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张云川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上指出,构建河北现代产业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事关我省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河北长远发展的一个战略性核心问题。对此,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党的十七大对我国产业发展提出的总体要求,是出于解决我国产业发展出现的技术水平低、对资源过度依赖、高投入低产出、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现实矛盾和问题的需要,是将产业发展与“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密联系起来的新思路新举措。当前的河北正处于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站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构建符合河北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不仅有着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而且有着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
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已初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部分领域优势相对明显的产业基础,经济总量为全国第六位,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全国位次分别为第五、六、七位。但在既有产业体系架构与组合中,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且内部层次低、行业领军企业少、产业集中度低且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初级化且知名品牌少、资源依赖程度高且投入产出比较效益差等问题依然突出。以工业为例,高能耗问题非常突出,经济增长的粗放特征仍十分明显,发展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2007年,全省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以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0.7%,综合能源消费量达到15156.24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总能耗的89.2%,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4.19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6吨,分别是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的2.7、2.9、3.1和4倍。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劳动力、资源和能源等要素成本上升,环境约束更加严格的背景下,这种粗放的、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只有努力构建起符合河北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做强钢铁产业,大力培育装备制造业和石化工业,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食品、建材、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同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结构调整,提升行业技术水平,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培育先进生产能力,实现高质量高效益有内涵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破解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产业结构偏重和资源环境约束的瓶颈,确保实现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既定目标,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遵循国际产业发展普遍规律的必由之路
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是国际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全球高端竞争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我省现有产业体系低端、偏重、粗放、分散,与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从当前情况看,占据产业大头的还是初级产业,能源、原材料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只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8%,制造业中的高端行业占比较小。全省拥有炼钢能力的52家钢铁企业,平均每家产量只有223万吨;规模以上纺织企业1337家,平均完成工业增加值只有2700万元。多年累积形成的结构畸形、布局分散、技术低下等产业问题,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障碍。面对国内外产业发展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有加快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我省产业素质,实现升级转型,才能跟上世界产业演进的步伐,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战略制高点,赢得发展的先机。
与城镇化协调推进的内在需要
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结构不合理,是制约河北现代化进程的两大主要矛盾。国内外经验表明,工业化的过程也是城镇化的过程,经济现代化就是依托这两个过程完成的。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美国的犹他州本属于传统的农业和矿业区,工业不发达,上世纪90年代以前经济发展缓慢,在美国各州中相对落后。1991年后,犹他州迅速崛起,成为全美最大的软件业基地。其主要原因就是州政府加大了城市建设的投入,改善网络、机场、高速公路等硬件环境,重视发展教育,并努力营造有吸引力的生活环境。国内苏州、深圳、上海浦东都是随着新城的建设,现代产业出现了飞速的发展。从我省看,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使我省城市化水平正发生质的飞跃,城市的承载力大幅度提升,已到了产业主动跟进的时候,这就需要适时构建符合河北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唯此,才能更好地促进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两轮驱动、互促互进、协调发展。
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战略选择
国际金融危机使我省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企业创新能力弱的深层次问题凸显,危机之后我们面临的挑战将更为严峻。因为金融危机过后,产业竞争格局由规模竞争、成本竞争、产品竞争向技术竞争、管理竞争、品牌和营销服务竞争转变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如果我们此时不能变“危”为“机”,痛下决心推进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水平,提高竞争力,那么危机过后,在这场金融风暴带来的国际和国内产业分工“大洗牌”中,我省产业就可能被挤压、被边缘化,发展会遇到更大的困难。因此,必须未雨绸缪,及时确立现代产业体系的方向,寻找经济基本面和产业发展新的支撑力,把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企业理念牢固树立起来,努力实现由粗放转向精细、由过度依赖量的扩张转向追求质的提高,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依靠开发新产品和改进工艺提升我省产业层次,提高我省企业竞争力。唯其如此,才能为推进结构调整、发展转型提供动力和保证,确保我省金融危机后的可持续发展。
我省产业由粗放发展向有内涵发展转变的根本路径
目前,我省产业发展存在相对突出的结构畸形问题。在三次产业内部,二产比重一直在上升,2008年达到54.2%,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达到50%后开始下降的趋势不相吻合。在其内部,重工业占到70%-80%,与35%-45%的国际规律、45%—65%的先进省份趋势有明显差异。用国际标准衡量,我省一产就业比重还明显高出5个以上百分点,与我省GDP超过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极不相符。从产业结构高端化的标志产业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规模以上增加值仅为北京的1/4、天津的1/5;进出口额仅为北京的5%、天津的6%。其根源在于我省科技进步相对滞后,科技进步环境全国排序第17位,科技活动投入排序第23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排序第27位。从产业布局看,中心城市一直是我省重点建设的区域,以往2/3的经济产出都来自于此,3/4的大项目也摆放于此。长期以来,大规模、群体性和高强度资源开发,形成了我省高度依赖资源的主体产业体系,长期与生态环境不和谐,导致我省产业竞争力退化,在全国分工中处于低端地位。从我省的现实基础条件看,必须全力构建以科技、人才为动力支撑的符合河北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提升制约产业发展的“短板”,实现我省的产业竞争力由弱变强,产业层次和水平由低变高,产业实力由小变大,才能加快实现富民强省的奋斗目标。
总之,构建符合河北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是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战略方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河北的伟大实践,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河北发展进程中的一次历史性跨越。这不仅是一种眼光、一种胸怀,而且是一份责任、一份义务;不仅是一个紧迫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通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拉动经济增长,是河北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思路,是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大战略,需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