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来美国经济深度衰退态势得到了初步遏制,出现积极的企稳迹象:2009年三季度美国GDP经季节性调整后折年率上涨2.8%,好于先前预期;11月份美国经济先行指标连创新高,此外,住宅新开工数、M2等指标都显示积极变化。但是对于美国出现的回暖迹象,我们还需保持谨慎乐观。因为美国经济回暖中的亮点并不能对复苏形成有力支撑,美国经济依然脆弱,信贷收缩状况依然突出,美国商业银行信贷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处于总量收缩状态。
特别是从三张资产负债表来看(美联储、联邦政府和美国个人资产负债表),政府驱动型的经济复苏不具可持续的增长动力,是美国经济不能承受之重。
一是受损个人资产负债表需要较长时间修复,负向财富效应严重削弱美国居民负债消费的可能。消费是美国需求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从总量上看,资本支出占美国GDP的17%左右,而消费支出占美国GDP的70%左右。数据显示,从2007年1季度至2008年4季度,美国家庭净资产与个人可支配收入比已经从6.3倍下降至4.8倍。2009年三季度美国家庭净资产总额缩水1.2万亿美元左右。美国个人资产的去杠杆化严重影响到美国的个人消费模式,个人储蓄率已经从危机前近乎零的水平急剧上升至目前的6%左右,创下15年来新高。由于就业前景的持续恶化,预计失业率在2010年仍维持在10%的水平,居民消费在失业率高企的情况下,难以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这与大萧条时期有很大的相似性。大萧条的复苏时期,在个人可支配收入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储蓄水平在1933年至1936年4年间回升了7.5个百分点,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预防性储蓄和无信贷无就业背景下消费结构的变化所致。因此,此轮危机美国家庭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和预防性储蓄的回升,将在3-5年内改变美国的消费格局,使消费很难延续过去4年对美国GDP2%增长的拉动。
二是美联储无力控制急剧膨胀的资产负债表。总规模由2007年6月的8993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12月初的22100亿美元,是危机前的两倍多。
近日伯南克信誓旦旦地表示,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膨胀不会导致通胀上升,美联储有撤出刺激措施的工具,有能力回收流动性,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从伯南克提出的未来宽松政策退出机制的五大手段来看,包括提高超额准备金利率、进行逆回购协议、在公开市场出售持有国债和证券、财政部发行短期票据回笼资金再存入美联储、将部分超额准备金转换成定期存款再存入美联储等,都面临着实施的约束。比如为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就存在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美联储需要为此付出高昂的资金成本,如果按照7500亿美元的超额准备金额度估算,其利率水平每上升1个百分点,总的利息支付就会增加75亿美元。在财政赤字节节攀升的今天,动用财力真是捉襟见肘。
三是美国债务负担骤增将会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这次金融危机中一个有别于以往危机的新特点,就是美国通过政府的高杠杆率来支持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伴随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家庭负债向国家负债回归。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最新预计,美国本财年的财政赤字将达创纪录的1.84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2010-2019财年财政赤字总额将高达7.1万亿美元,政府的债务规模激增。不过面对高居不下的债务负担,以“美国利益至上”为出发点的政策调整,将使美国采取新一轮的债务削减计划。货币贬值及通胀是最好的秘密武器。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通过高通胀的途径把美国债务负担控制在被认可的水平,可能是必然选择。历史经验表明,在高财政赤字的情况下,提高通货膨胀水平并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且,一旦形成高通胀预期,将会导致国债利率上升,导致发行成本上升,也增加了未来偿还债务的压力。这个结果又会导致投资者对于美国长期国债的信心循环降低,抛弃长债的就更多。在出现投资者对长期国债信心降低、抛弃长债的情况下,美国新发国债就要靠美联储购买,这样就造成“债务货币化”,使得美联储向市场提供更多流动性,造成流动性进一步泛滥,进而导致不可控的通胀危及经济复苏。
一场70年来最大的金融危机中止了全球近30年的大景气周期,美国经济更是大伤元气。从三张资产负债表情况看,美国负债型消费模式受到重创,政府驱动型复苏和资产膨胀型复苏不仅难以形成自我修复的内生增长动力,也将对未来美国经济带来一系列不可预知的风险。
美国经济不能承受之重
评论
8 views