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连串的事件
本学期的公共素质课“经济思想的成长”,第一讲就是重商主义。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或者是商人,或者是政客,没有专门的理论家。就历史影响而言,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不是蒙克列钦也不是托马斯.孟,而是路易十四时代的财政大臣和海军大臣柯尔培尔(1619-1683)。柯尔培尔所实施的那一系列极端的重商主义政策,历史上被称为“柯尔培尔主义”。想到柯尔培尔主义长期而广泛的影响,我无意间说了一句:“历史是一连串的事件。”
历史当然是一连串的事件,而且历史之线所串联的其实是一系列的偶然性。当然,这种偶然的背后可能蕴涵着某种近乎宿命的必然,比如,特定的历史事件可能是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产物。柯尔培尔的出现可能是偶然的,但在十七世纪的法国,实施重商主义却有其必然性。即使没有柯尔培尔,在荷兰及英国都借助于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出于赶超的目的,也会出现另外一个财政大臣或海军大臣来实施重商主义。对于“太阳王”路易十四(1638—1715)来说,征服欧洲是他的梦想。梦想的实现需要现实的物质基础,何况不甘寂寞的国王还需要奢华糜烂的生活。幸亏路易十四有柯尔培尔这样一个理财高手,使他可以一次又一次地从财政困境中摆脱出来。当然,幸运就意味着偶然。最终,陷入困境的不仅是国王,而是整个国家。
柯尔培尔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举措就是实施重商主义,比如建立国营工厂以推动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以促进出口;减少国内关税修建通衢大道以促进国内商品流通;建立海军舰队以推动殖民扩张以发展远洋贸易等等。柯尔培尔说过这样的话,一个国家的海军永远与它的国际贸易成正比。在柯尔培尔执政时期,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了广泛的干预,而工商业则成为国家经济政策的宠儿。法国本来是重要的产粮国,为了降低粮价以降低工商业成本,柯尔培尔禁止法国粮食出口,同时允许粮食的输入。极端的重商主义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法国工商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深受剥夺之害的农业迅速衰落。农业的衰落最终拖累了工商业并将国民经济带入衰退之中。到了路易十五的晚年,法国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当中。当时,法国外债高达30亿里弗尔,而每年的税收才1.45亿,除去1.4亿用于政府开支,能用于支付外债利息的仅仅500万。
拯救法国财政的希望寄托在一个叫做约翰.罗的经济学家或者投机者身上。
约翰.罗(1671—1729)出身于苏格兰银行世家,年轻时候不务正业,放荡形骸,被叫做“浪荡子约翰”。罗曾经因为争风吃醋而在私下决斗中杀了人,逃亡欧洲大陆。那时候的荷兰,是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罗对荷兰银行制度考察研究的结果,是在1705年出版了《论货币和贸易》,提出了建立纸币银行的构想。在罗看来,货币是商品流通的媒介,货币的缺乏将引起交易媒介的不足,从而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贵金属货币供应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正是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的重要原因。成立不动产银行可以成为解决流通媒介不足的重要手段。以土地作为保证发行纸币,可以增加货币供应,促进经济发展。罗还论证了土地比黄金或者白银更适合充当纸币担保物的自然和经济特点。当时的苏格兰经济发展迟滞,罗将其原因诊断为货币供应不足并向苏格兰政府兜售其货币改革方案。罗的设想没有得到认同,毕竟,这是一个过于超前的甚至有些疯狂的设想。
约翰.罗在欧洲大陆游历期间,结识了路易十四的宠臣奥尔良公爵。罗曾经向奥尔良兜售他的货币改革方案,但没有得到路易十四的认可。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他的曾孙路易十五(1710—1774)继位。奥尔良成为摄政王,开始启用约翰.罗操作法国的货币改革。1716年,约翰.罗受命组建一家银行,以以土地为抵押发行纸币。第一期仅发行600万里弗尔纸币,就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纸币发行不久,衰败的商业开始复苏,生产开始活跃,财政危机开始得以缓解。为了进一步缓解政府财政危机,1717年,约翰.罗在政府特许下成立罗密西西比公司,垄断东印度和中国及南太平洋的贸易。密西西比公司首期发行20万股,并保证年股息200里弗尔。约翰.罗的经营能力已经得到公众的信任,再加上密西西比公司拥有经营垄断权,股票上市后,一路狂涨。随后,公司又增加5万新股发行,竟引得30万人竞购。密西西比公司其实一直没有开展实质性的业务,发行股票筹措的资金,被用于购买国债以补偿财政赤字。由于政府财政依赖于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发行及股价上涨,而股票发行和股价上涨又依赖于纸币发行,于是,奥尔良公爵要求约翰.罗不断增加纸币发行。1718年,罗氏银行在无担保无准备的条件下发行纸币10亿里弗尔。1719年,约翰.罗由于其成功的货币改革被任命为法国财政大臣。
密西西比股票投机产生了巨大的财富效应。巴黎的股票投机狂潮,将全国资金都吸引进来,一时间,巴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为了购买股票,外地人纷纷涌进巴黎;为了应付紧张的住宿,旅馆将床铺开到罗阁楼、厨房甚至马厩里。但这样的繁荣只是建立在沙洲上的大厦。当初为了推动纸币发行,提高纸币的信用,为其规定了与金属货币的兑换比例。最初,纸币发行量有限,而且政府采取措施提高纸币价值,人们自然不会想到用纸币兑换硬币。但纸币毕竟没有价值,一旦人们对其所代表的价值产生怀疑,必然产生兑换的风潮。在密西西比公司某次增加发行新股时,孔德亲王向罗提出购买新股的要求,罗拒绝了他。孔德亲王一气之下,用三辆马车拉着纸币到罗氏银行要求兑现硬币。虽然在奥尔良的斡旋之下,孔德亲王放弃了兑现要求,但兑现之风却在市场上兴起了。人们对纸币逐渐失去了信心,这种失望引起了大规模的挤兑。每天都有人在挤兑中被挤死,1720年7月17日一天就挤死了15人。与此同时,密西西比股票这座空中楼阁也倒塌了,曾经像黄金一样值钱的股票变成废纸。1720年底,约翰.罗出逃,改革彻底失败。约翰.罗的货币改革,其初衷是缓解法国财政危机,拯救法国经济,结果却使法国经济陷入更加深重的危机中,使法国财政陷入了崩溃。
就在约翰.罗大张旗鼓展开法国货币改革及鼓吹密西西比泡沫的时候,有一个爱尔兰人也参与到这一过程中。不过,这个人并不是约翰.罗的同盟者,而在一定意义上是他的掘墓人。这个人就是爱尔兰银行家理查德.坎蒂隆(1680—1734)。
坎蒂隆出身于爱尔兰贵族家庭。约翰.罗进行他的货币改革计划及发行密西西比股票的时候,坎蒂隆正在巴黎从事银行和贸易活动。坎蒂隆以其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目光,看到了约翰.罗改革最终失败的命运,不过,作为一个投机高手,他有能力火中取栗。坎蒂隆成立了一家金融公司,募集资金参与密西西比股票的炒作。坎蒂隆很好地掌握了时机,在股价达到高位的时候,迅速套现,然后将纸币兑现成硬币,汇往其他国家。坎蒂隆的投机行为尤其是兑现行为,无疑是对约翰.罗计划的釜底抽薪。因为约翰.罗的货币改革计划,建立在不断的股价上涨和不断的纸币发行基础上,一旦大规模兑现,纸币和股价都将崩溃。约翰.罗找到坎蒂隆,要他停止破坏改革的投机和兑现行为,否则将把他投进监狱。不过,在约翰.罗能够惩罚坎蒂隆之前,市场已经惩罚了约翰.罗,而坎蒂隆则携带着他的巨额财产,逃往其他国家。
若干年后,坎蒂隆又回到巴黎。利用约翰.罗改革,坎蒂隆已积累了大量财富。坎蒂隆不再进行商业活动,而是投入到研究和著述当中。1732年,坎蒂隆完成了《商业性质概论》一书。在当时,“商业”有着“经济”的含义,所以,坎蒂隆之所谓“商业性质概论”,其实就是经济学原理。坎蒂隆这本《概论》,以简明的结构阐述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被杰文斯称为现代经济思想的源泉,政治经济学的摇篮。坎蒂隆在该书中阐述的重农思想,使其成为重农学派的先驱者。实际上,坎蒂隆的《概论》与重农学派之间,还确实存在着直接的联系。
坎蒂隆生前一直没有正式出版这本他唯一的经济学著作。坎蒂隆回到巴黎后,陷入了不断的诉讼当中。原来,在当初成立金融公司炒作密西西比股票的时候,坎蒂隆的操作行为有欺诈的嫌疑。比如,他利用相当于私募基金筹措的资金炒作股票时,可能在高价将股票卖出,再在低价将股票买回,自己得到差价,而一旦再次买进的股票价格下跌,则由其他投资者承担损失。不过,坎蒂隆有着卓越的辩护能力,在所有的诉讼中,他都取得了胜利。最后,厄运还是降临到了坎蒂隆头上,1734年冬天,坎蒂隆被人烧死在卧室里。嫌犯据说是此前一个月被他解雇的厨师,也有可能是他在生意场的仇人。还有这样一种说法,说坎蒂隆没有死,而是为躲避纠纷跑到了南美。
坎蒂隆《概论》的书稿后来落入法国一位社会名流孔德.米拉波侯爵(1715—1789)手中。1755年,米拉波正式出版了坎蒂隆的《商业性质概论》(重农学派之后,坎蒂隆对经济学的贡献再次被忽视,坎蒂隆的《概论》也再次被历史湮没。直到100多年以后,坎蒂隆的概论才被杰文斯再次发现,他对经济学的贡献再次得到承认),还出版了自己的著作《农民之友》。米拉波的著作实际上是研究坎蒂隆《概论》的心得。由于对米拉波的《农民之友》的兴趣,魁奈与米拉波进行了商谈。随后,米拉波成为魁奈的第一个弟子;再后来,又有杜邦等人的加入,于是形成了重农学派。
“历史是一连串的事件”。柯尔培尔主义在历史上的出现可能是个偶然事件,以这一事件为开端,才有了此后的法国财政危机以及为拯救法国财政而出现约翰.罗的货币改革及密西西比投机狂潮,进而才有了坎蒂隆的投机活动以及此后陷入的诉讼纠纷,而坎蒂隆及其《概论》,又成为重农学派重要的理论渊源,并成为重农学派形成的一个直接背景。一个似乎偶然的事件,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衍生出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的事件,从而使偶然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必然性。
不过,就经济学发展而言,柯尔培尔主义的影响不仅在于其成为约翰.罗改革及重农学派形成的背景,而在于其对法国经济学研究路径选择的影响。重商主义之后,法国经济学发展进入以重农学派为起点的古典经济学时代。在相当意义上,法国古典经济学是在清算重商主义流毒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后法国经济学的发展,在很多方面都体现着对柯尔培尔主义的批判和校正。比如,正是由于柯尔培尔主义对国家干预的强调以及国家干预事实上造成了对社会经济的极大破坏,此后的法国经济学,从重农学派的先驱者布阿吉尔贝尔到孟德斯鸠到魁奈到萨伊到巴师夏,都极端强调自由放任,强调市场的自发作用(萨伊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就成为经济学最重要的教条);再比如,正是由于柯尔培尔主义事实上的非均衡发展政策造成对农业损害进而将国民经济带到崩溃边缘,此后法国经济学给予均衡发展高度的重视,从布阿吉尔贝尔的整体均衡思想到魁奈的“经济表”到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都体现着对柯尔培尔主义警惕、反思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