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一份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工资水平的报告指出,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水平已经接近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这份报告在各大高校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在家庭付出了如此高额的教育投资之后,毕业生的就业回报率怎么会低到这种程度?
其实,社科院的报告把大学毕业生的工资与农民工的工资作比较,真有点“做新闻卖点”嫌疑。它似乎是要引导读者去担心这样一个结果:将来大学毕业生会在劳动力市场上与农民工竞争。实际情况真是如此吗?
稍稍有点常识的人都很清楚: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上是看不到农民工的;同样在农民工的就业市场里,也不会有大学毕业生去那儿转悠的。大学毕业生与农民工并非属于一个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他们是被分离在两个不同的劳动力市场里的,这两个市场之间原则上是没有流动的。换言之,农民工无论怎么努力、收入如何提高,都不可能进入大学毕业生扎堆的那种工作领域;反之,大学毕业生无论如何落魄,也很少会去跟农民工挣饭碗。两者之间一般不构成竞争关系。
劳动经济学认为劳动力市场是被分割的,其中一种分割法,就是分为“初级市场”和“次级市场”。所谓初级市场是指它所提供的工作有如下特征:高工资,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晋升机会,就业稳定,工作规则的处理是公平的和有适当程序的。而次级市场提供的工作则收入低,工作环境差,几乎没有提升机会,就业不稳定,工人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过分人格化,严酷和专断的工作纪律。
通常情况下,初级市场提供的工作都还有一个“内部劳动力市场”,简单地说,进入这种工作部门时的初始工资并不是非常关键,低一点也可以,因为在内部都还有许多晋升机会,更何况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地位本身也是一种心理报酬。但在次级市场提供的工作部门中,通常是没有什么内部市场的,初始工资就是永久性的工资,就是涨一点,也不会很多,工作环境和职业声望都很差,这个市场上的劳动力一般都被视为“无竞争力群体”。
这样看起来,大学毕业生的初始工资接近甚至低于农民工工资,问题都不大,只要他(她)能够进入初级劳动力市场获得就业机会。
然而,问题并非那么简单。
大学毕业生是自己把自己“定位”在了初级劳动力市场上,但初级劳动力市场却并非是为大学生准备的。换言之,如果大学毕业生能够进入这个市场,那么并非因为他(她)的受教育程度,而因为其他别的原因,否则,农民工也可以通过自学成材或专业培训提高受教育程度从而从次级劳动力市场进入初级劳动力市场了,但这是不太可能的事,这两个市场之间几乎是没有流动的,是相互封闭的。其实,仔细做个调查你就会发现,在初级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部门中,有许多都不是大学毕业生或受教育程度很高的人,有许多都是复转军人、下海干部、官员和工商界领袖的子女、各种社会上层的关系户等等。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并不明显,因为它们的高等教育普及率比较高,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问题的真象,但即使如此,我们也还是可以发现,在初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相当大多数都是学非所用,也就是说,大学教育并不是他们工作所需。我自己作为大学生教授,我很清楚,有多少毕业生能把大学教给他的东东实际运用到他的工作中去。
那么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两个市场的不同定位呢?
答案可能会让许多人想不通,是“品位”,或者说,是“工作品味”。
“品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学概念,它表现在工作态度上仅仅只是诸如:做事是否认真、有无上进心(野心)、对工作是否一丝不苟、能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是否理解上司、能否抵御非法活动的诱惑等等;但是,这些都只是现象,本质的东西却是发源于一种生活方式和角色认识,它与个人生活史密切相关,与家庭生活、社会地位、生活习惯、交往方式、宗教信仰以及对世界的体认方式……都有直接关联。
当然,最直接的还是工作环境。也就是说,初级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环境有助于培养这种“爱工作的品位”;而次级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环境却极容易让人产生“厌恶工作”、“对抗工作”、“投机取巧”、“好逸恶劳”的工作品位。于是,两个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实际上都在强化着两种不同的工作品位和劳动态度,从而使得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成为了一个社会事实。
于是,我们的问题就是大学应该教什么?大学生在学校里应该学习什么?
大学生应该学什么?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