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俎豆伴儿嬉
前面,我们在说到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在自己的丈夫去世之后把家从乡下迁到了鲁国的都城的时候,曾经大发了一段感慨——我们说到,由此就可以看出颜徵在的伟大啊,杰出啊,等等等等。
可问题在于:一个小小的搬家而已,哪里来的那么大的功用呢?
这您就不知道了吧?
从乡下搬到鲁国的都城,这显然是孔子的母亲颜徵在的最伟大的功绩——因为,正是这里,奠定了孔子日后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的;因为,也正是这里,孔子迈出了他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的。
话说到这儿的时候,您就开始怀疑了吧?真的有那么神奇?咱们还是从头说起吧。
颜徵在把家从乡下迁到了鲁国的都城的时候,孔子还只是两三岁的小孩子。小孩子嘛,玩儿,还是他们的天性的。
可是,这玩儿什么呢?这里面的讲究就大了去了。有的玩意儿,即对于智力开发没有任何益处,也对于品德培养没有任何好处——这些玩意儿,有的只是突然浪费时间而已。
可颜徵在把家从乡下迁到了鲁国的都城以后,孔子所见到的玩意儿就完全不一样了。
《论语·卫灵公》里有这样一段话:“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对于这段话,司马迁在他的《史记·孔子世家》的理解为:“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话不难理解,关键在于“俎”、“豆”二字。
先来说“俎”。在过去,“俎”有两种意思:其一是我们知道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里面的“俎”,指的是切肉或切菜时垫在下面的砧板。而用在这里,则指的是另外一种意思:本意是供祭祀或宴会时用的四脚方形青铜盘或木漆盘,常陈设牛羊肉——后来就成为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方形器物的专属称谓。
再来说“豆”。在过去,“豆”的本意指的是一种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形状像带高座的盘子。商周时期,多为礼器,经常与“俎”和“鼎”合用。
现在,我们根据上面的这两句话再来设想一下孔子幼年时候的玩耍生活。
我们知道,由于此时的孔家离鲁国的宗庙很近,而每当宗庙举行祭祀的时候,颜徵在都要带上年幼的孔子前去观看。
此时的孔子,肯定是要睁大眼睛、不错眼珠的来观看这神圣的祭祀仪式了。此时的他,肯定会想到下面的问题:这些个成年人,这事干什么呢?他们为什么要干这些事啊?为什么周边的人都如此的庄重呢?带着种种不解,此时的孔子,肯定是要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了。
话说到这儿的时候,我们就要说上一句俗语——“熟能生巧”——了。
天长日久之后,很自然的,年幼的孔子就会把这些神圣的祭祀仪式的程序和祭祀仪式所用的礼器都烂熟于心了。
当然,看只是第一步。学还是要学的——模仿,是孩子们的另外一个天性嘛。
没事的时候,在自家的院子内,年幼的孔子肯定是要用自己和好的泥巴捏挖成俎、豆、鬲、鼎等礼器,摆啊,放啊,等等。
当然,年幼的孔子,也一定会常常的邀来邻家的众多的孩子们演练他在宗庙离看到的全套祭祀礼仪——当然,他们用的,自然的都是年幼的孔子自己用自己和好的泥巴捏挖成的俎啊、豆啊、鬲啊、鼎啊,等等。
话说到这儿的时候,我们就要再说上一句俗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了。
由前面的设想,我们可以看出,简单的玩耍工具里面包含的,是那种传承文化的心志和意趣。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日后成年的孔子一直提倡“克己复礼”,无疑与他早年的生活经历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话说到这儿的时候,您就会知到,我下面要说什么了:
这一回,您瞧出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在自己的丈夫去世之后把家从乡下迁到了鲁国的都城的伟大之所在了吧?
这一回,您知道我为什么要用那些伟大啊,杰出啊,等众多的词汇来赞美赞美的孔子的母亲颜徵在了吧?
当然,要说到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把家从乡下迁到了鲁国的都城的好处啊,这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方面呢——更重要的,还在后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