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保障,比社会保障更为重要


  曾有统计说,五十岁以上的人,一年50万人自杀,但实际上远远不止。《中国老年》杂志的主编说,北京的密云水库,基本上一打捞就是老年人的尸体,但这个在公开场合都不能说。那里的巡防队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打捞尸体。北京的生活质量还是比较好的,毕竟是首都,各种保障都比较好,也不至于说生活不下去。

  那为什么自杀的人那么多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心灵没有保障,老人处于恐惧当中,而儿女又不了解。儿女不能理解老人的这种状态,是因为老人的恐惧状态是特有的。必须等到自己老的时候才能理解,当理解的时候儿女就老了。一些官员的家属说,老人不知怎么搞的,现在天天不要干活也不要上班,家里经济条件很好,天天打麻将,玩,他都不开心,牢骚满腹,搞得鸡飞狗跳。那这就表明年轻人不理解老人。

  我们的心灵为什么会出现恐惧状态?这跟我们过去一直宣扬唯物主义有关系。根据唯物主义,人死了以后就是空白。可是谁都不愿意面对空白。

  老人特别担心空白,同时又有各种信息暗示打击老人。老人过去的同事一有什么病,一查到癌症晚期,老人就会去看望,看望回来就担心自己什么时候也会用患病。没多少天又是一个老战友或老同事的追悼会,又要去参加。隔三差五的去医院探望曾经的同伴,或者一起打麻将的牌友又走了,这一类的死亡信息来的太过密集。这些信息暗示对老人的打击相当大。这种打击,年轻人是没办法理解的。

  心灵处于恐惧状态,也就意味着还处于迷惑的状态,没有完成四十不惑。心灵处于恐惧状态,需要保障,但是我们国家的物质保障才刚刚开始进行。劳保医保社保,各种社会保障,主要是物质方面的保障才起步,但是心灵保障根本没有管。心灵保障的缺位,导致了老年人的自杀率非常高。

  以政府部门的公务员为例,每天都要完成很多短期目标,非常忙碌也没显示出问题。也就是说,他们的生命被短期目标填得满满的。因此,当他一退位的时,这些短期目标都跟他无关了,不要他忙了,他就会发现原来他的生命就是个没有意义的空壳。这会引起人的恐慌,旁边的人甚至他的子女也都没办法体会,他旁边的人只要没到他那个位置的人也不明白。一退休下来,一年两年各种疾病就来了,头发一天就白了,两年就衰老得不成样子。过去忙得那么厉害,辛苦得都快支持不住了,但也没有什么病。现在不用忙了,天天休息,却百病丛生,心灵处于非常严重的恐惧状态。

  但是整个社会对老人的关心又太少了,对老人的恐惧和打击的关心太少了。社会对于老人的关注缺乏,将来整个社会就要为这种关注的缺乏而负责。就像我们不关爱孩子的教育一样--没有按照较好的顺序教育----会遭到报复一样。老人和孩子都是弱势群体。老人的现状就是年轻人的未来。社会不关注老人的生活和心灵。年轻人到他老的时候,同样就不受关注,会非常凄惨地面对自己最后的岁月----最后的时光就是一生的总结。

  信仰佛教的人对生命的态度,和他本人的生命状态,与一般人迥然不同。佛教认为关注小孩和老人非常重要,这是因为他们都是弱势群体。当然也会关注年轻人的状况,但他们处于强势阶段,精力旺盛能够有条件翻身,碰到什么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但小孩和老人就不一样。佛教的教育对这两个群体有非常好心理支持。这可以从皈依佛教修行的老年居士的生活状态看出。比如有对97岁的南昌夫妇,以前是平民小学教师,到了60岁的时候才皈依佛教,现在修行30多年了,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很好,他们每年都要跑好几个地方。前段时间还邀请我们明年一起去朝拜峨眉山。这对老年人跟我们看见的过去从高层退下来的官员差别就太大了。

  有了信仰支持,人可以超越生命,因为信仰比生命更宽,能承托起生命。比如说,生命有50公分的宽度,信仰就有1米的宽度,只有1米宽才能很好地承托起50公分宽的东西。没有信仰,那就像我们房子的地基不够大容易摇晃。如果有一个更宽的承托,生命就会感到很安心。有了信仰作为依托,人开启了智慧,所见到的跟真实现象是相符的,就跟生命的真实现象是相符的。而恰恰我们没有信仰,生命状态跟生命的真谛是不相符的,不合乎生命的真相,这是主流思潮所宣扬的唯物主义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