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发招股意向书,周五启动首次公开发行,主板市场资金分流之势已是必然。
中国股民有打新股的习惯,面对创新板数年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欲罢还休的没完没了勾引,而今终于美人出浴,漫长等待的后果不知是磨灭股民耐性,还是吊足股民胃口。不过,毋庸置疑,打新的诱惑依旧。作为新兴市场,在经济回暖背景下,创业板在初期将会得到公众的追捧,再加上中国纳斯达克的概念炒作,所以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也将能获得很高的溢价(记得两年前中小板新股刚一推出便被股民爆炒的劲儿,实在不敢低估创业板这一锅)。
创业板公司毕竟规模较小,特锐德、神州泰岳等十家公司的资金募集规模估计在30个亿左右。以路透报道为例,北京立思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010.SZ)询价区间为14.4-17.4元人民币,发行股数为2650万股,预计募集资金总额为381,600,000-461,100,000。
所以初步估算,假设年内有100家创业板完成发行和上市,每家筹集3-4亿元,筹资总额约为400亿元,上市后保守估计股价较上市价涨2倍,整个创业板所需资金1200亿,约2.4倍于今年中国建筑筹集的资金总量(501.6亿元)。故其对主板大盘的震荡效应还是不可低估。
但我更关心的是,中国的创业板真能孕育出微软和戴尔这样的公司?
其实,创业板是一回事,创业文化是另一回事,规范发行审核和定价机制是一回事,培养真正的创业土壤则是另一回事,上市圈钱玩心跳,不如脚踏实地做企业家。中国的特色在于跟风炒作陈饭翻新,捡了烂鞋装新潮,数年来遍地开花的企业孵化器、高新科技园、经济开发区却也扶不起几个能当墙靠的主,更为讽刺的是,究竟谁是主,是粉饰业绩的官商,还是真心求进的企业,满目灿烂下,尽是体制和制度蚁穴。中国经济改革30年,从国退民进再到国进民退,国有企业剥离不良资产,包装优质资产上市圈钱,用全国股民的资金来盘活国有经济。第一轮的资产盛宴在于形成寻租者和权力者俱乐部,私营企业的蓬勃发展总伴随着国有资产的流失和银行坏账的飙升,同时,也让国有资产管理者向红色资本家转变;第二轮的资产盛宴在于,此前形成利益垄断者团伙通过资本市场工具鲸吞市场瓜分地盘,使黑领当道,资本门槛高不可攀。我们不禁要问,而今势与道,究竟何为创业?何以市场化改革这么久以来我们有没有形成成熟的创业生态?创业者是低檐下的生存,还是选择无奈的红色谄媚?“同城快递五十克以下、异地快递一百克以下由邮政专营”,新草拟的《邮政法》就是一个反市场化的典型案例。
……
创业板抛出来的是玉还是砖,我们需要时间的验证,但是需要清醒认识的是,器依旧只是器,创业板只是一个形式,一种资本游戏形态。更多的,现在与将来,我们需要游戏规则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