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战略金属的高度重视是从西方国家开始的。根据欧盟的数据统计,2007年,中国的稀土冶炼分离产品出口到47个国家和地区,排在前几名的依次是日本、美国、法国、荷兰、意大利、德国、英国、韩国等。而这些国家很早就开始悄悄储备战略金属。
中国稀土最大的进口国日本,早在1983年就制定了《金属矿业事业团法》,规定对7种稀有金属进行重点储备。这7种稀有金属是镍、铬,钨、钼、钴、锰、钒。日本政府的储藏量可满足42天的生产需求,民间储藏量可满足18天需求。一旦遇到进口受阻的情况,这些储备金属便被紧急提供给各个厂家。对于稀土问题,日本国际未来科学研究所的滨田和幸说,“中国拥有世界稀土资源的88%,掐住了日美的咽喉……中国或许不该去掐别人的喉咙。”
在稀有金属资源当中,欧洲最为看重的包括钨、铟、钼、锗和稀土。这些稀有金属应用于半导体、照明、太阳能等常见商用领域。同时稀有金属在欧洲还常被称为“战略金属”,因为它们在国防建设中也有广泛的用途。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纸面上拥有广大殖民地的丰富矿产资源,但它很快发现德国和美国等竞争对手早已钻进了它的“矿产仓库”。为此英国政府在上世纪20年代就制定出了至今几乎没有被更改的矿产资源政策。其中包括,对英国的矿产进行调查,以部分判断是否存在汞、铂、硼砂和钾等可供开采的矿床;英国必须划出一些石油贮藏区和矿区专供国防需要;为鼓励国内采矿工业,建议政府采用补贴制度,政府按最低限价收购;在英国本土和英联邦国家建立冶炼厂。欧洲同美国共同参与的海湾战争是二次大战以来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战争,这使得欧洲各国清楚地认识到了战略金属的重要性。例如,钴是军用飞机和导弹的关键材料。制造一部喷气发动机需要使用408公斤钴,这是因为喷气发动机用的超耐热合金中含65%的钴。在经济层面,英国《金融时报》这样描述战略金属的重要性:这些广泛应用于高科技的稀有金属,可用来制造计算机和手机,对环保也同样重要。上个世纪80年代制造计算机时需要12种原材料,时至今日需要60种以上。欧洲高科技行业需要保持这些材料的价格稳定,否则会影响企业生存,并威胁到成千上万个工作岗位。
在美国,战略金属供给的安全性是一个重要课题。美国国防大学战略物资产业研究小组在2008年的研究报告中称,战略物资不仅包括那些对于维持经济健康和国防安全至关重要的物资,而且还包括采矿、加工以及相关技术。报告指出,美国有18种矿物100%依靠进口,还有4种矿物对于进口的依赖度超过了90%,只有很少的矿物能够从国内获得。从物资的角度来看,美国依靠世界为其提供对于国防和日常生活至关重要的原始物资。这些物资的供应如果中断,那么将对美国的经济稳定和国防需求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其实,美国研究小组发现的这些问题恰恰是美国一种国家战略的体现。早在1987年,美国政府就把许多金属列为对于战争和经济具有战略重要性的金属。从那时起,美国开始对锰、铬、铂等重要金属进行战略储备。1981年下半年,里根政府决定拨出1亿美元购买战略资源(包括62种矿物、金属和其他原料);次年4月5日,又决定拨款125亿美元,专门用于购买铬、钴、钨、铁矾土等战略资源。近年来美国在这方面的“动静”小了一些,但这与其经济结构转型不无关系,且这种转型所造成的只是战略资源总量和进口结构的调整,并非根本政策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