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发绩效工资的钱从哪里来?


在中国,事业单位规模不小呀。截至2005年底,全国事业单位总计125万个,涉及教科文卫、农林水、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工作人员超过3035万人,是国家公务员的4.3倍,占全国财政供养人数的近80%。每年养活这拨人的开支,想想也是笔天文数字。所以一下子增加这么高幅度的绩效工资,钱从哪里来,自然值得大家关注。从国务院公布的会议纪要来看,此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所需经费,由县级财政保障,省级财政统筹,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及东部部分财力薄弱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所需经费,按单位类型不同,分别由财政和事业单位负担。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要县级财政来保障的话,对目前绝大多数县来说绝对是个不小的负担。中国的县级财政基本上入不敷出的,如果没有中央的财政转移支付手段的话,中国的县级财政早就破产了。绝大部分县是养人财政。这里面还不包括县级政府通过所谓政府投融资平台,需要承担的巨额隐性财政赤字。现在一下子要给600万医疗事业职工来买绩效工资的单,压力可想而知。而其他的事业单位,在会议纪要中直接明确文字中的财政是有地方财政还是中央财政来负担。要全部由中央财政来负担,我估计也不现实。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今年财政赤字预算高达9500亿,在财政收入增速极速下滑的背景下,要一下子再为3000万人,每个月增加1000元的绩效工资来买单,中央财政估计也吃不消。至于要由事业单位来解决的话,空间更加有限了。很多事业单位,国家是不允许其创收的。比如这3000万人员里面最大头的教师,学校创收几乎没有多少可能,真要他们去创收,那不是要将其逼出更多的乱收费。要事业单位自己来解决,难度可想而知了。

 

   所以对于这么一个让各方都很期待的方案,我们既需要支持,更需要冷静观察。重点是究竟通过什么办法,筹措资金,能够使得这笔一年高达几千亿的惠事业单位的行为,真正落实到位。顺便提一下,中国是否真需要3000万事业单位的职工?事业单位这种在金融危机中的这种变相的加薪行为,是否会影响到拥有最多的就业人数的企业职工的某种感受呢?还有一个就是这个绩效究竟要如何体现,是否以绩效为名,行级别分配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