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77,中国景色之构成


载2009年9月3日《科学时报》

 

中国景色之构成

 

No.277,中国景色之构成 - 刘兵 - 刘兵的博客

《中国景色》,单之蔷著,九州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定价:68.00元

 
□刘兵
 
我相信,大多数对于文化有所关心的人,应该知道《中国国家地理》这份杂志。而《中国景色》这本书,就是该杂志的执行主编单之蔷从他十年来为每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写的卷首语中选出的。不仅仅在“科普”类杂志中,《中国国家地理》可以说在发行量上是独一无二的,就是在一般文化杂志中,其品位和影响也是有口皆碑的,十年来它已经成为中国时尚杂志中的一个神话。在如今匆忙的生活节奏中,可能还是会有不少人无暇一一细读各期杂志,然而,这本卷首语的精选,却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以更为浓缩的精致,让读者对于这本杂志的风格、概貌有一大致了解,更可以间接地通过其主编者的点睛式的叙述,让读者对于这份杂志十来年的重要主题背后的思想性内容有所把握。因为卷首语又恰恰是杂志的导读或点睛之文。不过,当它们自身再汇集起来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时,又会产生出另外的阅读效果。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看这本杂志,所以对它还是比较熟悉的。与它的前身相比,《中国国家地理》能够办到现在这个样子,我想,一是与编者的理念有关,一是与在这样的理念之下的精心策划有关。从每期专题的选择,以及其中的内容,不难看出其办刊者的思想性,其先进的理念,同时,也会为其基于传播效果的精心策划所打动。
 
作者在其书中谈道:“这10年来我默默追求的东西,我找到了。其实这些文章都在做一件事:建构中国的形象。”当以地理学,或者,当以目前地理学更有卖点的应用即旅游的眼光,这种形象,也就是所谓的“景色”。不过,与一般或是平庸或是肤浅的旅游读物不同,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以及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那本杂志之精华的《中国景色》这本书中,“中国景色”的构成,却绝不仅仅是自然风光以及与之相关的地理科学知识。作者在关注独特的自然景观的同时,实际上又是以更大的热情在关注与自然密不可分的文化。
 
这里所说的文化,又不同于一般旅游刊物所习惯于讲述的那些旅游文化。我们经常会听到人们谈论自己在旅游中或是偏爱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但在这本书里所讲的文化,实际上是在一种更为宽泛的意义上,以更为独特的视角所发现的,更能体现中国之特色的文化。
 
仅仅从这本书中各篇卷首语的话题来看,就会发现其与众不同之处。例如,作者会讲饮食,讲姓氏,讲茶,讲婚姻习俗,讲中医,讲休闲……而且,这些又都是在与广义的“地理”相关的意义上来讲,其中有趣的知识、令人颇受启发的见解和深刻的思想随处可见。正是以这样的方式,作者全方位地建构了一幅中国景色的立体画面。
 
在这里,我用了令人颇受启发的见解和深刻的思想这样形容。但我觉得这样的形容并不为过。因为支撑着它们的,有来自多种学科的基础,其中尤其突出的,是像科学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文化研究等学科的一些前沿性的观点。这就更加突破的狭义的地理学和狭义的旅游知识之类的局限。举例来说,作者在谈到风水问题时,将其命名为“中国人内心深入的秘密”,而在看待与之相对的“科学”时,认为“与其把科学当做真理,不如将其当做一种文化,一种来自西方的有其自身民族性的文化”。在谈到有关中医的争论时,也将西医当下的问题予以剖析。这恰恰反映出某种多元文化的精神。而在谈到走婚时,则表现出了某种人类学的关怀,并在论及因要建设水电站而将淹没某个有走婚风俗的小村庄时,不是从那种物质发展的立场,而是更从文化的立场感叹:“鲜水河大峡谷的走婚制延续了几千年,为什么要在我们这个时代消失呢?”如此等等,鲜明地反映出了作者倾向的类似观点,在这本书是随处可见的。
 
不过,既然是精选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卷首语,选择的标准也是可以讨论的。在赞赏作者的构思的同时,我也会想到一点遗憾。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国家地理》的各个专题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2004年11月的“走遍世界去问河”那期。几年过去了,我还依稀记得那期杂志上对于欧洲一些国家的河流,特别是那里人们对于河流利用情况的报道,以及与我们国家情况的对比。其中,涉及到许多很有争议的问题,例如像水电开发,像开发与自然保护的协调等等。这里面在深层所涉及到的,实际上是一个河流观,甚至于就是自然观的根本性问题。正如单之蔷后来在接受新浪采访时所说的,在我们这里许多人眼中:“河流就是一个可以利用的资源,尤其是有些人,要把这个河流吃干、喝净、一滴不剩。”因而,才会带来了我们国家许多河流的干涸或断流。
 
我还记得,也正是那一期关于河流专题的杂志,在环保界以及更大范围内引起了很大反响和争论。可惜的是,在这本《中国景色》中,却没有收入那一期的卷首语,我前面所说的遗憾之处即在于此。也许,我们一说要建构中国形象,往往只是向着美好的方向去想。确实,对于美好的发展和追求是极为重要的。但与此同时,对于问题的存在的正视,也同样重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而且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也许后者要更加重要。
 
最后还可以提到的是此书大量配图之精美。当然,有《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依托,这也并不过于令人惊奇,但那些令人叫绝的摄影,毕竟为“中国景色”做了某种图像的印证,也使此书的阅读更令人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