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来国企收购民企的现象不断出现,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这是一个明显的信息------改革的倒退。一个亏损的国企凭什么去呑并一个有利润的民企,这非常值得那些专家、学者的研究、非常值得国家高人去思考了,这绝对不是改革初期那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试点。这明显的是一个和改革不相关联的问题。
关于国企的劣根性无须多费唇舌,这大家多明白。我要问的是国企为什么要呑并民业?它的背后隐藏着什么?高层为什么不阻止这种倒退的行经?
各企臭名昭著、以垄断、低效、腐败、为其最大特点。请问那一家国企在同等条件下能取得比民企更好的效益?除非它是垄断行业。牛奶业也好、钢铁业也好、房地产业也好、都不是垄断行业、呑并之后的结果可想而知。那明知是火坑为什么还要往里跳呢?这其中个因恐怕只有它们自己知道。从小里讲幕后的交易、民企的灵活手段、国企高层的个人利益他/她们心知肚明,10亿的企业卖个20亿有何不可。这也叫双赢。但这这种双赢是以损害国家与人民利益的双输为基础的。从大里说,这种国进民退是以社会权力和与资金的结合,而形成的官僚资本主义社会基础。这种官僚资本主义的形成将对中小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社会资源的配置将会越来越不公平,不公正。将会进一步加大社会的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将越来越大。中产阶级队伍将会受到压缩。社会不稳定因素必然增加。这是从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的严重倒退,持续发展下去的结果是断送30年的改革开放成果,使中国走上完整的官僚资本主义社会。从此使中国进入万劫不复的时代。早期的国企改革是以“贱卖”为特征,将大量国有资产流失,使得那些掌权者一夜暴富,制造了大量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亿万富翁。更为严重的是使千万工人失去了工作岗位。贫富悬殊越来越大。社会茅盾激化。
而这次的国企收购民企正好向反,是以高价买进,这国企是吃错了药。还是这民企吃错了药?但不管贱卖也好、贵买也罢,我想总是双方都有利可图。特别是个人利益。无利可图的活是没有人干的。
而政府明知在前期的企业改制中,国家和人民吃了那么大的亏,不但不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尽快制定《国有企业改制法》反而对目前的国进民退、高价收购不闻不管。百姓真不懂你们的脑子在想些什么。“可爱的”政府我实在想不起对你们怎么说。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国进民退有利于工人阶级当家作主,能够提升工人在企业中的国家主人翁社会价值。实际上这更是一种空虚的精神自慰。国有企业除了垄断行业外那有什么企业效益可言。既然企业没有经济效益当然也根本谈不上工人阶级的利益。或许在某一短期内。利用国有企业的资金优势、和其它的一些特殊权力、也不排除职工的短期利益的获得可能性。但一个企业的发展和工人的长期利益必然是密不可分的。一切短期的、投机性的利益不符合工人阶级的最终利益。通钢事件足以说明国企高层是如何对待工人阶级的。把企业一卖了之根本不管工人的利益。所以对那些认为国企呑并了民企工人阶级的利益为提高的想法是不实际的。
至于那些垄断行业的国企工人利益那是不可同日而语、我今天讲的只是国企进入非垄断行业的前景分析。并不适应于国有垄断行业。
实际上工人利益的权力要得到保护这与民企和国企(垄断行业除外)是没有区别的。关键是国家有没有一个保护工人阶级的利益的法律。唯一能够代言工人利益的工会成了党的第二政府,他们更本不能代表工人的利益,他们代表的是老板和少数官员的利益。工会在实际上完全成了花瓶,成了摆设。这种工会不是独立于政府和业主之外。而成了政府和业主压制工人的帮凶。
象我们这样的一个大国在前30年的民进国退时,为了工人的利益,为了保护这些全国人民60来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财富,理应出台一个适合国情的《国有企业改制临时法》这个法律很容易一是如何保护好工人的利益,把解决工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来解决,二是如何保护好国有资产,只要紧紧抓住这二件事,就不会有通钢或其他类似的情况出现。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为止我们还见不到类似的国有企业改制临时法,未一能见到的是今年5月1日实施的<企业国有法>。所以我们实在弄不清楚,人民供养了那么多的国家公务人员,人大常委会又养了这么多人,纳税人花了那么多的钱,时间过了30年还是弄不出一部适合中国的《国有企业改制临时法》这到底是中国没有人才?中国人没有智慧?还是做官的无能?
国进民退目前来看案例不是很多。但如不认真对待将极有可能重蹈覆辙过去的历史。
国进民退——这是严重的社会倒退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