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鼓唤天地 金融谱华章
图:银行业金融机构2007年9月资产情况
根据银监会的划分,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外资银行和汽车金融租赁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来源:银监会)
明天就是建国60周年了,总结、归纳一下西南重庆的金融成就及未来展望,目的从金融这个侧面,了解重庆60年的建设成就,增加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是有价值的。
建国之初,重庆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亿元;改革开放之初,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9亿元,约为建国初的十倍;如今建国60周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507.7亿元,约为建国初的一万倍。
2009年8月末,重庆银行业资产规模和存款规模均突破万亿元大关,分别达到12982亿元、1050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8541.93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保持不良贷款“双降”,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名第五位,西部最低,不良贷款比例降幅在直辖市中排第一位,资产质量提升到了新水平;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再创新高,2008年共实现税后净利润137.7亿元,同比增加19.97亿元,增长16.96%,保持了自2006年以来利润快速增长的良好趋势,净利润在西部列第二位,银行业盈利呈现蓬勃增长态势。
建国初期,人民银行也主要通过行政手段直接规定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配置金融资源,宏观调控功能受到较大制约。从一定意义上说,银行就是财政的出纳。1984年,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在渝专门行使央行职能,担负着在辖区内实施货币政策,负责本地区金融行政管理和金融业务监管的任务。。“一部三局”下较为健全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在重庆基本建立。通过系统性的制度变迁,人民银行参与宏观调控工作任务日益突出,工作重心更加明确。2008年,关于人民银行的新的“三定”方案进一步强化了人民银行的宏观调控职能。将发改委、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列为宏观调控部门,将制定和实施宏观信贷指导政策写入了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
解放之初,经过清理整顿后,重庆有22家私营银行和12家私营钱庄恢复营业。随后,公私合营和新的金融机构组建工作启动。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人民银行既是国家管理金融的行政机关,又是办理信用业务的金融组织,是重庆唯一的金融机构。
目前,重庆辖内拥有中资银行业市级机构28家,其中地方法人银行3家,信托公司2家;外资银行10家、代表处2家,区县村镇银行3家;证券、期货和基金法人机构8家,证券公司营业部75家;保险业法人机构3家,市级保险分公司36家。新兴金融业态方面,小额贷款、担保、信托、融资租赁、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机构的数量、规模和业务量,在西部名列前茅。金融业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
去年以来,尽管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但重庆金融业却逆势而上,2009年上半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长37.5%;银行业机构实现利润77.3亿元,不良贷款率降至1.74%,资产质量位居全国第三;证券、期货公司代理证券和期货交易额同比增长57.6%、92.7%;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135.7亿元,同比增长19.2%,保费规模位居西部第三。
1899年重庆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重庆分行开立,到抗战陪都时期,重庆拥有各类金融机构120余家,成为当时全国的金融中心。解放后,特别是1983年被列为全国第一个综合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1987年成为全国第一批金融改革试点城市和重庆直辖,推动了重庆金融业的长足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2009年1月,国发3号文件提出要将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凸显了国家战略,重庆金融业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2009年上半年,重庆金融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近5%,金融业已经成为我市支柱产业。截至2009年8月,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8541.9亿元,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速已连续8个月全国第一,贷款余额上升至西部第二,在重庆历史上绝无仅有。贷款余额与GDP的比例接近1.5:1,金融产业对全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建设进一步提速。今年以来,恒丰银行、花旗银行、华侨银行、梁平澳新村镇银行、开县泰业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落户。重庆金融界也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重庆与中石油协议设立注册资本金60亿元的金融租赁公司,与美国亿泰证券、平安信托签订设立50亿元股权投资基金、私募基金战略合作协议,与惠普还签订了在渝创建亚太结算中心协议。
薄熙来讲话鼓舞人心 五个重庆目标说到做到
让无形资产变成真金白银
迈向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 重庆金融业60年发展的光辉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