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中国教师走过风雨60年之路(之六里程碑亲历)


人民教师国庆情缘

本报记者 冉阳

这是一群有着特殊经历的人民教师。

在他们当中,有人亲自参加过开国大典,有人带着自己的学生数次“出征”;还有人,从当年参加庆典的学生,变成了如今组织学生参加庆典的老师……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他们都曾与国庆庆典结缘,他们都曾为祖国的华诞献上了自己的祝福。

十一,从天安门前走过……

变的,是成长的一代又一代,不变的,是澎湃的心情;

变的,是祖国的蓬勃发展;不变的,是那颗炙热的爱国心。

 

1949年 开国大典

亲历人:刘晋(曾任农业部党校常务副校长)

                        彻夜不眠地唱歌等待大典

已经85岁高龄的刘晋是中央团校的第一期学员。1984年,他进入中央团校学习。第二年也就是1949年,中央团校接到了参加开国大典游行的任务,刘晋便是其中的一员。

刘晋很清楚地记得,当年和同学们是乘坐火车提前一晚从学校赶到了天安门,头晚被安排到西四附近的一个中学里集中休息。兴奋的同学们彻夜未眠,不断高唱《东方红》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二天上午10点,刘晋和同学们一起出发到达天安门。“我们很幸运,因为我们的方阵被安排在国旗周围,我离国旗很近很近。”

对于开国大典的情形,已是耄耋之年的刘老如数家珍。下午3时,人民领袖毛泽东庄严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个洪亮的声音震撼了北京城。 毛泽东亲手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广场上冉冉升起。与此同时, 54门礼炮齐鸣28响,如报春惊雷回荡在天地间,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28年。 紧接着举行了规模浩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当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刻,当毛主席向全世界公告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在哭,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激动,因为我曾经历过旧社会,我知道新中国的成立对于每个中国人的意义。”

刘晋还回忆说,当天的庆祝活动一直到晚上9点多钟才结束,欢乐的人群又唱歌又跳舞,不舍得离开天安门广场。

 

1954年 建国5周年

亲历人:黄志坚(国内首位青年学教授)

 

                        穿自己最干净的衣服去举旗

 黄志坚是中央团校的第七期学员,1954年9月入学,随即参加了当年的国庆庆典。“我的象牙塔生活就这样幸运地开始了。”他说。

当时的黄志坚22岁,团校总共挑选了几十名学生参加国庆游行队伍,任务是手举彩旗。“当时并没有严格的训练要求,只在庆典前夕集中,宣读了注意事项,他和其他学员举旗子进行了简单的操练,就上场了。而且也没像现在一样,发统一的服装,大家都是挑出自己最干净、最好的衣服穿上。”

9月30日午夜,黄志坚和同学们一起,坐大卡车去到天安门附近的丰盛胡同集合。“当时坐的那个大卡车特别冷,大概30个人一车,也没有坐,大家都站着。” 黄志坚说当时尽管大家都冻得直哆嗦,但心里却热呼呼的。

第二天天一亮,黄志坚便和同学一起被集体组织步行至天安门。黄志坚用三个“第一次”概括了自己的那段记忆:“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目睹毛主席和中央领导,那是我第一次看见那么多国家部队的现代化武器,那是我第一次参加那么大规模的群众性游行活动。”黄志坚在回忆那段经历时,用了两个词形容当时的自己:双目湿润、心跳加速。

特别幸运的是, 30年后,黄志坚还作为1984年国庆庆典观礼嘉宾,在观礼台亲眼目睹了整个庆典过程。

 

1984年 建国35周年

亲历人:孙笑纳(中青院公共管理系教师)

                         我当时特想扭头看天安门

现在中青院公共管理系任教的孙笑纳老师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大专班的第一期毕业生,她在入学后幸运地参加了建国35周年的庆典活动。当时中直机关共组成了十个方阵,来自中青院大专班的200名学员作为共青团系统的代表,组成了其中的仪仗队方阵,以踢正步的方式通过天安门城楼接受检阅。为此,孙老师和同学们从1984年寒假结束便开始训练,几乎用上了所有的闲暇的时间。尽管训练异常艰苦,但是孙老师回忆说,当时没有一位同学有怨言,大家热情高涨。

令孙老师记忆犹新的是当时参加检阅时所穿的白色西装。那时文革刚结束不久,漂亮的西装套裙还是一件稀罕物,能穿着这样的服装从天门城楼前走过,无疑令孙老师她们倍感兴奋。

孙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走过天安门城楼那一刹那的心理感受:“正步走过天安门时,纪录要求方阵队员目视前方,不能向侧面张望。当时,我和同学们都想扭头看看天安门,因为都非常想近距离地看看天安门上的邓小平同志,但在纪律的约束下,我们最终没有向城楼看上一眼”,这也成为了我们永久的遗憾。”

一个人的一生总会经历一些难忘的时刻,对于孙笑纳来说,参加1984年建国35周年的国庆庆典游行正是她最难忘的一件事。“想起那次国庆带给我的心灵震撼,我迄今难以平静。”如今做了教师的孙笑纳对国庆庆典有了这样的理解,国庆庆典不光是对祖国现实成就的庆祝,还是为了激发大家更好地投入建设新成就的工作学习中。

孙笑纳说她会尽个人的全力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1999年 建国50周年

亲历人:沈广会(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北路小学书记)

                    鼓号队穿上了龙凤服装

  1999年,50年大庆的时候,沈广会是石景山小学的教导主任。

  平日里,由他一手带出来的鼓号队因为成绩出色加入到了游行队伍里,作为入队老师他要“打大镲”。“我们的百人鼓号队参加过十一届亚运会4路火炬交接仪式;在远南运动会开闭幕式上演出过;参加过第七届全国运动会的闭幕式。”提到这一连串的成绩,沈广会很兴奋。

  他回忆说,那一次一次国家给大家统一了服装,“是那种流行的龙凤服装”。因为是排在后面的方阵出场,这次他们在历史博物馆门前集结,在这个地点附近集结的还有“三军仪仗队”、各种武器装备、各种部队,“我悄悄地带上了相机,当时就跟军人啊、武器合影,给孩子们留下特别多的回忆。”沈广会说。

  在等待出场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很清楚地看到江泽民主席向大家挥手,那场面非常鼓舞人心。

之前的1969年和1984年,沈广会也曾参加过国庆庆典游行。今年的60周年国庆庆典,沈广会将第四次“出征”。这次,作为石景山八角北路小学的书记,他将带领86名学生,与方阵中千余人一起走过天安门。

 

 

2009年 建国60周年

亲历人:王渭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参与60大庆学生方阵带队老师)

从学生变成方阵组织老师

王渭巍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的一名青年教师。年轻的他已经先后两次亲身经历了国庆庆典。

第一次,王渭巍参加了1999年的建国50周年庆典群众游行。“当时,我还是一名大二的学生。”十年后,也就今年的国庆节,王渭巍再次与国庆庆典结缘,他参与今年国庆60周年大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游行方阵的组织协调工作。

通过几个月的演练,王老师感受到,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也应用到了国庆庆典。王老师告诉记者,在今年的演练中,会用电脑技术观测游行方阵的步幅步频,计算误差,然后将数据反馈给带队老师,以便老师指导各方阵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

对比两次经历,王老师感慨良多:“十年之间,我见证了国家进一步走向富强的过程。” 王老师感触最深的是,虽然两次参与庆典的青年主体发生了改变,游行的服饰发生了改变,但是青年们对于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不曾改变,作为公民对于祖国的责任感也不曾改变。而这一点正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