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回炉”做技工羞辱了谁


主持人:新快报记者 方轶

  嘉 宾: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 王建军

  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 信力建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李福明

  汇众益智动漫学院广州校区校长 杨晓微

  日前,一项关于大学生求职问题的网络调查显示,有48.79%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愿意到职业学校回炉充电。关于大学生“回炉”读技校,相关各方看法不一,观点鲜明,有人认为是教育体制的警钟,大学教育应该反思;有人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对自身认识的提升。

  是“岗前培训”还是“模式不对”?

  方轶:几年前,大学生“回炉”还是一个新鲜词,但随着它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大家对它已经非常熟悉,而大学生“回炉”似乎也光明正大了,最近武汉某技校还专门开设了一个“大学生班”。这个现象是否正常?

  王建军:大学生“回炉”读技校是一种正常现象。所谓“回炉”,实质上就是岗前培训。这种岗前培训,是任何初入职场之人都需要进行的。只不过由于职业要求不同,带来了培训形式的不同。大学的专业与职业并不是一一对应,即使有些专业,例如师范、医学等所对应的职业范围比较明确,但真正走上工作岗位,还是要进行岗前培训。有些大学毕业生采取“回炉”读技校的方式来进行岗前培训,说明这些毕业生的职业目标更为明确,对所要从事的职业要求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所以这都是正常的。

  信力建:这个现象肯定不正常,说明大学的课程设计已经不适应实际需求。现行的大学制度源于民国时期和200年前的德国,后来又经过苏联的改造,在课程设计上,30%是政治课,30%是外语课,其他的稀稀疏疏的有些不同课程,行政高于专业,基本学不到什么。以前老三届大多被安排从事行政工作,而现在显然不能再把所有的大学生都安排做公务员,因此沿用旧有的大学培养模式不妥当。

  李福明:这个现象不正常。大学某些专业的课程设置或教学模式与市场严重脱节,不能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认识上未跳出旧大学教育偏重理论学习,轻视动手能力的思想局限;二是不少大学教师本身就缺乏实践知识,很多教师都是走出学校就走上讲台,根本没有相关专业的从业经验,只会讲不会做,无法在实践上指导学生。

  “大学白读论”是否成立?

  方轶:如果大学课程设置有问题,那么那位“回炉大学生”的一句“我的大学真是白读了”就有理有据了?大学是真的白读了,还是有些学生没好好读?

  王建军:一些“回炉大学生”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学会一门技术,正因为他们在大学期间已经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将这种专业知识迁移到技术操作层面。至于“大学白读了”的结论,是由于他们对大学的性质与职能理解不深,对“专业”与“职业”的概念理解错位,对基础理论与操作技术的内在关系理解不够。

  信力建:我认为基本上是白读了。因为现在大学的衙门化很严重,行政比学术大多了,各种抄袭、腐败事件也是层出不穷,风气浮躁,还有多少人能沉下心来钻研学问?而且大学本身的课程设置也有问题,没有将学生的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相挂钩,导致许多学生都在“放羊”状态,并不能学到多少货真价实的知识。

  杨晓微:“回炉”虽然正常,但也不能说大学就白读了。上大学毕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现在“回炉”的并不只是学习不用功的学生,而是因为传统学历教育模式的课程体系有它自身的局限,学生只能从理论上了解知识点,并不能满足现在企业的要求。

  “一纸文凭”不如“一手技术”?

  方轶:前不久,国家劳动保障部门发布的白皮书称,刚毕业大学生的工资等同农民工,于是,关于“一纸文凭”不如“一手技术”的说法又流传起来,大学生“回炉”是不是此论调的证明?

  王建军: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是有区别的。大学所追求的专业设置目标是宽口径的,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宽阔的学术视野和扎实的综合素质,这里面既包括宽厚的学术理论基础,也包括创新的学术实践能力。这也正是大学之“大”的应有之意。

  信力建:实际上,大学培养的就是公民,让每个公民自食其力,各有社会分工和责任担当,任何一个工作都没有贵贱之分,都是一种谋生手段,都是为社会服务的。因此,不管是“文凭”还是“技术”,只要都能为社会做贡献,就没有高下之分。

  杨晓微:文凭与手艺,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就业准入要素。学历教育的特点是以学历文凭为导向,注重和培训的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教育以培养学员谋生技能为基点,贴近企业人才需求设置课程,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现在有些企业在招聘时,不愿意录用懂理论的大学应届生,更愿意选懂操作的职校生。不过,企业对人才也呈现不同需求,读大学获取高学历文凭,对于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十分有益。

  “大学不大,专业不专”成痼疾?

  方轶:听了嘉宾的各种观点,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旅美学者薛涌的一篇博文,他在博文里主张我国的大部分大学要“降级”,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职业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不过改变教育体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做什么?

  王建军:由于近年来大学不断扩招,也由于片面理解大学要与就业挂钩,导致有相当数量的大学追求所谓热门专业,以致在办学过程中出现“大学不‘大’,专业不‘专’”的状况,既不能给予学生宽厚的学术理论基础,又没有培养学生创新的学术实践能力。这是大学面对市场经济所应反思的重要课题。

  信力建: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改进。第一是实行校长负责制。曾经有段时间在学校实施过法人治理,以校长为法人代表,全权负责教学工作,不予干预,这种方式可以确保教学质量;第二是将学费由暗补改为明补,按人头发放教育补贴,加大学生自费部分,家庭有困难的通过奖学金、助学金、贷款等方式进行资助;第三是引入竞争机制,允许多元办学。通过优惠政策,许可民办机构、外资机构、非营利机构都参与到办学行列中,从而改变单一、守旧的教育观念,使教育欣欣向荣、百花齐放。

  杨晓微:其实两种教育可以互相结合,比如,我们就有在一些高等院校进行课程植入,学生在高校学完两年后,最后一年的技能教育,由我们提供实际项目案例、教师支持及课程,这是对高校教育中学生技能缺乏的补充,可以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李福明:对实操性较强的专业,其师资和模式要加以改进。首先,凡是实操性强的专业,其授课教师必须要定期参加实践培训,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第二,要改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例如,以项目实践教学带动理论教学,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领悟理论、运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