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工业的发展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没有自己的民族工业,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这个国家就没有前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许多产品都已成为全球性产品,许多支柱产业也成为国际性支柱产业。以造船业为例,目前全国造船企业约有3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大约有370余家,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船舶制造业基地之一。今年前8个月,70家重点监测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492亿元,实现利润141亿元。
但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货运业务萎缩,船东一旦接船会产生诸如码头泊位、燃油、人员工资、保险等不菲的费用,因此一些船东让船停滞在待交付阶段,把损失转嫁给造船厂,导致今年以来延期开工及交船现象蔓延。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调查了解,8月底约有20%的未开工船舶被船东要求延期开工,约有10%的已开工船舶由于船东原因延期交付。据不完全统计,1-8月全国共撤销船舶订单84艘(399.6万载重吨),其中,8月撤销订单9艘(11.6万载重吨)。因此,“交船难”问题正成为我国造船业共同面对的问题。
那么,从船厂“交船难”问题中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呢?实际上,从企业数量来看,我国纺织、建材、船舶、汽车、钢铁等各类企业数量应该是最多的,但大多企业规模偏小管理粗放,加上人才队伍短缺力量薄弱、研发投入少技术水平落后、市场竞争无序力量分散等因素,导致企业数量多但总体实力不强、总产值高但盈利能力不强、重复建设多而差异化不够、市场推广费用多而研发费用少、代加工多而自主产权生产少等等,导致一些工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不断加深,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
不过,我们欣喜地看到,为了提高民族工业的核心竞争力,今年国家先后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对关系国计民生的汽车、钢铁、纺织、船舶等十大行业发展制定了发展纲要。笔者认为,民族工业要发展壮大,民族工业要做大做强,民族工业要走向世界,需要建立完善十大产业体系,其中包括工业生产体系、社会化协作配套体系、科技创新体系、人才教育体系、物流配送服务体系等等;需要重视小企业培育力度,加大优势企业强身壮骨步伐,注重各类所有制成份企业的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充分竞争、充分开放的民族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