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河北省委、省政府从实际出发,举全省之力推动全民创业、全面创新,加快构建以大集团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果断压缩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实践证明,大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凝聚着思索,凝聚着智慧,凝聚着创新,凝聚着繁荣。这个重大战略决策,不仅顶住了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巩固了河北省上半年经济企稳向好的势头,而且为危机后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坚实基础,抢占了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一、缺乏大集团的引领和支撑,产业结构重型化和低级化,长期制约着河北省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数据上衡量,河北是当之无愧的经济大省,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6,188.6亿元。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河北迈向经济强省的步伐显得十分沉重,财政占GDP的水平为11%,不足全国的一半。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大小企业一起上,满足于简单开采加工,技术装备差,产业集中度低,综合配套能力弱,落后产能比重大,没有形成科技对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依赖环境、资源、劳动力和土地为代价,粗放的资源型增长模式越往前走越难。尤其在知识创新、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等方面,河北与先进省份存在巨大的差距。2008年,全省综合科技进步指数为39.9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41个百分点,科技产出居全国第22位,高新技术产业化居全国第27位。
我认为,大集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河北的形象,能够承担起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资金数额大、技术含量高、建设周期长的项目建设,有效地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是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科研成果转化的主体,是推动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河北省与全国一样遭遇到经济下行的压力,缺乏大集团支撑的深层次问题也表现得更加尖锐。以钢铁业例,130多家企业遍地开花,尽管对安置就业、拉动地方经济有所贡献,但小而全、能耗高、资源市场纷争、产品附加值低的弊端也备受指责。2007年,全省有26家百万吨以上的民营钢铁企业,分布在11个地级市。
除钢铁业之外,河北省的其他主导产业也同样存在着产业链条短、自主品牌产品少的共性难题。就我了解的情况看,大多数企业只能局限在规模、价格等方面进行低层次的竞争。这种严重浪费资源的散乱状况,对外不足以抵挡跨国公司的强大竞争,对内缺乏技术创新、扩散和集成的主体和渠道。如全省煤炭企业曾多达917家,经多年整合仍然有349家;纺织业的纤维原料初加工、棉纺、毛纺占65.1%,附加值较高的棉织、毛织、针织和印染则比重偏低。从全省范围看,各个地级市产业结构趋同,盲目布局导致重复建设,形成资源与市场的双向掠夺性竞争,产业结构重型化和低级化严重拖累着今后的发展后劲。
有必要指出的是,在工业化迈进中后期之后,河北省资源匮乏的机会成本正在逐步加大,面临的资源透支也越来越严峻。应对挑战的治本之策,我认为是把握好结构调整的力度、节奏和方式,组建大集团淘汰落后产能,运用法律、经济和技术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兼并重组步伐,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我的调研表明,通过发挥大集团的火车头作用,培养大集团在产品总成、关键技术开发和品牌营销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能够推动河北省经济整体上实现有内涵的发展,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对这个问题的准确判断,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基本省情的清醒认识,有助于河北省化危为机,并因此走上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二、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发挥大集团的主导作用,构建符合河北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
从内涵上讲,现代产业体系要求在产业的横向联系上具有均衡性,在产业的纵向发展上具有协调性,在产业的市场份额上具有国际竞争性。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一再表明,只有组建大集团,才能真正促进整个产业从分散到集中、从粗放到集约、从规模数量扩张到品种质量提升的结构优化,才能真正促进从资源能源消耗型到资源环境友好型的增长方式调整。我十分担忧的是,如果没有大集团的产业集中,就意味着河北省的生产成本仍然难以下降,在原料和成品两个市场上仍然难以取得优势地位,地区产业发展仍然难以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也就无从谈起。
我认为,有一个现象应当引起河北省的密切关注,并加强研判,妥善应对。当2004年《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鼓励联合重组后,山西、河南、安徽和黑龙江等地就纷纷开始了煤炭企业的大整合,产业版图被并购分割的状况越来越明显。无独有偶,从2005年7月国家出台《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开始,国内也先后有20多家大中型钢铁企业突破了地区和所有制限制,进行大规模并购重组。如宝钢转向全国布局,鞍钢与本钢站稳东北,济钢与莱钢立足山东。这些参与重组的企业都清醒地认识到,谁拥有资源谁就拥有更多的行业话语权,因此纷纷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向产业集中度要竞争力。
相比之下,河北省醒得早,但起得晚。我认为,无论是产业竞争还是政策设计,河北省都必须痛下决心,坚决压缩落后产能,发挥大集团在调整优化产业政策、产品结构、投资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区域产业布局中的主导作用,牢牢把握现代产业发展的主动权。我在苏州工业园区了解到,这个园区以苏州4%的土地和人口、7%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GDP、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占全市15%左右的业绩。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园区管委会坚持以大集团为龙头,做大做强园区主导产业,吸引了100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进驻,集聚了汇丰银行、渣打银行、普华永道和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等国际知名的金融服务机构。
有人质疑,在组建大集团的过程中,政府究竟应不应当履行出资人的角色?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要摆脱认识桎梏,克服狭隘思维。二战后,日本政府为恢复经济,先后确定并扶植了电力、石油、化工、钢铁、造船、汽车、机床和家用电器等相互关联、互相促进的大集团,对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起到了领航护航的重要作用。2008年6月,河北省委、省政府批准唐钢集团、邯钢集团重组为河北钢铁集团,峰峰集团、金能集团重组为冀中能源集团。我认为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应当就此拉开河北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序幕,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灵活而准确地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推进大集团带动力更强、影响力更大、产业化水平更高。
三、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核心竞争力,发挥大集团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从战略意义上说,大集团的竞争力代表着河北省的产业竞争力,有着引领产业发展、资源分配、技术创新和管理现代化的龙头作用。根据我掌握的情况,在全国制造业500强中,河北省仅有36家企业入选。因此,组建具有战略支撑作用的大集团,并把它摆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更加突出的位置,是河北省发展思路的一次历史性跨越,是一个对应对危机有效、对促进发展有利的战略决策。这个思路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早调整早主动。尽管一些细节可能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但善弈者谋势。现提出我的几点建议,供同志们在决策时参考。
1、重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构建符合河北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需要让市场作主,让大集团打头阵。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的方式,大集团应当成为市场运行的主体,通过市场调整自己的生产数量、生产品种和生产技术,带动相关的上、下游企业,最终实现全省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强调的是,如果一个大集团要靠政府财政、金融方面的长期优惠扶持才能成长和发展,那么它就绝对不能支撑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它甚至不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企业,而只是众多企业中“老弱病残”的典型。
在推动大集团组建的过程中,我认为河北省各级政府的支持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需要注意的是,政府配置资源的权力过大过多,也会直接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因此,我建议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以财税、金融和计划为主,辅之以用地审批、环境评价等手段,着力解决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应主要围绕产业布局、财政税收、融资担保、人才服务、产业基地建设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大引导力度,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应主要体现在建立健全一套规则,有刚性的制约,有严格的监管,有及时的追惩,有高效的运行机制和制度保证。
2、重视中小企业的配套协作。完备的大中小企业配套协作体系,应当成为河北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石。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情况可以看出,中小企业与大集团完全能够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专业化分工,彼此之间有很强的配套能力,有显著的规模效应,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因此,通过大集团衍生和吸引中小企业集聚,提升大中小企业的配套协作能力,实现优势互补,降低综合成本,应当成为河北省一个高层次的产业组织结构方式,也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一条必由之路。
我了解到,河北省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已经有了较快发展,传统产业有辛集皮革、安平丝网、唐山陶瓷、曲阳石雕等;特色产业有清河羊绒、香河家具、邢台胶合板、永年标准件、容城服装等;新兴产业有宁晋单晶硅、隆尧方便面、桃城工程橡胶等。这些特色产业在成为当地经济重要支撑点的同时,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一条就业渠道。但从总体上看“船小难以抗大浪”,应注意引导他们与大集团结成产业链,握指成拳,强化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的服务功能,并结合小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做强做大块状经济“蛋糕”。
3、重视主导产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力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现在,河北省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形成了以钢铁、装备制造、化工、医药、食品、建材和纺织服装为主导的产业体系,特别是以曹妃甸为代表的4个港口及临港工业区发展很快,物流产业具备了很大的规模。但不容乐观的是,这些主导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普遍偏弱,领军人才少、创新团队弱,每个产业、每个行业、每个企业、每个岗位甚至每个员工都需要提升技术水平。作为全省第二大支撑产业的装备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率居然不到10%,远低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这表明,推进节能减排,增强装备制造业的研发创新能力,是河北省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为了促进河北省经济上层次、有后劲、可持续,我建议发挥大集团的引领示范作用,把科技创新作为中心环节,把高附加值产品作为主要标志,统筹把握大集团的产业技术路线。省科技厅是不是可以考虑集中一段时间,重点找准河北省主导产业技术进步的目标和重点,形成一个指导全省的科技创新政策。从广东、江苏等地的经验看,只有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河北省需要特别重视这个战略问题,不能精于细微,失于大略。我认为有必要指出的是,河北省还应当引导大集团与省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培养面向产业发展第一线的关键人才,建立现代产业的智力支撑体系,从而提高全省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
4、重视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我手头有这样一组数据:河北省有各类产业园区83家,其中包括曹妃甸、渤海、北戴河3个新区,4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32个产业聚集区。针对各类产业园区过多的状况,我认为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压缩,最终保留下来的园区也应当考虑在省内外的错位竞争,做到产业互不重复,发展各有侧重。是否可以考虑打造一个现代金融业服务园区,为河北省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而高效的融资服务。是否还可以考虑整合京津冀区域的物流资源,打造一个现代物流园区,形成包装、加工和货物专项配送的一条龙服务。
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既要脚踏实地,又要目光远大。我建议按照“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思路,加强与“中”字头、“国”字头大集团之间的战略合作。应淡化市县区层级概念,减少摩擦,变分散的利益为集中的利益,提高产业融合度,协调产业布局。在这个问题上既不要一哄而上,也不能急于求成,避免引进园区的企业关联性弱,产业大杂烩,甚至出现建设一个园区污染一片土地的现象。我认为,应重视从政策、资金和服务等方面进行引导,重点提高园区的产业集约化程度,向技术含量高、带动力强、竞争优势突出的旗舰型项目倾斜。只有这样,才能壮大园区的整体竞争力,构建一个现代产业的总体框架。
站在科学发展的起点上,河北省委、省政府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抓手,体现了在发展问题上的思想解放和实事求是。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面对全国各地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张云川、胡春华等主要领导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传达出明确而清晰的信息:这块土地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欢迎什么不欢迎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在保增长中更加突出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七千万燕赵儿女埋头苦干,涌动着“石家庄速度”、“唐山效率”的建设热情,全力以赴地增财富、增实力、增信心。
风帆高举,河北正奋力前行。
想保证博客的稳定与信息安全吗?快来,一键备份博客大巴文章到新浪博客!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