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舞:源村的婚事



源村的婚事
刘燕舞
一 看亲
 
原来在源村婚姻主要以说媒结合为主,自由恋爱的是少数。因而,在一开始便免不了要有一个相互结识的过程。因为在正式见面之前,有可能男女双方是没有见过面的,甚或两下相隔比较远,彼此了解很少。对于说媒,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情况。一是地方上有媒人主动去说的,有些有说媒经验或擅长于说媒的人了解地方上的男男女女的基本情况,一待时机合适,就以半开玩笑半带真的口吻对男女双方及其父母探探口风,如果能够探出点眉目就会尽力说合。二是地方上的父母或他们的子女中有一方看中另一方的会去央求说过媒的或具备说媒能力的人去到另一方家说合。三是经过自由恋爱,但父母双方都不同意或有一方不同意的,恋爱的双方会请求自己的亲戚或媒人去斡旋。
媒人说了一个大概的时候,便会履行婚姻中的第一道程序,或者说是第一次礼仪,那就是“看亲”。看亲的意思有两层,一是看双方的“亲事”,这里所谓的“亲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外表、长相。二是看“亲家”,即未来可能结成儿女亲家的双方在这一次看亲过程中可以彼此了解。看亲的目的就是要为男女双方以后的交往奠定基本的初步的合法性,并使得双方有可能朝最终的婚姻目标迈进。
看亲的具体情况是由媒人领着男方的父亲和伯叔兄弟到女方家去吃一顿中饭,这个日子是事先双方约定好的。女方这边也会派自己的父亲和叔伯兄弟到场作陪,双方互相聊聊家常。吃完饭后,女方如若同意,便会泡一杯茶给男方,男的同意就接下这杯茶,顺便在茶盘里放一个红包,是为“茶礼”,红包原来一般是五元,现在多少不定。男的如果不同意,就不接女的这杯茶。女的拿了茶礼钱后会出去,如果她表示最终同意,估计男的已经喝完茶了,便会过一会儿又折回来收茶杯,如果突然反悔,又不同意了,那么就不回来收茶杯以示拒绝。
看亲时,男方只有男性参加,男方的女性成员是不参加的。女方也主要是男性成员参加,女方的母亲只会泡第一轮茶,此后便不再参与其中的活动。
如果看亲成功,即双方都同意,接下来,男女双方可以比较自由的交往,但一般而言是不允许同房同宿的。不过近二十年,这一规矩已经基本上不再存在了,是否如此,男女自行决定。按照一般的规则,看亲虽然不能最终决定两者是否结合在一起,但是大多数看了亲的双方,又都同意了的,都能够完满结合。看了亲后,双方虽然都同意了,但是相处一段时间后其中任何一方如果发现对方不合适,或者双方都觉得对方不合适,不想继续交往结合了就可以停止交往,双方不会有太大的损失。这也是为什么以前要规定,虽然看亲了,但是还不能同房同宿的原因。因为一旦同房同宿,意义便不一样了,这时性道德便会强有力地规制双方。不过,总体而言,看了亲后双方同意的,是很少有反悔的,这也是后来禁止看亲后同房同宿规定松动的原因之一。
看亲作为第一道走向婚姻的程序,为以后的婚姻的可能性奠定良好基础,但是随着自由恋爱的越来越多,双方的了解已是今非昔比,作为主要为了了解双方情况的看亲也就自然逐渐丧失其真正的功能,因而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并不是说,自由恋爱一兴起,看亲就立即消失,这中间的变化有一个缓慢的过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看亲仍然流行着,即使是自由恋爱的,双方非常了解的,也履行此道程序,只不过,这种程序的履行更多是象征性意义的,是一种乡土制度延续的惯性。当这种制度惯性逐渐消解近趋于无时,并加上村民的逐渐理性化,觉得既然双方都如此了解,甚至都已经来往,或者已经在父母还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同房同宿过,从理性的角度来看,看亲自然没有太多的必要了,看亲也就自然消失。看亲最开始是在自由恋爱者之间的逐步消失,其后是在仍然持续着说媒传统的婚姻中的消失。农村中仍然靠传统的说媒的方式而结合的婚姻即使是现在也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随着自由恋爱对看亲的冲击,说媒也从原来近乎是两个家族的公事逐渐变成了男女双方两个核心家庭的私事,因而看亲在传统的说媒婚姻中也逐渐淡出市场。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个事物,或一项制度,固然有其功能,但并不意味着其功能一旦消失,其便跟着消失,它还可能会因为其他的因素而继续存在。因此,制度的存在既依赖于其功能的存在,同时也依赖于其他因素,典型的如一个地方积淀下来的文化。这种积淀下来的文化往往是制度产生路径依赖的可能原因,也是其不会立即消失而会经历一个缓慢的过程然后消失的原因之一。
 
二 看房
 
看亲后不久,女方会和男方约定一个日子,女方到男方家来看看基本情况,是为“看房”。 来男方家里看房的女方成员没有男性,全是女性,她们由媒人领着。但是女孩的母亲是不来的,来的女性成员主要是女孩和她的伯母、婶婶或姐妹。她们实际是代女孩的父母亲来看的。伯母、婶婶一般是按女方家族的房份来的,每一房来一个人。一般而言,一房就是一户。如果亲隔得比较远,如出了五服的,就按大房来,所谓大房就是以大儿子为户主的那一房。
看房并不是说就只看房子,同时也看男方家庭的各个方面,甚至包括男方所在的地方。但是,房子在婚姻中的地位也是比较重要的,因此看房作为这一环节的称呼也就不无道理。有一个当地关于看房的经典的真实笑话为证:一群人看完亲后,男孩说,我家里的房子就是好啊,我家里的房子就是光啊(“光”的意思是指房间的光线好,很明亮。)。女孩的妹妹说:姐夫(看亲同意了后,就可以按正常的姻亲称呼喊男女双方的相关人员),你的房子好是好,能够摸得屋檐到(“到”在平江方言音中为第三声,与“好”字形成押韵,这句话的意思是形容男方的房子矮),你的房子光是光,就是几间豆腐箱(这句话是形容男方的房子很窄,源村的豆腐箱大的大概是1.5尺长和宽,小的则大概是长宽均为一尺以下)。
看完房后,大家会一起在女方家吃顿中饭,吃完饭后整个过程就算完成了。在源村,二十世纪前期,看房一般是不需要给任何东西的,但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兴起送一块肥皂,即给来看房的女方的女性成员送一块肥皂,也可以说是对于看房的“回礼”,后来又慢慢开始兴起送一块布,布的长度刚好一米,之所以定好一米的长度作为规则,是因为一米布一般能够做一条裤子。回送布的礼节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此后开始逐渐以钱代替,刚开始时,一房一般是20元左右。再往后,一般是从2000年到20005年,钱的数目逐渐增加到200元一房,近两年又涨到220元一房。
看房的风俗持续到2002年,此后近5年来就没有了。但是看房没有了,所没有的只是这一过程,而其中要回礼的东西,到现在是回钱则仍然有,这要回的钱现在则挪到了下文要述说的“订婚”中,也就是说,在订婚中还得补上看房中的礼。
看房的兴衰,其道理与看亲是相同的。不过,与此兴衰相伴随的,还有对待物质与精神的看法的变迁。应该说,以前结婚更重视礼仪的象征性和功能性,以及精神性。而现在,或者这几十年来,是逐步过度到重视物质性。比如,看房,原来只是了解男方的具体情况,以与看亲主要了解女方的情况相对应,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物质色彩。我们可以从源村对于结婚的称呼的变迁也可以看出来,原来源村对于男方结婚叫做“讨亲”,意思很简单,就是说这门亲是讨的,既讨了一门亲戚,也讨了一个媳妇,讨的自然也就是不要钱的。而此后逐渐有“收亲”一说,既然是“收”的,那自然与“讨”不同,“讨”无异于是白搭,“收”则还是要一定的代价的,不管感情上怎么样,“收”多少还是有点是“收购”的味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回一块肥皂在那个年代可能也不意味着比现在的送钱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只不过,这一整个演变的轨迹是越来越物质化,越来越金钱化,其数目也可以在预料的将来会迅速地突破一个又一个历史记录,同时也会创立一个又一个新的历史记录,然后又破又立,螺旋前进,没有人能阻挡得住。
此外,不同的时代所受的大传统的影响也不同。或者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大传统的内容和形式也不一样。村民说,毛时代时对于结婚,国家既不允许请客,也不允许回东西,而随后的邓时代,这一切都不同了。所以,在毛时代,有杀几只鸭子就可以结一场婚的可能,而且可能得很普遍,但是邓时代以来,靠杀几只鸭子就想把媳妇娶进门肯定是过去式了。同时,我们也确实从中可以窥探出妇女地位的变化,原来的男女地位是在某种意义上的平等,而后来则是某种意义上的妇女地位的上升。强调平等与强调地位上升所制成的后果肯定也就大不一样。因此,不同的国家大传统在笼罩村庄的时候,村庄的生活自然会因之而异。
 
三 订婚
 
看房同意后,如果双方没有什么问题,过一段时间就可以开始考虑“订婚”了。订婚原来也叫“写订婚字”。订婚就是男女双方约定一个日期,由媒人领着女方的人到男方家吃顿中饭。订婚的规模比看亲要大,看亲一般就是两到三桌,而订婚的规模则在4—10桌左右。看亲到场的只要男方和女方的父兄、叔伯来了即可。订婚则除了男女双方的父兄、叔伯外,男方还会视情况把自己主要的亲戚叫来,这些主要的亲戚一般包括男方的外公、外婆,舅舅、舅妈,姨父、姨母,姑父、姑母,以及男方父亲的舅舅家的嫡亲大房等人。女方来的则是她的父亲、哥哥、弟弟、伯叔父和她那一姓中未出五服的各大房,这些人除女孩的父亲外也构成日后结婚时的“上亲”。
看亲和看房都还没有办酒席的必要,一般也不会按酒席办。但是订婚则是要办酒席的,席的名称一般叫“情席”,情席的特点是菜一共十碗,前六碗是一碗一碗上的,这前六碗一般是下酒用,吃这六碗菜时,大家互相喝酒吃菜。吃这六碗菜一般是吃到两三碗就有人来把菜碗拿走,等到都吃完后就都拿走。等这六碗吃完后,接下来四碗仍然是一碗一碗上的,但是菜碗不会拿走,因为这四碗是下饭菜,这一段一般不喝酒。这四碗菜通常情况下为扣有汤皮的猪肉,汤皮也是猪皮做的,皮子要附上一层薄薄的肥肉,汤皮是一张完整的皮子,长宽均约10厘米,皮子下面是猪肉,猪肉下面是酸菜,这碗菜上面扣了一个碗,用筷子插进去再翻起来就能把汤皮翻入这上面盖着的碗,这样菜实际上是两碗一样。然后一碗是鱼,一般都是一条草鱼的中间部分,里面放有汤。再一碗则是青菜,青菜里面一般放有黑木耳,且青菜是放有汤的。还有一碗则是咸菜,通常是腌榨菜丝炒猪肚,里面会多少放点芹菜。前面吃的六碗则会略有变动,但是一般第一碗都是吃拌有千张和炸鸡蛋的竹笋丝。然后有炒鸡肉,鱿鱼或墨鱼丝,千张皮炒豆芽,甜的肉丸子或者用莲子代替,肉丸子或莲子因是甜品一般就上在第六碗,在上这碗菜之前会上一碗拌有葱花和姜的开水,供吃甜品前后洗调羹或筷子用。
订婚时吃“情席”自有其道理,所谓情席,即是开始建立了一定感情了的人一起吃的酒席,“席”在平江方言音中与“戚”相同,所以,按谐音理解,情席又可以是指有了一定感情基础的亲戚聚在一起吃的酒席的一种。比情席差一点的酒席叫“生席”,“生”则是同“陌生”意,所以这种酒席的吃法实际上就暗含有聚在一起的人还比较陌生,属于陌生的或者说还不太了解彼此的亲戚吃的酒席。生席的菜只有八碗,比情席少两碗,生席上的菜与情席也不大相同,一般而言比情席的菜要稍微差一些,后面四碗规矩虽然也与情席差不多,但是不是特别考究,所以有时简单八个菜凑在一起也可以笑称是吃了一个“生席”。因此,在看亲或看房时如果要摆席的话可以摆生席,但一般不会摆情席。而比情席再好一点的则是“至席”,“至”有达和极致的意思,因而至席也就是在源村中吃的一种最高贵的席,一般是有大事或招待贵宾用。同时,至席也意味着达到顶峰的极致的非常亲的亲戚的意思。至席的菜则比情席多两碗,后面四碗下饭菜与情席相同,不同的是前面八碗,比如在吃情席时可以炒一碗鸡肉,但至席中则必须是一只完鸡,即一碗菜就是一只鸡,鸡肚子里面还含有鸡蛋,一般是八个(因为一桌只能坐八个人,桌是八仙桌),这菜就叫“金鸡下蛋”,而在情席中就简单叫做炒鸡肉。所以,结婚时则必须吃“至席”。
由这种酒席安排,我们也可以看出,结婚在源村人看来是一个由“生”开始,逐渐生“情”,情而“至”时则诸事皆达,婚姻自是水到渠成了。
吃完饭后,男女双方来的人也即来吃订婚酒的人会聚拢在一起,摆几盘果碟,一边吃果品,一边又喝点酒。然后男女双方各找一个代笔的,在订婚书上签字。这两支笔就是源村人称之的“金笔”,说其是金笔是为了凸显其重要性和特殊性,同时也凸显其崇高与神圣性。因此,由这里又衍生出一套行为规范,比如,在去别人家吃酒席后登记礼簿时,人们一般会对登记礼簿的人谦称地说一声“借一下你的金笔”,意味代我登记一下,可见其神圣性。订婚书一般由男方先请人拟好,写在一张红纸上,红纸的状态和样子就如同我们在电视里面看到的皇帝的圣旨或诏书一样,滚起来可以将其滚做一筒。订婚书的大概内容就是写着:“经男女自愿,双方父母同意,拟订立婚姻之约。”“订”与“定”实则在此是通用的,所以订婚也就意味着把婚姻定下来了,在订婚书上签字的男女双方的亲戚,实则是作为这一过程的见证人,此后一般是不容得反悔的,如若反悔则应承担相似于离婚一般的责任。同时,双方的亲戚都在上面签字,也就意味着孩子的婚姻对于双方的亲戚也有道义上的约束力,这样一来男女之间的婚姻就不仅仅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理解的男女双方或者我们通常法律语言中说的夫妻双方的私事,这样,孩子的婚姻实际上是除了他们的私事以外,还变成了两个家族甚至是几个家族的公事。因此,任何一方想要反悔也就变得并不是那么容易,比如有人在日后结婚了又有离婚念头的,他舅舅可能会跳出来说“你要这样搞的话,以后你就别进我的家门,就当我没有你这个外甥,你也当作是没有我这个舅舅,我们就这样割袍断义”。实际上,从看亲开始,一直往最终的成婚路上,所有重要活动一般都是由男女双方的两大家族作为基础,并会把男女双方亲戚的其他家族都牵扯进来的事情,所以婚姻也就像是织蛛网一样,层层密密,千丝万缕,所牵涉的关系千万重。
因为看房时应该回给女方各房的东西在后来逐渐发展成把看房省略掉后,就把应该回 的东西顺延到订婚这一环节了。订婚原来是没有这一环节的,原来的订婚一般就是吃顿饭写完订婚字后就可以了。所以,现在订婚中新增的回礼这一环节实则是省略掉看房所造成的。而且,看房原来多以回一米布为主,但是,因为订婚比看房有着更重要的意义,所以一米布自然很难凸显出其中的意义,是以虽然礼节省掉了,但是礼节中所凸显出来的利益却不能省掉。当然看人们怎么理解,可以将实质性的“钱”或者说物质本身就理解为利益,但也可以将礼仪本身的一套身体实践仪式理解为是利益所在。但前者是现在的状态,后者只能是过去式了。因此,人们虽然在现代性讲求的简单和不太拘礼之外,却还是不忘记了现实的物质利益,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在订婚中把原本属于看房所要履行的任务补充履行起来的原因。按道理来说,看房作为礼仪的象征性功能消失后,应该是没有了踪影的,但是物质性的兴起却能压倒形式性的东西。因此原来的实质性的礼仪的消失,却没有消失原来礼仪中形式性的物质性利益,而现在则在新的形式性礼仪中仍然补充履行着原来非实质性而现在看来是那么实在的利益。
当然除上述要回各房的礼仪性的物质利益外,也不能忽视女孩的利益。总不能让女孩空着手回,因为别人都有。但是女孩毕竟是未来的新娘和男方家的媳妇,所以与她的家族的各房不同,自然应该有新的更加不同的和更加重要的物质利益才能体现出她的重要性。这一体现就是在订婚中所谓“三金”即“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的总称的兴起。三金在早两年是以四千元钱左右可以折算的,因为那时的金价大约是75—100元一克,而现在则是175元甚至更多一克。所以原来公认的4000元左右的标准自然也就不太适应三金的要求。现在的4000元大概只能买到原来三金中的两金,而买不到全部。这样,订婚对于男方来说,其成本在这短暂的几年中自然是在迅速上升。
然而,订婚的礼节相比于现代的婚礼还是略显麻烦,现代性的婚礼只要男女双方同意就可以领一个结婚证了事,婚姻完全变成了男女双方两个人的私事,好像除此二人之外,其他人是不能也不应该干涉的。所以,对于订婚这种需要几个家族参加的礼节自然也没有太多意义一样。简便的办法自然是有,那就是这两年(2005年至今)兴起的所谓“联根”。
“联根”在原来的毛时代就有,那个时候之所以要搞联根,如同在上文探讨的国家大传统的影响有关一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大家都比较贫困,顾不了那么多。所以,男方由媒人领着到女方家吃顿饭,把男女婚姻事情说妥即可。因而可以杀几只鸭子就可以了事。但是后来,随着生活的逐渐好转,国家的大传统所宣扬的意识形态也不再强调那一套,因而开始兴起订婚,但订婚也只不过是履行手续程序而已。而现在人们发现,反正男女自由恋爱(一般而言是这样),看亲的彼此的初步了解不需要了,看房的了解男方的基本情况也不需要了,接下来则是觉得订婚也没有太多必要,不如结婚时一起搞掉。
另外,联根虽然在以前有过,但是现在如果说要恢复并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本地婚姻更是不太可能,也不是太适应。但问题是,现在的农村已经不是静止的农村,它在迅速变化,农村中的婚姻圈已经不是昔日的同一文化圈内的婚姻可比,随着打工大潮的出现,农村的男男女女跨省结识的越来越多。因此,原来主要以村为单位的婚姻圈现在实际是以跨省市县为单位的。因而,各地的风俗也不一样。同时,如果按源村的风俗行订婚之礼,关键的一点是对于跨省等远距离婚姻来说,其成本太高。估计单是把女方的父亲和各房接过来的车费就够办一场传统意义上的婚礼了,这样站在理性的角度当然是极为不合算的。因此,采取联根的办法比较好。但是此时的联根与原来的联根又不一样,此时的联根虽然省掉了订婚所需要的礼节,但是订婚中所应该花的物质性利益仍然是不能少的。该回多少钱,该给女孩什么,一样都不能少。
跨省的婚姻一旦在联根上面有了具体实践,本文化圈的或者说近距离的婚姻也自然跟进。跟进的理由当然是省去麻烦,再说现在的婚姻,对于家族来说也不像是以前那么重要,婚姻确实也真的开始朝着男女双方个人的私事转化,故而没有必要牵扯这么多人进来。但是对于原来享受因自己家族子女出嫁而带来的微薄礼仪(实已为礼金)的人,他们对于形式可以不太在意,但是对于物质性的利益是不可能不在意的。因而,现在的联根就变成男方不再大张旗鼓地请一班人来吃顿饭然后写个订婚字。而是变成男方由自己的父亲,媒人领着直接到女方家去把钱给掉。给钱的办法则是各房220元,媒人200元,女方的父母亲一般是3000元到6000元,女的自己则主要是三金和约3000元礼金。所以,联根的费用大约是10000元—15000元左右。这对于女方来讲是“纯利润”,因为女方不需要任何回礼的,且干脆得很。对于男方来说,省去了吃酒席的几千块,因为订婚的酒席不像结婚,结婚时来的亲戚是要送礼金的,但是订婚则不需要。这种联根也不像毛时代的联根仍然要双方的主要人物到场,现在就简单变成男女双方父母由媒人领着单独打交道。给各房的钱也变成由女方的父亲把钱送到各房去,而不是订婚礼仪中的由男方亲自回到各房手里。联根的时间也可以随便定,不像以前还要择一个良辰吉日。现在只要双方在礼金来往上没有冲突就可以随便选一个时间,然后随便弄点吃的,哪怕是几个果品都行,然后把钱和三金过好了就什么都可以了。
因此,原来的看亲与看房实际是逐渐消失了,而随后的订婚在现在也开始变得流于形式,甚至形式都可以不要,只要有实质性的钱从中转动就基本可以了。这种形式的变化,站在男方的角度实在没有什么不好的,既省去了诸如张罗酒席的很多麻烦,又不要牵扯进太多的人和事。对于女方而言,也没有吃什么亏,原来礼仪性的该给什么现在联根中仍然补给了,且还能免得跑一趟,也是其乐无比而又非常干脆的事情。因此,在这个讲求双赢的年代,联根看起来自然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按原来的规矩,一般订婚了,男女交往的情况也就大为不同了,因为订婚就意味着早晚两个人会在一起,所以,订婚后的男女便有同房同宿的,一般而言,双方父母也就没有要求那么严格。所以,订婚后,很快就有怀上孩子的。结婚时便会让孩子随同新娘一同嫁到男方家,男方在把新娘取进家时,顺便要补一份礼给女方作为把孩子从外公家送回自己家的报酬。按理,这份礼是因孩子而有的,也应该补给孩子本人,但实际上,这份礼并不是孩子得了,而是孩子的外公家得了。
如此一来,传统意义上的订婚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迈向最终的成功的婚姻的关键性的一步。正是因为订婚具有村落传统中相类似于法律意义上的合法性,所以,经过订婚的人很少有后悔的。因为,前面看亲、看房两步有足够的时间让双方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如果不同意可以在此前终止,此前终止交往的话,双方的损失不大,也不会牵涉到太多的经济利益。但订婚了就不同,不但牵涉各方的道义利益,而且也牵涉到各方的经济利益。而且订婚后,一般都有发生性关系的可能,所以事情会变得更加复杂,订婚后男女双方要承担的义务与责任也多了起来。不过,这并不等于是说订婚了就绝对稳定了,尽管是极少数,但是这个阶段后悔的人还是有的。在这一阶段开始后悔对于女方的伤害要大一些,尤其是有过性关系的男女双方对女方伤害更大。因此,如果是男方在订婚后提出要悔婚,那么他所付出的所有礼金女方都是不退的。并且,传统意义上,男方还得写退婚字,据说退婚字是男方在自家的草坪上摆一张桌写的,内容大概为因某某原因,不同意继续与女方交往,因此订立退婚字约一事,然后双方把订婚书销毁就算告一段落,之所以要在自己的草坪上写,是因为退婚是极不道德的事情,按传说是在自己草坪上写退婚字的,其后自己的草坪上会连草都不长一根。但现在,对于退婚一般没有以前那么严格,只要销毁订婚书即可。不过,总体而言,近10年来还没有人退婚的。如果是女方要求退婚的,除程序上与男方基本相同外,不同的就是女方需退还男方全部礼金。女方各房的礼金各房自己是不退的,因此这笔钱需要女方自己贴进来赔给男方。此外,女方还要补给男方钱,通俗说叫“青春损失费”,数目多少不定,视男方家庭的势力和女方家庭的势力大小而定,男强女弱的自然能够要得多点,男弱女强的会要得少点,甚至要不到。
 
四 结婚
 
如果订完婚后,男女双方都情投意合,没有什么新的事情阻隔的话,就可以考虑开始结婚了。一般来说,女方在订完婚后,家里便开始张罗着帮女儿准备嫁妆,尤其是对于一些木制嫁妆如柜子,梳妆台等一般都会在结婚前弄好。女孩自己则会学着做鞋垫和纳千层底的布鞋。鞋垫一般比较厚,可能有半厘米厚,上面绣有很好看的花纹和字,字一般如“永结同心”“爱”等等之类的。
婚期一般由男方先定好,男方定婚期的办法一般是三种,一种是问菩萨的卦。一般如果想哪个月结婚,便会从该月的第一天问起,一直问到三十。问卦的办法是:用两块用木制的或竹制的卦,制成的卦的形状颇似把一只竹笋劈成两半,笋背则为阴,而从中间劈开的那一边笋肚则为阳。如同我们看到的铜钱一样,把写有字的那一面(如“乾隆通宝”)看成是阳,没有字的那一面则为阴。卦的一端要薄,一端要厚,这与竹笋的形状也是一样的,笋尖自然薄些,而笋根自然厚些。隆重的问卦的话,会在问卦之前斋戒三日,沐浴净身,并事前祷告菩萨要问的事情的基本情况。然后,在神台前或菩萨的雕像前虔诚地站好或跪在地上,把两片卦抛起来,然后让其着地,如果两面均为阴则为阴卦,两面为阳则为阳卦,一阴一阳则为圣卦。如果在抛三次中,分别出现这三种卦(顺序可以颠倒),则说明菩萨对所问之事表达认可,否则为否认。一般为求确信,问卦之人通常会要求菩萨“复卦”,所谓“复卦”即是再对相同的事问一遍或两遍,如果菩萨仍认可则表示可信度很高,如果没有复卦,一般则会重新问新的。另一种确定婚期的办法则是请当地的阴阳先生询查,阴阳先生按照神煞,万年历,阴阳易理等综合因素算出一个好期。还有一种则是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确定最终日期。
男方把结婚的日子定好后,会写一份“报期书”送给女方。报期书仍然是用红纸写好的,具体形式如同前文订婚书所述(以下提到的各种“书”均同此)。书的内容写着:“谨报佳期某年某月某日。”女方在接到报期书后,也会按照相同于前述确定日期的三种方式中的任何一种再次核查一下男方所拟定的日期是否合适。如若合适,则回复一份“允期书”,允期书的内容大概为:“谨允佳期某年某月某日。”如若不同意,则会写一份“拒期书”,内容大概为:“谨拒佳期某年某月某日。”男方接到允期书后,便会开始正式筹办婚事,如果接到拒期书则会再择良辰吉日。
男方择定的结婚日期的前一天就为女方办理出嫁酒的当然日期。出嫁酒的规模比结婚酒的规模通常要小,酒席大概与结婚酒席相同。女方在办理出嫁酒的前一天就会把厨师请来,会把相关的帮手等人都请来。男方则会派人给女方那边的厨师拿一个红包,现在一般是三十元,这叫“劝厨礼”。同时,男方会在结婚的前一天也把厨师和帮手等一班人请来,女方则会派人给男方的厨师拿一个红包,这个就叫作“催厨礼”。催厨礼礼金的数目视男方拿的劝厨礼的数目而定,其数目是劝厨礼的两倍,即如果劝厨礼是三十元,那么催厨礼就是六十元。整个婚事中,只有这个礼节和“开面礼”及“整容礼”的礼金是反过来的,其他的都是男方拿的礼金是女方相应的礼金的两倍。在结婚的那天,男方在梳妆打扮时,女方会拿一个红包,这个红包就叫“开面礼”,女方的梳妆打扮,男方也会拿一个红包,这就是“整容礼”。
男方会在出嫁酒那天派人到女方家去抬嫁妆,与到女方家的其他宾客一样,去抬嫁妆的人会在那里吃中饭,所不同的是他们会有专门的桌席安排,即女方家里会把抬嫁妆的人安排在同一桌上吃饭。吃完饭后,抬嫁妆的人会把嫁妆弄好开始起程,在起程前女方会给抬嫁妆的人每人一个红包,是为“夫子礼”。夫子礼的礼金现在一般是二十元,过去根据各个时期的具体经济情况不同而不同。嫁妆中抬走的主要是木制家具,现在则包括电器设备等。但是像被子,枕头等新房(洞房)里的床上用品是要等第二天即结婚那天才能抬走的,这些床上用品一般由女方那边前来送亲的人担过来。
结婚的前一天,男方要派专人到媒人家去,去的人会挑几斤肉(源村叫“一碗汤”)并带上一个红包。这碗汤是要给媒人的,而红包则由媒人当着去的人的面拆开,里面的钱由媒人和去送的人各得一半。钱的多少视家庭情况而定,现在一般是60元。这个礼就叫“起媒礼”。意为要把媒人接到男方家里,媒人要“起身”前往,开始引领后面的婚事。如果媒人离男方家很近的,媒人可以在接了起媒礼后,自己晚上单独去男方家,如果是比较远的,则需要随同去下起媒礼的人到男方家去。
媒人在男方家吃晚饭,这顿晚饭就叫“陪媒饭”。陪同媒人坐一桌的是男孩的外公,媒人则坐首席,男孩的外公坐第二位。桌席上的位次在源村也是很讲究的,有必要在这里细述一番。吃酒席用的桌主要是八仙桌,八仙桌只能坐八个人,桌的四边各坐两个。八仙桌高约1.5米,坐的凳则叫高凳,凳高约1米。八仙桌因为是由木板镶嵌而成,因此,桌的四边有两边是有缝隙的,有两边则是没有缝隙的。以坐北朝南的房子为例,有缝隙的那两边则是对着门口的,没有缝隙的两边则分别为西边和东边。东边靠上的即东北角的位子则为第一位,与之相对的西边的西北角则为第二位,东边东南角的位子即是第三位,与之相对应的西边的西南角的位子则是第四位。同样南北两方北边靠东的则为第五位,与之相对的南边靠东的则为第六位,北边靠西的为第七位,南边靠西的则为第八位。通常情况下,南北两方的位子可以随意坐,而东西两边的位子则不能乱坐,东西两边的位子根据亲戚的亲近度和辈分等因素综合考虑,贵宾肯定是坐第一位的。在陪媒饭中,媒人则是贵宾。
大概到晚上凌晨四点左右,媒人开始领着男方前去迎亲的人准备往女方家去迎亲。迎亲的一般派一个年轻一点的女性,实际就同我们现代婚礼意义上的伴娘,在源村这一角色叫“包陪”。包陪的任务就是从到女方家起一直陪伴在新娘的身边,帮助打理各种事务。如果婚前就生了孩子的,则还需派一个去抱孩子的。去前,男方家会为媒人和包陪办理简单的酒水,一般是炒四个菜,喝点酒。这一过程叫作“上马酒”,意味要上马出发了。
吃完上马酒后,媒人和包陪开始出发前往女方家。一般要在天亮之前要赶到女方家,不能超过凌晨六点,女方家事先会把门栓好,因此,未经允许媒人是不能进去的。到了女方家门口后,媒人会燃起一串鞭炮,然后会朝里面喊“柯斧到”。柯斧是媒人的书面称呼,所以媒人也叫柯斧先生。女方家里面有人听到外面鞭炮响就知道是媒人领着包陪来迎亲了,因而会派一个人在门口等。媒人说完“柯斧到”后,会从门缝底下塞进一个红包,这叫“开门礼”。现在的开门礼大约有12元,原来要少一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时开门礼一般不超过5元,多以2元为主。门里面的人接到红包后会打开看,如果觉得里面的礼金太少,会朝外面喊“高升,高升”。意思就是门外的给的礼金太少了,要再给一点,否则就不开门。一般而言,门外的会备好两个红包,听到里面叫“高升”后,便再塞进去一个,此时里面一般就会把门打开。然后,女方家就在外面放一串鞭炮迎接媒人和包陪进来。媒人和包陪进来后,女方家的陪宾(即陪同客人的人)会专门作陪,简单的洗把脸后,女方就会端上酒水招待媒人和包陪,这叫“下马酒”。吃完下马酒后,基本就是各就各位,没有其他事情,媒人和包陪在女方家吃早饭。
到上午大概11点左右女方开始“辞祖”,女方有专门的陪宾主持辞祖仪式。主持辞祖的一般是一个人,这个人一般都是有比较好的老书底子,会宣读辞祖文,辞祖文由女方事前写好,辞祖时女方的主持辞祖的则照着宣读。在辞祖开始前,要向主持辞祖的行“辞祖礼”,礼金由男方出。辞祖文主要内容是关于辞别女方先祖到新的地方去侍奉新的祖先的。
辞祖的地点是在女方家的正房的家神榜前,家神榜挂在正对正房门口的那堵墙上。家神榜也很讲究,如果没有家神榜的则需要新写一副挂上去。家神榜由一整张红纸或一块长方形的匾写成。其内容为:简单来说,家神榜的中间竖写着“天地君親師位”,有这六个字即可,但是一般还会把该家族所属郡名写进去,比如姓刘的有一族的郡名叫“彭城郡”,家神榜就可以写成“天地君親師彭城堂上刘氏一脉先祖考妣之神主位”。字数的多少有一个规则,叫“黄道”,黄道规则的内容为“生老病死苦”五字,那么写家神榜的时候就用这五个字去轮换,最后一个“位”字要落在“生”字上,如“天地君親師位”,前面五个字刚好轮到了“苦”字上,再接下来新的一轮就又从“生”字开始,因此“位”字刚好能落在其上。同时,对这六个字的写法也颇有讲究,口诀为“天要遮地,地不离土,君不开口,親不闭目,師不平肩,位不独立”。意思即是说:“天”字下面要能盖住“地”字,地不能逃出天的范围;“地”字的“土”旁与“也”字要连笔,地不能脱离土,无土则不为地;“君”字里面的“口”字要闭拢,不能打开,打开就意味着是“圣旨”; “親”里面的“目字”不能闭拢,親实为祖先,如果祖先把眼睛闭上了自然也就不能显灵来管后人的事;“師”字左右不能写得一样高,右边的代表“师傅”,左边的代表“徒弟”,所以右边的写的时候比左边的要稍高一点;“位”字里面的单人旁与立字不能分开,分开了没有“立”的话,人站不起来,同样没有立刚有人,人也站不起来,所以,也就不能成“位”,既是位就要是站立起来的人。由此看来,家神榜的意义实际是很丰富的,它代表着一种礼治秩序、长幼秩序,同时还代表着先神权(天地),后君权或政权(君),而后族权(親)的权威秩序。
家神榜下一般摆有神台,辞祖时则在神台上用红纸铺好,上面点燃一对巨大的红烛。神台前的地上则铺一床红毯。主持辞祖的站在红毯的两边,且靠近神台,然后主持人叫“请新妇”,新娘的哥哥就会把她从自己的闺房中驮出来,然后由包陪搀扶着。主持人再喊“请新妇在先祖位前就位”,新娘则由包陪搀扶着跪在毯子的下端的正中间,同时,门外开始鸣炮。主持人宣读辞祖文,宣读的调叫“马蹄灯调”,如同古时读赋的调。比如一位姓陈的女孩嫁给一位姓刘的男孩,辞祖文大约为:
先祖是听:公元某某年某某岁农历某月某日,陈氏某某敬随刘君某哥之后,谨以枣粟腶饈时食,不腆之仪敢谒于,颖川堂上陈氏之神主位前而辞曰:伏以,灼灼宜家,庚桃华以归之子,纷纷祭祀,斗竹叶而祷长庚······值此于归之际,用行告祖之仪······伏愿,······谨祝。
宣读辞祖文毕,主持人喊“新妇向先祖拜别,三躬身,一躬身,二躬身,三躬身,平身”。新娘则跪着按主持人的节奏朝家神榜拜三拜,然后站起来。主持人再喊“新妇向祖父祖母大人,父亲母亲大人,伯叔父、母大人辞别”。然后,新娘则跪下去依次向他们行跪拜礼,一般是依次拜两拜。每向他们中的人行礼毕,他们中的人则会给新娘一个红包,礼金多少各自不同,没有定规。而此时,新娘一般都是哭着的,新娘的祖父母,父母们也都会哭泣,因为这个孩子就要嫁出去了,出了门口就再也不是自己这边的人而成了男方那边的人了。
辞祖仪式完毕后,新娘与送亲的一班人等直接走出门,此时,鞭炮再次响起,送别新娘。而送亲的人中全部是女方那边的男性成员,一般是女方的叔祖,叔伯,堂兄弟,和自己的哥哥弟弟。这些人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就被称为“上亲”,意即上等的亲戚,是整堂婚事中除新娘外最尊贵的客人。与新娘随同行还有洞房里面的床上用品,这些东西由上亲挑着,就叫“上亲担子”。在把这些被褥等整理成上亲担子时,这一过程男方需要给整理的人拿一个红包,是为“滚铺礼”,礼金一般为二十元。上亲把担子担起来时,男方需要给挑担子的人一个红包,礼金一般也是二十元,是为“上亲担子礼”。
原来的婚事仪式中,上亲与新娘直接去往新郎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开始流行男方派车去接的风俗,最开始时是拖拉机,后来是货车,到现在是小轿车。用车接当然有硬性条件的限制,九十年代以前,源村连一条车路都没有,因此不具备这一条件。后来车路通了,但并不是很好的路,因此,来接亲的车好不到哪里去,轿车更是因为路上坑坑洼洼导致底盘太低无法开而不能起作用。后来,路整修的好一些了,才偶尔有轿车以一副“大无畏”的精神来接亲。现在路已经成了水泥路,无论如何,以后用轿车接亲是不会改变了,没有轿车新娘和新娘家认为没有面子,周围的人也认为新郎寒酸。同时,虽然硬性条件是一项,但是用车接亲的风俗并不是源村土生土长的。用车接亲的风俗最初是由周边的镇上传入的,镇上自然因为本身的原因对于举行此类现代意义浓厚的婚礼自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农村在基本硬件具备后,对于这套颇为现代的东西能很快的接受并承担。
原来新娘也不会穿现代意义上的洁白的婚纱,一般就是穿红色的衣服,冬天就是红色的袄子,夏天就是红色的单衣,反正穿着喜气一点的新衣服就行。白色反而是一种忌色,因为白色是丧事用的。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婚纱的白色意味着爱情的纯洁,对于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年轻人或在外面打工见过一些世面的年轻人,同时也对于久经后来电视普及以后从电视里面看到的现代婚礼的熏陶的人等受多种综合性的现代因素影响的源村人来说,他们已经开始能够接纳婚纱及其所象征的意义,因而,婚纱在近两三年开始逐渐流行起来。
与此同时,与传统意义上的婚礼不同,现在还多了新郎亲自到半路上迎接新娘的风俗。这种风俗的兴起除直接来源于临近的镇上的婚礼有这一环节外,也与近十年来年轻人大规模外出打工,流动性大大增强后,把他们所接触到的一些新的婚礼因子带入了村庄有关。新郎去接新娘时与之前安排用轿车去接大为不同的是,新郎是托着一个木制的板车去的。这个板车就是一个拖斗,是农民用来拖东西用的,奇丑无比,板车上面放一把椅子以供新娘坐在上面。新郎则打着赤膊,上身不穿衣,下身就穿一条四角短裤,或者把外面的裤子捋上来,在四角裤外面再套一条斜穿着的三角裤,越是冬天衣服越是少才有效果,脚则是一双赤脚,要是冬天不愿赤脚的话,往往是一只脚穿在一只运动鞋里面,有时则是破解放鞋,另一只则穿在一只雨靴里面,雨靴里面倒一点冷水,放点洗衣粉在里面,新郎的脸上则用锅底的黑灰抹得乌七八黑。新郎的整个一身装扮就像是一个小丑,而这些“整容”的工作则全部在新郎的年轻同伴友好的“威逼利诱”之下完成。这些年轻人则押着新郎像游街一样,欢快而又疯狂地带着他到半路上去接新娘。在半路上把新娘接到后,新娘在包陪的搀扶下坐上板车,新郎则在前面用棕榈绳捆在肩膀上拖着往前走。同伴们则肆无忌惮但又以不至于过于伤害新郎的皮肉为底限的开着新郎的各种玩笑,其中自然少不了一些性的玩笑,新娘则坐在板车上看着新郎那傻样幸福地笑。同伴们还会拿一个破了的盆子交给新郎,新郎则在他们的要求下从地上捡一块石头敲着盆子,然后边敲边要按同伴们的要求喊着“我要夫娘不要脸(“夫娘”意即老婆,平江土话)”的口号。要是冬天,这些年轻人还会弄盆冷水往新郎头上猛的一淋,如果新郎没有按照他们的要求做的话,他们有时会拿着一种荆棘刺抽打新郎,轻的话破皮,重的话出血。上亲则坐在车上,跟在后面走走停停。整个活动充满着低强度的暴力、丑陋、委婉的性、恶作剧、虐待、以及新郎被这些人要求的扮出来的弱智和傻帽。然后在这一系列景象中集聚着狂欢、喜悦和幸福。
新娘到了男方家后,男方那边会立即燃起整个婚事中最长的一串鞭炮以迎接新娘,新娘在陪宾的引导下,在包陪的搀扶下由正房经过直接进入洞房,而上亲则同时被陪宾引领到另外的客房中,但不经过正房。新娘进入洞房后,上亲那边会把担子交给男方那边的人,一般是妇女,而这些人接到上亲担子后,立即把里面的被褥东西拿出来开始开铺,女方那边则给开铺的人一个红包,是为“开铺礼”,与男方之前给女方那边的“滚铺礼”相对应。新娘进入洞房后,会有一些人好奇地来看她,包陪则负责把新娘从娘家随同带来的果品分给这些前来看新娘的人,这些果品就叫“新小娘果子”。(源村人称“新娘”为“新小娘”,称“小娘”一般是称呼姑娘或人家的女儿。)
上亲由陪宾陪着在客房落坐后,男方这边的人会安排人端洗脸水等给上亲洗脸,男方这边则给这个人一个红包,是为“跑堂礼”。等上亲洗脸毕,则马上把酒席摆上,是为“脚移酒”,即把脚步从女方家移到了男方家,酒席的意思就是为上亲接风洗尘。上来的第一碗菜是有一个碗盖盖着的,男方这边会有一个人把碗盖揭开再盖上,以便上亲可以开始吃菜喝酒,上亲则给揭碗盖的人一个红包,是为“揭盖礼”。
等上亲那边吃完脚移酒,正房里面便开始举行拜堂和祝祖仪式。拜堂与祝祖仪式具体布局与辞祖时基本相同,稍有区别的是拜堂与祝祖仪式需要两个主持人分站两边,神台上会放着新郎和新娘的鞋垫,千层底布鞋以及现在买的皮鞋等之类的,而且上面会摆两个果盒。主持人点燃两只巨大的红烛插在神台上两只用红纸包好的瓶子里,然后喊“请新郎新妇”。新郎则自己过来站在神台前,新娘则有包陪搀扶着站在新郎的左边。主持人看他们站定后会喊“先祖位前就位”,新郎和新娘则跪下去。同时,门外则开始鸣炮,新郎新娘跪好后,便开始向祖先上香,右边的主持人会点燃三根香,然后分递给新郎,递第一根喊“一上香”,递第二根喊“二上香”,递第三根则喊“三上香”,新郎接过香后又把香递给左边的主持,左边的主持也是如同右边的一样接第一根喊“一上香”,如此类推。左边的主持把香接好后放在神台上,右边的主持人则把果盒拿起来,开始向祖先上贡品,程序同上香。
上完香和贡品后,右边的主持开始宣读“祝祖文”,祝祖文也叫“庙见文”或“庙见祝文”。祝祖文也由女方先写好然后随同送亲时一起带来的,里面的内容主要是表达新娘对新郎这边的先祖的祝福并谦虚第表达自己的不足,然后就是表达要仰仗先祖的福佑和男方这边翁姑的指教等等。仍以前文述及的姓陈名谢菊的嫁给姓刘名孝的人为例,祝祖文为:
先祖是听:
公元二零零三年癸未岁农历腊月二十一日谷旦
陈氏谢菊敬随
刘君孝哥之后
谨以枣粟腶饈时食
不腆之仪敢谒于
彭城堂上[1]刘氏之神主位前而祝曰
伏以
板江水暖 大丰松青[2]
形势空前大好 江山景物多娇
人寿年丰 赞人间幸福
河清海晏 兆华夏升平
天时人事咸宜 礼成大典
景物风情并美 吉兆良辰
红梅开并蒂
佳偶已天成
彭城望族                             
洪维
梓里名家                             
卓尔
梨阁渊源可爱
刘氏派衍咸钦
源远流长
风高望重
喜先贤之美
钦后嗣之荣
门庭兴旺 天降福寿康宁
家居胜利 脉升龙神钟灵                 
妇也
颖川弱质[1]
陈氏庸姿
穿梭难织龙虎
引线不成凤凰
读书未就难属圣门贤质
报国无能愧对才人先列
幸鸟萝有托于樵松
喜蒹葭得依于玉树
愿夫妇之和谐
赖翁姑之指教                           
维翼
亲功庇荫
祖德如春
喜今朝夫夫妇妇
寄异日子子孙孙
长征路上 比翼腾飞
改革潮中 携手并进
同心同德 共种芝兰之草
平权平等 长开幸福之花
庶几能恢先绪
允矣可振家声
谨祝
 
宣读祝祖文的调仍然与前述辞祖文同,也是“马蹄灯调”,读起来就像是在唱一样。无论是辞祖文还是祝祖文,里面暗含了传统的对妇女之德与贤的基本要求,同时又适应时代的变化加上了男女平权平等的思想。两道文宣均显示出源村人对祖先的重视与恭敬,所彰显的敬祖文化与祖先崇拜异常发达。
祝祖文宣读完毕,主持人会喊“向先祖三叩首”,然后他喊“叩首一”,新郎新娘则一同朝祖先拜一拜,喊“叩首二”时就拜第二拜,“叩首三”就拜第三拜,拜完三拜后,主持人喊“平身”,新郎新娘就都站起来。然后主持人再喊“夫妻结拜”,于是新郎就站在东边,新娘就站西边,两人正对着,先作一个揖,然后齐齐跪下,对拜一拜。夫妻结拜完后,就是拜父母亲,父母亲站在东边,新郎新娘站在西边,男性站在前面靠近神台的地方,女性紧挨着男性。主持人喊“向双亲大人行礼”,新郎与新娘就都跪下,对着父母亲拜两拜,父母亲则以弯腰作揖还礼。站起来时,父母亲会给他们红包,礼金数目不定。拜完父母亲后,会拜外公外婆,舅舅舅妈,然后是嫡亲的伯叔父母,视情况还可以向姑父姑母行礼,行礼规矩与上同。每行完礼后他们都会给新婚夫妇红包,礼金数目一样不定。都拜完后,两位主持人升东(即站在东边),新婚夫妇再向两位主持人拜两拜行礼,但是主持人则是没有红包拿给他们的。拜完两位主持人后,新婚夫妇退场进入洞房。然后主持人请孩子的父母亲升东,他们则退而站在西边,向孩子的父母亲“作贺”,即祝贺他们,主持人说一些恭贺的话,说完对孩子的父母亲弯腰作揖行礼,孩子的父母亲也以弯腰作揖还礼,礼毕,孩子的父母亲会把桌上的两个果盒拿给两位主持人,果盒里面不仅仅是果品,一般还放有香烟,袜子和礼金,这个礼实际上是由女方出的,因为两位主持人是代女方在宣读祝祖文,礼金一般是12,16或20元,视男方在辞祖时拿给女方那边的主持的礼金数目而定,如果是给那边拿20元,这边祝祖时就只有10元,规矩就是“男方一担,女方一头”,意即女方拿的礼金是男方对应礼金的一半。
祝祖完毕,开始接柯斧,即迎接媒人。此时,新郎与新娘一起站在大门口的西边,往房里靠近家神榜处,依次为与新郎同辈的男性,高一辈的堂伯叔父,嫡亲伯叔父和父亲,各自按三班站好。新婚夫妇此时为当然的单独的一班,迎客的陪宾手持一块用红纸折叠而成的迎客牌,上面写着“恭迎”二字,门外专门负责放鞭炮的人则燃起鞭炮表示迎接,迎客的陪宾去迎接柯斧时先向柯斧作一个揖,然后把迎客牌朝里作引入状,柯斧作揖还礼,然后随同迎客者前进,迎客的把柯斧迎着从东边上,到门口时,迎客者用右手把迎客牌朝新婚夫妇作引客状,新婚夫妇前进一步,伸出右手,手掌摊开,手心朝里,面向柯斧略微往里侧,作迎客状,然后双手合拢成拳,弯腰作揖,作完揖后,拳头松开,右手仍然手心朝里作引客状,柯斧还礼的具体动作与新婚夫妇同,只是先出左手作朝里引的姿势。礼毕后,新婚夫妇与柯斧各自后退一步,迎客的陪宾再上前朝柯斧作揖,柯斧作揖还礼,其余与此前同,直到父亲辈与柯斧行礼完毕,柯斧则站在东边,此时,新婚夫妇上来站在西边,站定后,新婚夫妇再次向柯斧作揖行礼,作揖完毕,新婚夫妇面对柯斧,略微成斜角的姿势跪下给柯斧行跪拜礼,柯斧则站着以作揖还礼。跪拜礼毕,所有班辈的人(除新婚夫妇外)一齐站到西边一起与柯斧作揖行礼,作揖毕,与新婚夫妇一样跪下朝柯斧行跪拜礼,柯斧则也跪下以跪拜礼还礼。礼毕,站起来时,再作揖以相互示意,柯斧再向男方说几句祝贺的话,并跪下以跪拜礼表示祝贺,男方这边的仍然以跪拜礼答谢柯斧的贺意。然后领客的陪宾上前朝柯斧作揖行礼,柯斧作揖还礼,然后随同领客的陪宾领至客房。
接完柯斧就开始接上亲,仪式与接柯斧基本相同。有区别的是,最后男方的各班集拢时只是与上亲作揖行礼,并不下跪。因为上亲是不会下跪回礼的,在那一天上亲就是最尊贵最大的人,男方这边因为这是喜事,其中也有辈分比上亲那边的大的或与此相同的,所以一般不下跪行礼,而若是在丧事中,那么这边的孝子们哪怕是面对比他们小几辈的小孩子也要下跪拜礼。这些上亲就是日后丧事中的后家,也是丧事中最尊贵的客人。关于这一点我已在《源村的丧事》一文中详述过,此处不再赘述。
在上亲和柯斧未到之前,接待其他客人与此略有不同。接待其他客人只需两班辈的人即可,新郎自己独立成班,仍然是站在正房门口的西边。地上的毯子铺开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完全摊开的,这样的话就表示在新郎行跪拜礼时客人也要跪拜还礼。另一种则是完全摊开后,把毯子东南角折起来,这就意味着进来后站在东边的客人在新郎行跪拜礼时是不需要下跪以跪拜礼还礼的,只要作揖还礼即可。但是有的客人为了表示恭敬,在新郎下跪拜礼时也会下跪拜礼以示还礼,这时如果是辈分比新郎大的,那么站在旁边的陪宾则要伸手拦住,如果是与新郎同辈的可以随意。如果客人是内行的而且想以跪拜礼还礼,他会亲自把折起来的毯子的东南角摊开,这时下跪陪宾就不会拦住。有时,还有一些与新郎或新郎家特别要好的人要对新郎表示祝贺的话,会邀请新郎站到东边去,他们自己退到西边来,但这时新郎要佯装谦让然后再站到东边,这就叫“升东作贺”。
新郎行跪拜礼时的跪法也颇为讲究,一般是先站在西边朝客人作揖行礼以示意,然后再退到毯子的西南角,先出左脚,方向往西北方向前跨,与右脚成约45度角,双手先出右手朝客人示意,似迎客状,然后合拢成拳,左膝先弯下跪倒,右脚随后跟着跪下,然后左脚要收回来,左脚跟与右脚跟合拢,同时,拳头不能散开,跪好后弯腰拜一拜,再站起来,立定后拳头才能松开,如果跪下去拳头就散开则意为“撒手而去”,这是丧事才用的。
对于客人也有两种,一种是“请客”,即为新郎家亲自登门请的或发出请帖的或打电话请的,总之是新郎家主动邀请来的。一种是“贺客”,即为没有经过邀请而主动来的,贺客又分两种,一是来吃中饭的贺客,一是不来吃中饭只是晚上来“提茶”的贺客,提茶的意思就是祝贺,如同我们说的茶话会,并不是真的提着茶或茶叶来。在礼金上,请客与贺客中的第一种贺客没有太大的区别。贺客中的第二种一般也就叫作提茶的,所送的礼金通常都会比前两者要少。从关系上说,请客是关系很好的,一般都是血缘关系比较近的亲戚或很好的朋友,贺客的第一种则次之,提茶的则更次之。因此,对于迎客的方式,请客与贺客的第一种是一样的,对于提茶的因为是晚上,一般就是陪宾直接打个招呼然后吃点东西,大方点的是水菜酒,一般的则是吃点果品。
接完上亲后,开始请客入席吃中饭。一般而言,源村的婚事中,酒席都是开两席的,这里所谓的席则是指开饭的次数。第一席的桌席比较多,一般是先来的客人和急着要走的客人,第二席则专门等待上亲和柯斧而设,第一席因桌席坐满而没有吃饭的客人就会在第二席中坐席,但是,通常情况下,第二席的桌席都比较少,所以主要的客人都会安排在第一席坐完。第一席时也有比较重要的客人,但是他们的席次一般直接由陪宾去邀请或在桌上大家主动按照辈分排定,八仙桌的东西两边一般是不会坐人的,专门等陪宾安排好主要的客人的位次,桌子南北两边则可以随意。在第二席时,除上亲和柯斧外,还有非常重要的客人也需要用迎客的方式邀请入席,这些重要客人一般就是新郎的外公舅舅他们。邀请这些客人入席的仪式如下:邀客的陪宾大声宣读需要邀请入席的名单,比如上亲中的人,如像前文所述的陈姓,就可以喊“恭请陈府某翁或某佬亲家先生入席”,称“翁”是对年纪和辈分比较大的人,年轻人则可以称“佬”。然后,引客的则把该客人迎接至新婚夫妇处作揖行礼,再仍然像之前的迎接他们一样按各班辈次行礼,礼毕,引客的则将其引入排好的桌席和位次,其他人等均类同于此。同时,桌的摆放也有大小,以正房(即大厅)为例,东北角的那一桌即为一号桌,上面坐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分别为上亲中辈份最大的和新郎的外公。西北角则为二号桌,第一位和第二位一般为上亲中的二号人物和柯斧先生。
大家都坐定后,开始上果品和凉菜,一般是六盘或八盘,凉菜一般占两盘,大多数时候为卤猪耳朵和卤猪肝。吃完果品后,开始上第一道菜,酒席的吃法为“至席”,具体如前讨论酒席时所述。第一道菜上来后,客人并不能立即就用菜,菜有碗盖盖着。一会儿,陪宾带着新郎前来,到各桌上揭盖。陪宾叫一声“新郎公”,该桌的客人就齐齐站起抱拳至胸前齐呼“高升,高升”,然后新郎则把菜盖揭开再盖上,然后陪宾说“请坐”,客人则落坐,这样客人就可以开始用菜了。新郎揭盖的规矩在第一席同样适用,换句话说,婚礼当天中午所有桌上的第一道菜都需要新郎揭盖才能用餐。新郎揭完所有桌上的第一道菜盖后,自己则坐在正房中一号桌上的第五位,意即陪上亲用餐。而新娘则坐在靠近正房的另外一间房的桌上,坐在第一位。从这一刻开始,其实就有了新婚夫妇男女分工一样,看起来很像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婚姻要求。
上亲吃完饭后,大概休息半个小时左右,他们一般就要开始起程回家了。于是,新郎家便又摆一桌酒席,这种席是用两三张桌拼起来的,以便使得桌子足够长,一般是摆比较好的果品。然后把上亲和新郎这边的陪宾以及新郎新娘和新郎的父母,外公等叫在一起,上亲坐东边,新郎这边的人坐西边,大家一起说说话,主要表示感谢,祝福等之类的,然后新郎这边的人再敬点酒,这就叫吃“起马盅”,表示上亲要开始上马回家了,吃完起马盅后,上亲直接由吃起马盅的房子里往外走,开始回家。这时,新郎这边的人开始送上亲,举行欢送仪式。与接上亲不同,送上亲时,新郎这边的人站在东边,上亲则由西边往外走,排班时,新郎这边辈分最大的站在最外面,最里面的是辈分最小的,新郎与新娘独立成班。陪宾先把上亲中辈分最大的一班迎到新郎新娘面前,作揖行礼,新郎新娘这边仍然是先出右手,然后再抱成拳作揖,不同的是,此时他们的手心朝外,意为送客。依次到最后一辈行礼完毕,新郎再上前朝上亲的所有人作一个揖,然后跪下行跪拜礼。新郎行跪拜礼时,上亲这边的人仍以作揖还礼,然后上亲那边辈分最大的人在新郎起来时会给新郎一个红包和一筒书,这个红包就叫“回郎礼”,“郎”即是“女婿”的意思。回郎礼有时回的是钱,多少不一,有时是东西,现在最流行的东西是摩托车,一般就把钥匙放在红包里给新郎。而这筒书则叫“回门书”,回门书的内容主要是邀请新郎和新娘回娘家的,出嫁时对于新娘而言就是“出门”,所以,再次回娘家就是“回门”。回门在结婚的第三天,即举行婚礼后的第二天,比如初一结婚的话,初三就是回门的日子。新郎和新娘回到娘家后吃一顿中饭,这就叫“回门饭”。回娘家时,新娘还要带一些果品糖之类的,以便回到娘家后把这些零食分给娘家的小孩。
结婚的当天晚上还会有“提茶”的贺客,一般持续到晚上十点左右,此后即是闹洞房。闹洞房通常有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老少皆宜的“抬茶”环节,第二个是只宜于年轻人的“耍”的环节。两个环节,一个雅,一个俗,雅俗共赏。抬茶环节的主要内容是:新娘把果品用茶杯装好,要装很多杯,同时新娘还要泡好很多杯茶,一般泡的茶里面放有炒熟的黄豆、芝麻和姜末,同时还放点砂糖。然后新郎和新娘把茶和果品放在茶盘里,两个人就抬着茶盘在众人面前走动,参与的人如果想要茶盘里的茶或者果品,就要说恭维新郎新娘的好话,这种话类似打油诗,要求要押韵,比如“新小娘新又新,生个儿子坐北京”,“茶碗放下叮当响,生个儿子当省长”等等之类的,这些话统称为“彩头”,说这些话即叫“喝彩”。说完了之后,新郎新娘表示感谢,然后抬着茶盘到喝彩人的面前请他用茶或果品。第二个“耍”的环节的主要内容为:抬完茶后,年纪大的或辈分比新娘新娘大的人会主动走开,接下来耍新娘和新郎则是年轻人的世界。耍的办法各种各样,通常都委婉地含有性的成分,而且所耍的节目都必须是新郎与新娘默契地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比如,用一只啤酒瓶装满水,然后在里面放一根筷子,要求新郎新娘用舌头把筷子顶出瓶外,这个节目就叫“二龙戏珠”;或者要求新郎闭上眼睛,然后女性成员则在新娘身上放一粒花生米,通常会沿着新娘的脖子放进衣服里面,放好后要新郎在新娘身上搜出那粒花生米,这个节目就叫“深山探宝”,还有很多节目,如“鲤鱼产子”,“高山流水”,“马王推磨”等等。如果新郎或新娘不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就会给予惩罚,罚喝冷水,或喝那种由胡椒粉、辣椒粉、姜末、蒜末、酱油、味精、盐、糖等混合泡的水,或者用荆棘刺轻轻抽打新郎等等,总之,玩的节目多种多样,惩罚的措施也是五花八门。闹洞房一般会持续到晚上十二点,最多不超过凌晨一点。此后,人潮散尽,才真正是新婚夫妇二人的空间。
结婚的第二年正月,新郎会领着新娘到新郎的各家亲戚拜年,新娘也会领着新郎到自己各家亲戚拜年,这就叫“过门”,过门时,由于新婚夫妇中有一房对于各自的亲戚来说都是新人,所以亲戚们会在门口燃放鞭炮迎接两人进门,此后,才是正式的可以作为亲戚行走。同样,新娘的娘家人会邀请新郎的父母到家吃一顿中饭,而且是比较隆重地摆酒席招待,酒席为“至席”,这就叫“吃春饭”。然后,新郎家的父母也会回请新娘家的父母吃一顿中饭,也叫“吃春饭”,仍然是以“至席”隆重招待。
到此,整个婚事才最终结束。
 
 

 


[1] 彭城为该刘姓原来的郡名。
[2] 板江为男方所在的乡名,大丰为男方所在的村名。
[1] 颖川为该陈姓原来的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