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首,各国媒体照例要发表评说世相的年终专稿。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的一举一动无不牵动世界的目光,针对中国的各种评论多如牛毛。美国《新闻周刊》曾以《一个强悍而脆弱的超级大国的崛起》为题,评论“中国既富有又贫穷”。文章说:“中国作为一个全球大国不再是一种预测,而已成为现实。在一连串的问题上,中国已是世界上第二重要的国家,2007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美国,至少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首次有另外一个国家做到这点。”纽约市长布隆博格撰文说:“我已经看到中国崛起为‘经济发动机’,同时我也注意到中国的许多弱点。对于远隔万里的美国人来说,很容易认为中国到处都是成功的故事,但是中国现实的情况却复杂得多。”
说中国“富有”,理智的同胞当然不敢全盘笑纳;说中国“脆弱”,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则可能十分不爽。但只要不是意气用事,对这些议论我们不仅应该坦然接受,更应当认真思索,冷静应对。
一个时期以来,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特别是面对中国在世界金融危机面前的出色表现,国际社会有一种拼命抬高中国,拼命给中国戴高帽儿的倾向,比如说什么“中国将引领世界未来”、“中国模式将取代西方模式”、“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这其中自然包含善意的赞扬和美好的期望,但也不乏刻意的吹捧和别有用心的企图。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们已经竭尽所能承担了甚至超过自身能力的国际义务,不能陶醉在“高帽”之下,为获得廉价的满足继续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中国的高速发展有目共睹,中国的脆弱也显而易见。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真到,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增大。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全球性挑战压力增大。从国内环境看,经济回升内在动力仍然不足,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农业基础仍不稳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中国的“强悍”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浓缩和速成的。众所周知,我国用30多年时间几乎走完了西方工业化200多年的道路。这里既有跨越式发展的功绩,也有缩略式发展带来的成色不足,使我们的后劲面临极大考验。在越来越大的城乡两极分化中,我们看到了城市化发展的脚步,也看到了占总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生活的困境;在屡禁不止的矿难中,我们看不到多少工业化发展的痕迹,只能见到带着血污的盘剥和低下的行政管理能力;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拥堵的城市交通、繁难的求医问药之路、难以企及的超高房价,数量稀少的高质量教育、越来越难的求职就业现状,都成了摆在中国人面前难以逾越的鸿沟。西方主流媒体常常发出“为何贫穷的中国看上去很富有”的疑问,那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奢侈品在中国市场销量的急剧上升,看到了极少数富豪在世界上疯狂购物,而没有看到真正代表中国的广大农村,没有看到依然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农民。
针对一则“中国GDP超越日本”,日本一家研究所认为不必大惊小怪。因为从上世纪90年代起,联合国就提出“超GDP发展观”,开始采纳参考预期寿命、教育水平、人权状况及人均GDP等指标,平均计算出人类发展指数(HDI)。即便中国GDP超过日本,短期内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日两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基本定位。中国虽然进步但仍然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自满自得的本钱,更没有评功摆谱的资格。GDP的增长,只是万里长征又迈出一步而已,仍需继续保持实事求是、锐意改革、韬光养晦、艰苦奋斗的精神。
这样的说法或许不那么中听,但多听听没有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