的运动形态过渡到了自我意识,其中显现出了意识自身的反身性的本质结构。自我意识以意识本身作为对象,它既是进行意识的意识,又是被意识 到的意识,也就是说自我意识只是作为自我意识的意识。从这点出发可以认为自我意识也具有前此在意识那里呈现过了的反身性本质结构。黑格尔关于自我意识的定 义提出了一个包含有三个环节在内的公式,从这个公式中可以发现自我意识的反身性结构。
首先是自我意识自 身,自我意识是从意识中生长出来的,并以意识作为自身的一个环节。意识以自身为对象,通过反思发现作为对象的意识和作为自我的意识之间存在差别,但自我意 识又了解到自己就是作为对象的意识和作为自我的意识两者的统一,于是将差别扬弃掉了。现在自我意识具有了双重的对象,一方面它作为意识有直接的感觉的和知 觉的对象,“这对象从自我意识看来,带有否定的特性的标志”;另一方面它作为自我意识以意识本身为对象。
自我意识不是“我就是我”的静止的同语反复,而是“在这里被表明为一种运动” ,因为自我意识在这里不仅对对象进行否定,而且为对象所否定,于是自我意识展开自身为否定之否定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对自身的追求,也就是欲望一般,而这种追求下的对象,就其是对自我意识的否定而言,就是生命,于是过渡到自我意识的第二个环节。
自我意识的第二个环节 是生命,由于生命的环节包含有前一个环节在内,也就是包含有追求和欲望在内,因此生命表现为对生命本身的追求。生命或自我意识对自身的确定来自对对象和差 异的否定,并在这种否定中返回到了自身,也就是说自我意识“取消了它同它的对方的对立,而唯有通过它的对方它才是它自己。”
在同生命的对象的对立中,表现为欲望的自我意识经验到了它的对象的独立性,起初它只是抽象的否定掉对象的存在来保持自我生命的持存,经过反思自我意识发现自己只有通过对象的独立性和持存性才能持存地肯定自己。
于是生命在这里与对象的关系有了某种颠倒,对象通过返回到自身也成为了生命,生命对对象的追求也就是对自己本身的追求,但这里的追求已经不是抽象的个别的生命对自己的追求,而是有限的生命对无限的生命的追求,因此自我意识在这里走向了“类”意识。
自我意识的第三个环节 是自我与欲望,实际上也就是“类”意识。这个环节包含有前两个环节在自身之内,自我意识在这里首先要扬弃它的对方来确信自己的存在,这种真实的确信是以确 信对方无独立存在为条件的,但是在自我意识的满足里,它实际上经验到了对象的独立性,并且了解到对自己存在的确信是以能够扬弃对象的存在为条件的,而要扬 弃对象必须有对象存在并且与它对立。
在自我意识一方来说, 它是自为的,因此它必须要扬弃对象以达到自身自为的存在;在对象一方来说,由于它的独立性,它本身就是否定性的存在并且是对自身的否定,因为它必须作为一 个否定的东西而为对方即自我意识而存在,也就是说它是生命的同时也是意识,这无疑意味着它本身也是一个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只有在一个别的自我意识里才获 得它的满足”这样,自我意识就作为“类”意识出现在精神自身关联的环节之中。
通过对自我意识的公式 内在环节的展开,可以发现自我意识概念自身的运动到自我意识和另一个自我意识的关系,是以自我意识的反身性结构连接起来的,也就是说自我意识通过反思不断 向内深入到自身包含的否定性内容之中,而作为结果出现的主体间性即一个自我意识对另一个自我意识的关系是从自我意识内部的“主体性”生长出来的。
具体而言也就是说,从 前作为概念存在于自我意识内部的主体间性现在已经作为对象出现在了自我意识面前,而且由于双方都是自我意识,于是双方在概念上确信了主体间性的真理性。现 在,精神在获致的环节上成了这样的实体,“它在它的对立面之充分的自由和独立中,亦即在互相差异、各个独立存在的自我意识中,作为它们的统一而存在:我就 是我们,而我们就是我。”
综上,论述自我意识的起源和结构,在结果中我们发现了“主体间”意识的必然性,这对于我们当今关于“主体间”的交往和理解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性意义。
Via:慧田哲学《反思黑格尔,否定自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