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
——天津市语言学会2009年科普宣传材料
天津市第七届社会科学普及周将于9月7日至13日举行。天津市语言学会作为社科普及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多年来,在这个领域成绩斐然。根据本市社会语言生活的实际和大众对语言知识的需求,今年我们撰写并印制了下列科普文章,将在科普咨询大会上向市民发放。
一、天津方言俚语多
二、关于天津方言岛
三、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四、城市地名命名四原则
五、“铃铛阁(ge)”还是“铃铛阁(gǎo)”?
六、怎样看待“网络语言”?
下面将《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刊载如下——
民族共同语、标准语,和一个人的母语方言之间,并不存在着势不两立、水火不融的关系。为什么?标准语和母语都应该有,它们各有不同的生存空间和使用范围,以适应不同的需要。比如,普通话是工作语言,方言是家庭语言,二者并不冲突。这种状况在其它国家、其它地区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在香港,有两语三文;在新加坡,官方语言有四种,印度人、马来人、中国人相融于一个国家。用于沟通这三个民族之间的官方语言、工作语言,是英文。华人社区的工作语言,就是华语(普通话)。但在具体的社团或家族内部,你爱说广东话,或爱说福建话,那是你的事。所以说工作语言和家庭语言是并存不悖的。我们在普及推广普通话,强调民族共同语的时候,并不意味着要取消方言。而是使公民在说方言的同时,学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从而在语言的社会应用中实现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
拥有十多亿人口的汉民族,在历史上由多民族融合而成的,由于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局限等多方面原因,形成了纷繁复杂的地方方言,有粤、闽、吴、湘、赣、客家、北方、西南等大的方言区域,还有许多种次方言和数不清的地方土语。不少方言彼此间不能互通,存在着严重的语言隔阂和语言障碍,这种状况对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是不利的,需要大力推行、积极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方言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基础,比如中国数百种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形式都是以当地方言为依托的。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情结,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普及普通话并不意味着要消灭方言。
目前,中国政府已正式将包括语言在内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列入了中央财政预算项目,每年拿出相当数量的资金开展此项工作,在中国,语言的多样性将会受到保护,多语言的和谐统一、规范发展将会得到持续的政策支持。
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是尽量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绝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无庸讳言,随着普通话的逐步推广,方言的作用自然逐渐缩小。学校里的师生,部队里的战士,铁路和公路上的员工,大中城市的商店和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为了实际的需要,都应学会说普通话。
在一些大城市里,很可能在一个家庭之内,老一代说的是方言。第二代在家里说方言,到外面说普通话,第三代就根本不会说或者说不好原来的“家乡话”。尽管方言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但还是会长期存在的。普通话是为全民族服务的,方言是为某一个地区的民众服务的,这种情况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在不需要用普通话的场合,没有必要排斥方言,事实上这样做也行不通。
就汉语方言来说,因为受普通话的强大影响,近年来各地大小方言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异,总趋势是向普通话靠拢,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或多或少吸收普通话的成分。有些方言特点正在较快地消失,一部分方言,因受普通话和周边其他强势语言的影响,加之自身的规范化又不够高,因而其语言活力正进一步下降,语言功能也在逐渐减弱,有的更处于濒危状态。因此,目前语言学界对于濒危方言进行抢救式的调查研究,例如对海南岛、皖南、赣南、湘南、粤北等薄弱地区的濒危方言进行调查探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属于方言学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为历史留下宝贵的方言资料。
在处理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上,坚持社会语言生活主体化和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使公民普遍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并在一定场合自觉使用普通话;另一方面,承认方言在一定场合具有其自身的使用价值,但使用方言的范围有所缩小,却是正常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