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现在中国正处于两端之中,一方面是不少产业过剩产能得不到有效消化,过剩严重,另一方面是部分大城市房地产去库存化完成后短期供应不足,房企纷纷上市融资圈地,这种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特点,增加了整个宏观调控的难度。
就是比较红火的一线城市房地产产业,也在面临着成交量萎缩以及政策大棒打压的危险,而且,个别企业提价没理性导致整个产业都跟着挨骂;央企恶意抬高地价扼杀中小民企的发展空间。现在,在半边红半边绿的背景之下,说实话,宏观调控有点为难。
首先,在房地产市场正在明显回升的过程中,其他产能去库存化的任务十分艰巨。中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已经非常严重,就拿钢铁行业来说,工信部部长李毅中说,中国钢铁产能过剩是最为明显的,产能达6.6亿吨,需求4.7亿吨,过剩1.9亿吨。同时还在新建许多钢铁项目,还有5800万吨在建,这样下去,中国的钢铁工业是没有出路的;为了应对产能过剩,工信部表态说,化工行业部门产品的产能过剩问题应该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如果市场不能自已进行调整,主管部门将采取行政手段进行调控。
由此可见,我们现在大部分的产业还处于去库存化的阶段,主要是因为内需不振而外需失去支撑,就目前的国际形势来看,原材料上涨而成品销售缓慢还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在这种背景下,不能逼企业生产,生产的越多亏得越厉害,而且还能打压市场价格,这对于很多产业都不利,工信部宣称动用行政手段解决这个问题,不知道有什么奇招。比如,工信部资料表示,化工产品的价格已经下探到成本线附近,但为了保持市场份额或稳定职工,不少企业勉强开工生产,导致装置开工率不足,库存不断增多。截至7月末,化肥、电石、氯碱、塑料等企业开工率都在70%以上。加之上游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增大了企业的盈利压力。这种局面动用什么行政手段能够拉动有效需求呢?笔者认为,除了收储和缓慢生产外,恐怕现在是没有招数。
第二,房企在供给短缺利润大增以及又能够贷款的背景下,圈地称王者遍布全国,现在又开始重复着2007年的那种架势:房企融资潮再起,IPO、增发、举债等连续上演。8月底,万科重磅推出的112亿元公开增发计划,将近期上市房企融资热潮推向了高峰。根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共有45家A股房企公布融资方案,其中,有12家公司已经完成增发,有32家公司公布了增发预案,融资规模近千亿元。
为什么房企突然变得很拽,这里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2008年房地产市场低迷,开工量减少,特别是第四季度,很多房企根本就没有准备好开工,特别是大家都被金融危机吓破了胆,都没有做好开工的准备,而去库存化在三月份看起来还很沉重,但市场在五月份开始大逆转,去库存化很快完成,而现在却面临着供给短缺,于是在五月份开始起,地王争霸战在各地打响,特别是有信贷输血的有央企背景的房企,在一线城市疯狂圈地,抢占未来的生存权。
特别是星河湾从丑小鸭在经过努力包装宣传后,一天成交40亿,而且这个楼盘的地理位置并不好,有一个场景是一个客户没买到房子还当场痛哭。这样的神话彻底刺激着每一个房企的领导者们。于是,再融资、上市等等2007年忙乎的那一套又开始重新复制起来。
但是,在圈地之后,有不少地王晒太阳,为什么要晒太阳,就是为了升值,这么高的价格买来,根本就不是为了能够按时卖掉。现在房地产量跌价涨的情形实质上是对整个产业很不利,这种现象很不好,一方面会引起老百姓的反感,不少人对于开发商的看法很偏激,确实房地产界存在不少这样的负面问题,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但注意就事论事;另一方面管理层时时刻刻的正在盯着房地产的一举一动,搞不好政策大棒就真得打来,一部分的过让整个行业替你背着,这确实也让人心寒。如果这样搞的话,会使整个产业都面临严重的危机,市场出现寡头垄断。一个产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况且房地产产业还是支柱产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